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662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 答案.docx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部分答案

卫生监督员考试题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一、填空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1重大传染病疫情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的特征是突发性、公共属性、

危害严重性。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和

一般IV级。

4、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属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属重大I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属较大II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7、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属较大II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的情况。

9、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源、人群易感性、季节性等特点。

10、重大传染病事件适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1、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服药出现人员死亡属重大I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霍乱在1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属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3、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属一般IV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4、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

10例以上死亡病例为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Ⅲ级)。

15、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例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16、所有呼吸道传染病都经过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传播方式。

17、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与方式是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一般通过

粪-口途径感染人或动物。

18、接到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通过后勤部门准备安排性能良好的交通工具,准备好通讯工具(含充电器材),指派两名卫生监督员赴现场进行调查。

19、疫情报告来源包括:

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

时间、报告人、接报人、报告记录本等。

20、饮用水污染事件,是指因物理、化学、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饮用水,导致水质不达标,造成饮用水无法饮用,或发生化学性中毒(或)介水传染病流行,或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正常程序的事件。

21、饮用水污染事件通常可以按污染物质的来源、污染物质的性质、污染环节等因素进行分类。

22、饮用水污染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生源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

23、饮用水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污染。

24、饮用水污染按污染环节可分为水源污染、管网污染

和二次供水污染。

25、我国饮用水污染主要是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两类。

26、饮用水污染事故中50%以上是由于水源污染导致。

27、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修建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或进行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作业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处20元以上5000以下罚款。

28、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

过程及当事人为现场调查内容之一。

29、饮用水污染物的来源、品名、种类、性状、数量、

污染途径、范围及程度以及污染的扩散趋势为饮用水污染事件调查的内容之一。

30、应急事件处置中现场调查、取证所取证件尽可能是原件、

原物。

31、应急事件处置中现场调查取证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由提交证据的单位或个人在复制品、照片等物件上签章,并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文字说明。

32、应急事件处置中现场调查、取证时在证据可能失灭或以后难以取得时,经卫生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可先行登记保存,并出具由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发的证据保存通知书。

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7日内对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

33、当确定饮用水水源和水质污染时,应通知供水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水处理工艺、强化水处理工艺的净化效果,必要时建议停止供水。

34、在启用应急储备水源或采取临时送供生活饮用水时,对送供的生活饮用水水源进行检测,做好输送水管道、送水车、

储水容器的清洗消毒,以及供水人员的健康管理。

35、在生活饮用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供水单位恢复取水时,应指导供水单位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和配水等供水设备、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经对出厂水、末梢水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供水。

36、食品安全事件是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危害的事件。

37、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的食品或者把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非极性疾病。

38、细菌性中毒食品是指含有细菌或者细菌毒素的食品。

39、真菌性中毒食品是指被真菌及其霉素污染的食品。

40、中毒食品可分为5类:

即细菌性中毒食品真菌性中毒食品动物性中毒食品植物性中毒食品化学性中毒食品。

41、食物中毒发病特点呈集体爆发,但也可能单人独户地发生食物中毒,其发生地点大多在学校、家庭、集体食堂等。

42、食物中毒潜伏期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潜伏期一般在

数分钟至48小时。

43、食品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这是因为病人都是由相同的致病因子引起的。

44、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最多。

45、化学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与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

46、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应突出一个快!

字。

47、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

物理性三大类。

48、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

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上报。

49、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单位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材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件发生之时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0、食品安全事件评估是为核定食品安全事件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而进行的评估。

51、食品安全事件评估内容包括:

1.污染食品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损害及严重程度。

2.事故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3.事故发展蔓延趋势。

52、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毒物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职业中毒。

53、职业中毒分为急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中毒。

54、急性职业中毒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急性职业中毒3类。

55、职业病危害一般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事故。

56、职业病危害重大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

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事故。

57、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为职业病危害特大事故事故。

58、职业病危害特大和重大事故,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

省级安检部门报告。

59、职业病危害一般事故应当6小时之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安监部门报告。

60、用人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

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61、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当接受急性职业病事故危害的劳动者时,应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安监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2、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发生

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63、医院采购、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合格或被污染或已过期是医院感染暴发的常见原因之一。

64、发生2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属于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Ⅱ级)之一。

