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645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5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docx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用稿

文言文知识专题及训练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的各个方面把握都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是要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诸如学英语一样。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较高的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等诗句至今传诵。

古人写作时是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章法技巧的。

为写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贾岛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说。

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仅可以使我们受到文学熏陶,而且对我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什么是文言文?

  你喜欢学习文言文吗?

为什么?

知道什么是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因此一定要首先把握好语言系统,你说呢?

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用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是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就语言的基本形式来说,它们是一致的,就语言的变化说,它们又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古今汉语的这种差异,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阅读学习文言文呢?

一、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也就是说,读文言文要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

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

他曾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

前边的没有学会,决不急于求后边的。

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同学来说,第一步若迈得不踏实,以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难以提高。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它们有哪些不同呢?

简单说来,1、在句法和词义上有很大的不同。

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就是要搞清楚这种变化,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古代汉语常用的是“丢失”,“逃跑”等意思,现代汉语常用的是“死”的意思,而且跟“死”字结合,构成并列式合成词“死亡”。

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闹出笑话来,把“亡羊”说成死了羊。

2、一词多义。

因为文言字词比较少,往往一词多义,如一个“度”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就有“考虑”、“估计”、“尺码”、“量”、“过”、“衡量”、“制度”等多种词义。

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中的“市”是“买”的意思,在其它的句子里还有“集市”、“交易”、“卖”、“市井”等多种意思。

若不掌握这一点,在阅读时就有可能读不懂。

再如,我们现在把用嘴说话叫做“说”,文言文里写作“曰”(yuē)。

我们现在说“下雨”文言文就用一个“雨”字来表示下雨的意思。

我们现在说,“他的儿子”,文言文用“其子”两个字来表示,“其”等于“他的”,“子”等于“儿子”。

白话文里的“父”是指“父亲”,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

3、文言文里的数量词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现在把十个中的九个,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却写成“十九”。

一般来说,文言文不用量词。

《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没有用量词。

4、还有,因为古代字词比较少,有时古人写文章时,就用一个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例如,《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就是一个通假字,它代替价值的“值”。

5、文言词类活用的现象也很多,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或动词,……词性变了,词义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以上这些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在阅读时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是不难掌握的。

二、熟读背诵,读准句逗。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北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

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好办法学好的。

多读多背,就会有语感,才能迅速领会文章内容,流利地读通句子,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咏诵,背诵。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小时候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曹植在十岁时,背诵诗赋十万言,这就告诉我们,学好文言文,必须把熟读背诵作为一条基本的方法。

在朗读背诵时还应该注意,古人写文章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古文,一般是经过后人编辑整理的,那么古人用什么来表示断句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古文时常常看到的“之”、“乎”、“者”、“也”等等虚词来表示。

韩愈在《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其中的“句读”就是断句,“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各有作用,不同的虚词表示不同的标点,一般也有规律可循,有个口诀:

曰后冒(:

),哉后叹(!

),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面画圈圈(。

),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如果不了解这些虚词的作用,在朗读时就有可能读错,那样既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影响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总结规律,注意方法。

  古文学习,一定要从开始培养起乾嘉学派的训诂作风。

当然不是让一字训诂出几万字,但一定要透彻理解方行。

多做总结便是一个绝妙的方法。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

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

九、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知识是有系统性、规律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运用科学的方法牢记所学的知识。

例如:

翻译文言文时,要做到文通字顺,但是在翻译时,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可以意译,直译是一句对一句的按语序逐词逐句的对译,意译则是打破原来的语序,按意思翻译就行了。

一般来说,记叙文、议论文多用直译,而描写抒情的文章多用意译。

在翻译时,那些专有名词,例如:

地名、人名、帝号、年号、官名等等就照翻不译。

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只要掌握了,那么无论在哪篇文言文中都可以运用。

因此在学习时就应该注意总结。

对一些文言虚词,词性的活用等等。

我们可以利用卡片来归纳整理。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以致用

 ....古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其关键在于其运用环境已经与当前历史环境相脱节,我们如何才能弥补呢?

