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636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9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docx

咳嗽参考资料的辨证论治2

第三章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五脏六腑皆有,多由虚损而来,而虚与损,又有程度之不同。

虚是气血阴阳之虚,损是脏腑组织之损,证之轻重不同,治亦因而各异,兹分别论述于下。

第一节内虚咳嗽

对于内虚咳嗽,宜先就其证状,以明其病位所在脏腑之标本,再析其气血盛衰,寒热演变实况,辨其阴阳之虚实,而后按证论治,始为适当。

关于咳嗽病位所在,如前所言,固当在肺,然与他脏,亦每多关联,故尚须识其标本之所在。

明张景岳说:

“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也。

内伤之咳,先因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肺,此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

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他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

”又说:

“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

何谓阴分?

五脏之精气是也。

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又惟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

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极于肾;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极于肺;肺肾俱病,而他脏亦不免矣。

所以劳损之嗽,最为难治,正以其病在根本,而不易为力也。

病在根本,尚堪治不求本乎?

”此不仅说明内伤咳嗽,病根所在脏腑之标本,更涉及气血与阴阳,所论大体尚是,而治本之说,弥足珍贵。

惟其治疗,则每偏重于阴虚,所立诸方,方方重用熟地,对于因阳虚而致咳嗽者,则未尽适当。

个人经常在临证中,每见口干舌燥,甚至齿缝流血,身大热之证状,但却不渴,不思水饮,即渴亦喜饮热汤,冷物全然不受者,此即虚火上冲之征,以滋阴降火方剂治之,其热不退,而病反增,若以回阳降逆方治之,其病立愈,即此更足证专事滋阴之误。

据临床实践,有一类内伤患者,其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已,可见并非皆本于阴分。

故对于内虚咳嗽,既须识其脏腑之标本,又要辨其阴阳之虚实,始能施治而无误。

内虚咳嗽,如何识别其阴阳虚实之情,根据各家所论,及个人临床经验,可大致加以归纳。

即凡阳虚之人,大都形容瘦减,肌肤苍白,面色萎黄,或晄白,或黑,印堂青黯,虚怯无神,嘴唇乌白,或乌紫,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即有烧热,两颧常赤,多在午后,食少腹痛。

或者不思饮食,口多涎液,不渴少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自汗肢冷,频发咳嗽,痰多涎沫,或者清稀,甚至痰中带血,或咳血、吐血。

舌质大多淡白或淡红,舌苔粉白,或者乌白,或者黄腻,若阳虚极,则津液亦干枯。

脉多浮空细数,沉迟无力。

亦即水旺火衰之征。

阴虚之人,大多面赤唇红,肌肤多干燥,精神不倦,声音响亮,口臭气粗,饮食易消,恶辛辣热物,息数身轻,焦躁发热,虚烦不眠,二便不利,口渴饮冷,咽干舌燥,少有津液,咳嗽费力,吐痰胶粘,痰少而黄,或干咳无痰。

若阴虚极,则亦咳血、吐血,或痰中带血。

舌质鲜红,或者红绛,舌苔干黄或黑黄,亦有现红殊砂点者,甚者舌起芒刺。

脉多浮洪数急,或长大。

亦即是火旺水涸之象。

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错杂,必须细心分辨。

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固然此所论列,仅一粗浅概略,如能本此以细辨,虽不中,亦不远矣。

至于治疗大法,景岳提出“内伤之嗽,其来徐,因于阴虚,宜补宜和,其治难”之说,亦不足取。

喻嘉言谓“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壮水,金虚祟土,郁甚疏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内已先伤,药不宜峻。

”是与治外感咳嗽不同之处,故须识其脏腑标本,阴阳虚实,始能措手。

以下即按五脏阴虚阳虚两大类型分别论治,而《内经》所谓五脏咳而不已,则移于六腑之咳,亦各有不同证状,所述虽仅片言只字,颇有足珍。

仍本《内经》五脏六腑各有所合之说,即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胧,三焦并入各脏论述,不再另行详析,以免繁琐。

一、肺咳

《内经》咳论谓: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实以肺朝会百脉,主周身之气,为呼吸出入门户,吐浊吸清,以使营血常新,水精四布,气血和畅,周流无间,位居五脏之巅顶,故称为五脏之华盖。