65、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9人人身损害后果的属较大医院感染爆发事件。

66、发生5-9例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属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67、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法律适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68、核和放射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放射源造成公众健康严重影响或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包括核恐怖事件。

69、核事故全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70、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I类、II类、I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人以上急性死亡。

7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于2003年5月9日公布实施的。

7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遵循的方针是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73、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机构是国务院。

74、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总指挥应由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

75、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包括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76、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由卫生部制定及国务院部门批准。

77、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的部门是卫生部。

78、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79、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同级卫生部门部门通报。

8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卫生部门部门发布。

8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采取控制措施的环节是食物和水源。

82、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卫生部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法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

83、甲类传染病由国务院部门决定。

8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的目的包括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8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应给予的行政处分包括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

8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的行为包括按规定报告;立即组织力量调查核实;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8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卫生部应当根据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部门;军队有关部门部门通报。

8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的要求是及时、全面、注意保密。

8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9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有的职责包括突发事件的技术调查;突发事件的确证;突发事件的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和评价

9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检测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协作,集中力量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9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对易感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9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尽快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

9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的服务有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必要时将病人转送到指定医疗机构。

9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工作。

9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9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四点。

9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如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予以的处罚包括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9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的生产、供应,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负责。

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的运送由铁路、交通、民航部门负责。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B、《突发事件应对法》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重大、一般二级D、较大、一般二级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

A、行政责任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D、经济责任

4.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相结合的原则)

A、宣传与实施B、预防与执行

C、预防与应急D、教育与指导

5.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D、主动采取措施

6.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D、预防与报警

7.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个人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D、社会团体

8.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20XX年8月30日B、20XX年11月1日

C、20XX年1月1日D、20XX年12月31日

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该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的罚款。

A、5万元B、15万元

C、20万元D、10万元

1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

1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D、公共信息;

12.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D、经济责任

13.国务院和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乡级B、县级

C、地市级D、省级

14.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不变B、增加一倍

C、增加二倍D、不享受

15.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财政部门

16.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

A、忧患意识B、培训演练

C、自救互救技能D、风险分析

17.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

A、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B、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

C、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D、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

18.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公开透明的原则B、上行下效原则

C、最小代价原则D、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

19.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

A、社会救助机制B、社会保障机制

C、社会管理机制D、社会安抚机制

20.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

A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21.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

A、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

B、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

C、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

D、广大的城市平民

22.是本行政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A、党委书记B、政府主要领导

C、政府分管领导D、应急办主任

23.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D.处置与预防并重;

24.饮用水污染包括污染事件

A、生物性和化学性B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C、化学性、物理性D、生物性、物理性

25.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表示。

A.橙色;B.红色;

C.黄色;D.蓝色;

26.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D.评估;

27.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D.影响区域;

28.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B.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D.以人为本;

29.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

A.保留;B.撤销;

C.升级;D.解散;

30.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D.直线通道;

3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中,不包括

A、重大食物中毒B、重大职业中毒

C、重大传染病疫情D、重大非传染性疾病

32、有关重大传染病的概念不包括

A、甲类传染病B、乙类传染病

C、罕见的或已消灭的传染病D、新出现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33、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意义的是

A、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蔓延

B、及时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受害公众

C、预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D、促进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包括

A、统一领导的指挥系统B、反应灵敏的信息系统

C、刚性保障的法规系统D、科学先进的评估系统

35、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和

A、加强教育培训B、遵循市场原则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D、加大资金投入

36、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A、4小时B、6小时

C、8小时D、12小时

37、“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A、基本原则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D、基本方针

38、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

A、1-2人B、3-9人

C、10-29人D、30人以上

39、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做好

A、领导体制B、组织体制

C、一案三制D、信息体制

40、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是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D、突发事件的善后

41、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的建设目标是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

A、决策智能化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D、责任明确化

42、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

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D、社会配合性

43、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

A、高速列车碰撞B、南方雪灾

C、煤矿瓦斯爆炸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

44、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等。

A、布告B、广告

C、举行新闻发布会D、电视报道

45、应急法律中规定不得克减的人权最低标准。

这是体现了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

A、边缘性B、临时性

C、行政紧急性D、保障性

46、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

A、信息收集子系统B、信息加工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D、警报子系统

47、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

A、监测系统B、组织系统

C、决策系统D、咨询系统

4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

A、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B、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