就在于多读多写,培养较高的文言文阅读素养。

....文言文的语言是一套系统,掌握它不一定要句句翻译,也无此必要,要深入其中,就必须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因此,请多看集解。

重点词句,一定要仔细琢磨。

【词类的活用】 

 ....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破。

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

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

一个具体的词,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语的转化。

  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作词类活用。

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

  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

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

词类活用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

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不能类推。

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象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成修辞的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

  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

词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

    下面分类说说词类的活用问题。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标志,因此一定要认真掌握。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还有以下的几个例子可以参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其中“烛”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当“照耀”。

  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这里的“玄衣”“白刃”都是名词短语,在这里可以看作名词用作动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先、后”都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以……为先、以……后”。

  这里的“宾客”“先、后”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

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

而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从整个句子考虑。

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下面看看名词用作状语的几个例子: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

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

“像狗一样”。

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

“用箕畚”。

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旦”“暮”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

  这点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一般来讲名词不能作状语。

也有个别的可以作,例如“雷厉风行”等,但这些大部分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的。

应该注意。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

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富贵”。

  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另形容词也可作使动用法,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中的“苦、劳、饿、空、拂乱、动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还可以作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

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这是意动用法。

  若毒之乎。

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

“认为……痛苦”。

  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意义。

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形容词除了可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

这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

组成名词性短语。

“锐”也是同样情况。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

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

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

“使它惊、使它鸣”。

★4.动词的意动用法 ....这两种用法(使动、意动)很常见,高考中尤其常见。

  动词有意动用法并不多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比较多。

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中的“耻”就是意动用法。

可译为,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句中“以”是动词,意思是“认为”、“认为”。

我以为太阳出来时离人们近,而太阳当中时离人们远。

★5.动词活用如名词:

  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

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作名词。

作“伏兵”。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以动词代表那种动作有关的人和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这是学习时应该注意的。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这两种用法附带掌握一下即可。

  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如果把这种性质、状态看作是一种抽象事物的名词,那么形容词就用如名词了。

例如:

  薄如钱唇,这句中的“薄”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没有出现。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如“以次充好”,“奖勤罚懒”等。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简洁。

【文言实词活用的特点】 ...这四个特点要仔细体会其中蕴涵之意义。

  1.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处在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就用如动词。

代词、数量词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用的较少。

  2.无论是动词还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如果主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就作使动用,如果主语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就作意动用。

  3.无论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都是以“主+谓+宾”的句式代替“主+谓+宾(兼语)+谓”的句式,使句子简洁,但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4.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理解时必须按照“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但对译时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违背原意,翻译时可以灵活些,以使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学以致用】 ....阅读文言文,非一日之功。

其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多拜读古典名著。

多看一些历史事故,多积累一些历史素材,多思考一下其中的哲学意蕴,能力自然会提高。

1.翻译全文并解释加点的字,说说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旷论学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乎?

  平公曰:

“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乎?

【题解】 师旷是晋平公的臣子,他是个盲人。

论学,是说他对学习的看法。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说苑》,作者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今江苏沛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以通达能文应选。

居官三十多年,做到光禄大夫、中垒校尉。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校阅群书撰成《七略别录》(简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所写著作较多。

《说苑》共二十卷。

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足以发人深省。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恐已暮矣:

恐,恐怕。

暮,晚。

  何不炳烛乎:

何,为什么。

炳,点燃。

炳烛,这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

  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戏,戏弄。

君,古代帝王、诸候。

  盲臣安敢戏君乎:

盲,瞎眼。

因师旷眼瞎,所以自称盲臣。

  如日出之阳:

如,象。

阳,日光。

  孰与昧行乎:

孰与,一种凝固形式,主要用来比较,当“比……怎么样”讲。

  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进一步扩大学生们文言文阅读,提高提炼文言文主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

可译为:

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

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可译为:

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

可译为: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

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可译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

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

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

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

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

可译为:

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

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随园主人授()以书。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闻()而愈悲。

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

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彼不我恩也。

  城中皆不知觉。

(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  “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于是集谢庄精技击之少年。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

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5)状语后置句: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