其体轻虚,其性清肃,最易受伤,故又称为娇脏,而伤则常病咳嗽,《内经》谓:

“肺在变动咳。

”“肺病者,喘咳逆气。

”故咳乃肺最常见之病。

至其证状,则《内经》谓: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可谓要言不繁。

其咳多因虚而致,或因虚而甚。

唐容川谓:

“外因之咳,不过其窍闭塞,肺气不得达于肤表,于是内奔喉间而为咳,其于肺之本体,固未常受伤也。

至于内因之咳,则由于制节不行之故。

”而制节不行,则谓由于“肺中阴液不足。

”是即由肺阴受伤而咳。

唐氏所论,偏于肺之阴虚致咳,而遗漏肺之阳虚致咳,即不能谓为赅备。

尚有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所致之咳,以及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之咳,均宜参照前述辨认阴虚、阳虚要点,对证施治,始为适当。

审其果系肺气不足,肺阳偏虚而致咳嗽者,多吐白泡沫清痰,力乏喘促、胁胀,语言气短,身但寒无热,面部浮肿。

舌苔白腻,脉现迟微。

法当辛甘助阳,温补肺气。

轻则姜桂汤,以扶肺阳,阳旺而咳自止。

如咳嗽甚,痰多而清稀,则加入茯苓、半夏以通阳利水,降逆化痰而止咳。

如泄泻畏寒,脉见细微,而咳嗽不已者,宜再加肉桂,助阳止咳。

如咳血、唾血。

法当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用甘草干姜汤,以止血化血而宁咳。

又肺脾为子母之脏,肺金之虚,常影响及于脾,子令母虚也。

除现喘促外,为痞满,为泄泻畏寒。

凡脉见虚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皆不必止咳,但补其阳,而咳嗽自止,宜附子理中汤治之。

上述姜桂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三方,为统治肺阳偏虚咳嗽之剂,即咳嗽见血者亦可用,此乃“气盛能摄血”,“甘温除大热”之理。

陈修园谓:

“血虽阴类,运以阳和,心肺之阳一宣,如日月一出,嚼火无光,诸般邪热自除,血自不扰而循经矣。

”个人临床上常用姜、桂、附之类辛热药味,治疗咳嗽之偏于阳虚者,疗效卓著,是以用之而不疑。

亦有由于肺阴偏虚,火旺灼金而致咳嗽者,大多干咳无痰,烦热喉痛,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迫,无痰者火盛而津枯,或吐痰胶粘而黄,气粗喘促,便结喜冷。

舌苔干黄,脉洪大,有时现数。

法当养阴清热,润燥生津,贝母散加减治之。

如咳痰不出,结在喉间,热甚伤津,大便结燥,小便黄浊,则宜加知母清热,麦冬保肺生津。

若咳嗽而痰中带血、唾血者,则又当于上方加入荷叶、柏叶、竹茹,以止血而宁咳。

如肺久燥热,咳嗽不愈,常移热于大肠而成肺燥肠热之证。

肺燥移其邪热于大肠,表分受邪,渐及里分,其势自然,患者定多烦渴,皮肤不泽,大便胀甚,欲下不下,上则喉痒干咳,胸胁窜痛,下则腹痛泄泻,而又艰涩,肛门热痛,宜大承气汤下热存阴,加桑皮、杏仁、麻仁清润肺燥,则咳嗽自止。

如肺久虚寒,咳嗽不已,则大肠亦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是以上逆则咳,下逆则遗矢。

应如李东垣谓:

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止咳。

肺为娇脏,乃五脏之华盖,喜温恶寒,最易受伤。

故护理时,须谨避六淫侵袭,以免加重肺之咳。

肺阳偏虚者,忌吃生冷瓜果;肺阴偏虚者,忌食辛辣椒姜厚味。

对含碱性食品,亦当少吃为佳。

方解:

(一)姜桂汤生姜桂枝

姜桂汤一方,主旨在扶上焦之阳。

肺居上焦,为五脏之华盖,一元之气不足于上,而上焦阴气即旺,阴气过盛,阳微力薄,则发为咳嗽。

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助肺气,主咳逆。

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升浮,主上气,咳逆结气。

故叶天士谓:

“桂性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

”桂枝与生姜同气相应,扶阳止咳之力极强。

加减法:

入茯苓则健脾行水,入半夏能降逆化痰,入肉桂补命门相火,益阳消阴,治沉寒痼冷,咳逆结气。

因证化裁,固无不可。

(二)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炮姜

甘草干姜汤一方,仲景以治误吐逆烦躁而厥者,又治吐血,治中寒,治拘急,治筋挛,治肺痿,治肠燥。

取其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之用也。

干姜辛温,辛与甘合则从阳化。

干姜炮黑,则变辛温之性而为苦甘,苦与甘合则从阴化。

汪昂谓:

“炮姜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温经止血,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又血色红,其性见黑则止。

甘草主伤脏咳嗽,又足以补中,中气旺则脏腑之精四布。

合之则能除沉寒痼冷,祛痰止咳。

故凡阳虚咳嗽而咳血、唾血者,服之则血止而咳嗽亦随之而愈。

(三)附子理中汤

附片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本方乃先后天并补之剂。

《伤寒论》、《金匮要略》仅有理中汤,而无附子。

后人于理中汤原方加入附子,而曰附子理中汤。

仲景立理中汤,原为中土太寒立法,乃温中之剂一也。

白术甘温,燥湿而健脾,主治风寒湿痹。

干姜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

徐灵胎谓:

“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姜气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

”又能暖中宫之气。

甘草与辛药同用,便可化周身之阳气,阳气化行,阴邪即灭。

但恐辛热太盛,故用人参之微寒继之,足以养阴液,有刚柔相济之意,阴阳庶几不偏。

加入附子,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其功在补命门之火,助阳退阴,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

肺肾俱补,阳旺阴消,故咳嗽自止。

(四)新订贝母散加味

贝母桑皮杏仁甘草茯苓橘红

贝母散原方有知母、五味子,而无茯苓、橘红,现将原方加减,乃成养阴清热润肺之方。

贝母微苦寒,泻心火,辛散肺郁,润心肺,清阴虚热痰,治烦热咳嗽上气。

桑皮甘辛而寒,泻肺火。

罗谦甫谓:

“是泻肺中之火邪,非泻肺气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安矣。

故《神农本草》谓其“补虚益气。

”李东垣谓:

“甘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杏仁辛苦甘温,泻肺解肌,降气润燥,治咳逆上气。

甘草和中补土,兼能下气,除烦满,主伤脏咳嗽。

茯苓甘温益脾,淡渗利窍,泻热而下通膀胱,主胸胁逆气,烦满咳逆。

橘红为脾肺气分药,下气消痰,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

本方配伍最佳,六味皆有治咳之能,合之则养阴清热,润肺燥,降肺气而止咳。

(五)大承气汤方解见伤热咳嗽。

(六)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

本方仲景以治久利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柯韵伯谓:

“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

此利在下焦,故不得以理中之剂收功矣。

然大肠之不固,仍责在胃,关门之不闭,仍责在脾。

二石皆土之精气所结,实胃而瀒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

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故不宜于姜、附。

”《神农本草》谓:

“赤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

”“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

”故用治大肠“咳而遗矢”之证有效。

治验:

(一)文xx,女,45岁,农民。

患者咳嗽气紧,吐白泡沫清痰,全身软弱无力,已卧床不起,二日未进饮食,大便不通,力乏喘促,但面赤唇红,一咳连续一二十声,神识恍惚,说话不清,两足厥逆。

舌质淡,苔白腻。

脉沉细,有时右寸脉不显。

元阳有欲从上脱之势,此乃危候。

当告诉其亲属,并在处方上批明,大剂四逆汤加葱白回阳救急,通达内外之阳: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炙甘草62克葱白引

