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672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范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13——2014学年

一、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一)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显示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民族素质、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传统教育长期严重忽视实践的倾向使学校教育的功能走向偏失,几乎使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智力训练成为学校的“双基”功能,而对那些没有急功近利价值的养成教育则置之不理。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基本思想就是不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

用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教育的资源、途径和方式,从而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使学校更加走向改革和开放,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

当社会发展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社会发展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社会发展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

综观国外的教育,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在我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也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场轰轰烈烈的综合化课程学习正在全球展开。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追溯历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1这样的课程资源观告诉我们:

学校课程必须来源于生活,并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给学生生活以教育。

但这样的课程目标并非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所能达到的,新课程改革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正顺应了这样的需要,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而设,为学生的学习自由而设,为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而设。

同时,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整合,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强调从传统的“制度课程”转向“教学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实践着这样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根本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合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

”[3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懂得许多事物,明白许多道理,实践许多行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明理践行,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黄葳曾指出过:

“教育不是上学,不是读书,而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它包括经验的分享,知识的建构,心智的敞亮;也意味着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幸福。

”[4]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会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

(三)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要是课程的开发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倡办学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超越了学科课程的局限性,集中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学校建构更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

开发出适合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

市场经济社会呼唤品牌,学校教育也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才能在现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学校品牌的创建上,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平台,可以助学校创品牌、树品牌,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 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是“读书明理、厚德明志、和谐发展“,正在开展整体德育研究与建设。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充实德育活动的内容,有利于挖掘该课程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价值,为学校德育提供新的平台和有力支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

同时开发出适合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

让学生“在体验中践行,在育智中厚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研究对我校教育改革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越了一门具体课程的局限。

并为其他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提供一种可能行之有效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及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实践研究的模式。

二、学校活动环境和资源分析

(一)完善的硬件设施。

有多媒体教室、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刚进行过更新换代的电脑室等,有为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准备的操作台,有划分到各班的种植园区,这一切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的开发和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学校绿化面积大,环境优美,还有集知识性、教育性于一身的宣传栏点缀其中,走廊上到处悬挂着师生的美术作品,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提供了外在的保障。

(二)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一直是新课改的积极践行者;有一支年轻而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新课程的实施队伍,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及运作提供了内在的保证。

(三)厚重的基础――丰富的传统活动。

学校一直重视传统活动课程的开设及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晨间活动、少先队活动、警校共建活动等等;从四到五年级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种植园等;研究性学习方面有科学课中的小课题研究等。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指定的四大领域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尝试了,为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直接经验。

三、课程目标

1、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学校整体德育研究与建设工作服务,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更多的素材与经验,增强学校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2、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形式,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年级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探索课外指导方法。

3、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德育实践能力,催生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层次。

四、总课时及分配

(一)总体规划:

一至三年级各设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一节为劳动技术课,一节为社区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四至五年级各设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一节为信息技术课,一节为社区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二)具体规划:

低段劳动技术教育则以种植园的种植和观察活动以及自我服务性劳动为主;研究性学习以认识自然界事物和了解简单社会现象为主。

中高段的信息技术课除学习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外,开始学习如何运用网络为课题研究服务;劳动技术教育除低段要求的内容外,可适当增加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动植物的培育与研究等内容;研究性学习中增加社区服务以及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探究的内容。

 

五、课程实施

根据学校的整体德育研究与建设工作,结合德育实践活动,每个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至少参与一个主题的活动,具体的主题由班主任老师和综合实践指导老师根据德育实践活动和学生共同商量决定。

和学校的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以及少先队的活动、班队活动、社区活动有机结合。

在与学校各项的整合中推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学科课程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载体之一,可以使学生超越单一的课堂内的学生学科学习,通过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学习品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具体可以细化为与语文、科学、体育、艺术类、品德类课程的整合。

如与语文的整合有研究传统文化、了解地方特色、探究节日的来历、收集民间的诗词歌谣等。

既重视语文本身特点,又考虑本土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同时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实践体验,提高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能力。

与科学的整合从小论文的写作、小发明的创造、小制作的指导去入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挂牌,电和我们的生活调查,种植园中的植物生长情况研究,月季花的栽培等课题。

在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学生自主选题、组题,指导老师以学科老师为主,综合老师为辅,可以有效地促进活动的有序展开。

在选题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经验,密切课堂与课外的联系,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建构,淡化学科边际,注重综合运用,但也不是随心所欲,不着边际,而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操作,这样的活动才有实效性。

活动的进程可由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按团体的能力自主决定。

2.与活动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活动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晨间活动、午间活动、兴趣活动等活动课程的执行上。

学校一系列的活动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则为原来散乱多序的活动课程带来了有序、科学的组织。

原来学校的活动课程名目繁多,活动内容零碎而缺少组织性,有时是想到什么就上什么,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整体性。

现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改变这样的现状,使活动课程的开展做到整合互补、结构有序、社区协同。

整合互补是指把原有活动的目标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相结合,保留原有活动课程的传统部份、精华部份,补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新内容,形成新的主题。

结构有序是指活动的流程有一定的模式结构。

从儿歌、故事等入手明理,实际情景模拟践行,回顾小结深化认识。

也指活动目标有系列,每个年段确定不同的主题,把上面的具体规划作为活动主题的一级目标,然后在每个班中具体确定活动的二级目标,甚至还可以在小组中细化为三级目标。

社区协同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取得社区的配合和支持,并使学生在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反哺。

社会是人赖于生存的环境,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

因此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原来局限于课堂的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的教育观,学生应该也必须走出校门,走入社区,融入社会,走向开放的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社区的生活是广阔的,社区的教育是多元的,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在社区建立学校教育的校外少先队组织,并充分利用社区的设施、资源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体验社会,感悟人生,并在这种主动的探索中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其意义非凡。

在这类活动中可组织假日小队、去敬老院服务、参观气象站、组织社区共建等活动。

在本轮整合中,指导老师以班主任老师为主,配班老师为辅,聘请校外指导老师及专业老师(劳技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大队辅导员等)为指导顾问,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

活动进程由班主任老师结合学校工作、班级实际和学生意愿统筹安排。

3.与学校整体工作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整体工作的整合主要是指学校的重大活动的举办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的基地。

如学校的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把活动开展的进程和学生协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规划、开展,真正体现学生也是学校主人的教育思想。

在这样的活动中,当学生以自主的身份参与活动时,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完成任务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认真参与,被重视的满足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问题解决的兴奋让学生得到极大的成功体验,在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同样互助得到充分的开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这种活动对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呢?

如在科技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制作时请同学附制作说明。

在艺术节上让学生自己编排节目,自己策划活动。

除了让学生主动直接地参与大型活动外,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围绕着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这个教育的核心统筹学校工作。

实际做到了这点,既是满足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也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其中,艺术教研组与科学教师、信息教师成为本轮整合的骨干力量,班主任老师起协调辅助作用。

活动的进程与安排由学校整体考虑,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安排的大前提下自主参与。

学生活动主题内容及活动要点见附表。

 

六、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

1、根据课程三维目标设定,评价主要涉及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态度,以及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的发展与表现。

2、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性、参与性与活动的成效。

(二)评价方式

1、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的评价。

具体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后的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2、教师的评价有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家长评价。

(三)评价方法

有观察记录、作业评价、言语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个案评价、海洲明星等。

(四)评价管理

在课程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年级段要求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

从学生这一唯度考虑,设计二种评价向度,即“十好标兵”、“优秀班级”。

“十好标兵”评价: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合各类评价,分别授予不同级别的活动卡作为奖励,并以一定级别与数量的活动卡作为评价“十好标兵”的入围基数,最后通过学校专门评估组的评估,推荐、公布、表彰学校“十好标兵”。

“优秀班级”评价:

根据校本课程年级段目标要求,转化为学校“优秀班级”评价标准,各班在对照标准与要求开展自查的基础上,作好各类材料的总结,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由学校评估组通过评估、验收后,表彰、授予“优秀班级”。

“学校明星教师”评价:

在教师层面上,以教师参与指导的班级的课题与活动的数量、参与的时间与人数、课题的成效几方面以书面答辩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材料以及过程跟踪记录的资料,作为评估、验收的主要方面,授予“学校明星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