连服二剂。

复诊时,神识已清,两足渐温,此阳回之验。

咳嗽喘促,有所减轻,嘴唇乌黯,语言细小,恶寒,舌苔白润而滑,两胁胀痛,右寸脉微弱。

此肺阳虚,肺气不足之咳喘。

法当辛甘助阳,温补肺气。

又肺肾为子母之脏,故必兼补肾阳。

附子理中汤治之。

制附片62克泡参31克白术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

又尽二剂,诸证大减。

惟喘促仍盛,白泡沫清痰多。

因上方用泡参,服后使虚气上升,故见喘促。

清痰多者,乃水湿未能得阳所化。

上方去参,加茯苓,通阳利水,止咳逆。

制附片62克白术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茯苓18克

连服二剂,四肢温和,微咳,白泡清痰仍多,痰饮尚重,苓桂术甘汤加味和之。

茯苓18克桂枝15克白术18克甘草l5克半夏18克干姜18克

尽二剂后,咳嗽喘促告愈。

惟饮食不多,精神欠佳,理中汤加砂、蔻,巩固疗效。

党参15克白术18克炮姜18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砂仁9克白蔻9克

又服二剂,饮食增而痊愈。

(二)刘xx,女,58岁,农民。

患者素有咳喘病,每次发病均严重,晚上不能平卧。

此次发病后,饮食减少,心累心跳,咳嗽气紧,几吐白泡沫清痰,整夜不能安眠,全身强痛,背上及两脚冰冷,面容微红,但现浮肿,嘴唇乌白。

舌苔黄腻,脉浮紧而细。

此乃肺阳虚弱,复受寒邪侵袭,发而为病。

宜表里兼顾,温肺散寒以利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而重用姜、桂温补肺气。

麻黄9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31克干姜31克生姜62克甘草31克

服药一剂后,痛证悉除,咳喘减轻,已能平卧,继续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31克白术31克干姜31克茯苓24克炙甘草31克

连尽二剂,不复怕冷,咳喘大减。

咳时右胁微胀痛,面容苍白无神,此肺阳偏虚。

姜桂汤加味扶肺阳,肺阳旺而咳白愈。

生姜62克桂枝31克茯苓24克半夏18克

尽剂后,肺阳旺而咳嗽愈。

(三)兰xx,女,46岁,家务。

患者身体素健,面色红润,一切有神。

但近日来,头痛,一身痛,发热心烦,喉干口渴,思饮茶水,咳嗽而咳不出痰,大便结燥,小便黄浊,饮食不衰,唇红色赤,口中津液少。

舌苔干黄。

脉浮数而大。

此由肺火旺盛,复受寒邪,麻杏石甘汤散肺寒,清肺热以平咳。

麻黄9克杏仁18克石膏18克甘草15克

服一剂后,头痛、身痛减,咳嗽吐痰胶粘而黄,脉洪大。

新订贝母散加味治之。

贝母9克桑皮15克杏仁18克橘红12克天冬15克甘草9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

连尽二剂,诸证大减。

惟大便结燥,此肺热移于大肠。

上方去知、麦,加大黄治之。

贝母3克桑皮15克杏仁18克橘红12克茯苓15克甘草9克大黄3克

尽剂后,肺与大肠之热清,而大便通,神清身爽而咳平。

二、心   咳

  心肺同居上焦,一主血之循环,一主气之出纳,生命之维持,全赖气血交换运行,二者关系密切,病常互相影响。

有心血不足为病者,血不足则火必旺,放心火刑金,伤肺致咳为最常见,此阴虚也。

亦有心气不足为病者,气、阳也,气衰则阳不足,阴邪乘肺而为咳嗽,此阳虚也。

  心火刑金,伤肺致咳,其所现之证状,虚烦不眠,小便短赤而咽中干,肌肤枯槁憔悴,而神不大哀,喜食甘凉、清淡之品,心痛、动悸而咳嗽,咳痰胶粘难出,其咳连续不已。

舌尖鲜红,舌苔红润,脉现洪数或浮大。

法当清心热,心热去而咳嗽自止,宜新订黄连解毒汤治之。

如其火逆上气,热甚咳剧,咽喉不利,宜加鲜石斜、麦冬以清金降火,生律利喉,则止咳之效更著。

  审其果系心阳偏虚,阴邪乘肺而咳嗽,如《内经》咳论谓: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这是心伤及肺,而并影响咽喉。

所现证状,其人虚弱昏闷,瘦削悸弱,困倦少神,面色苍白,喜卧懒言,小便清长,凡事不能用心劳力,稍用心力一分,便潮热、自汗,心累、心跳不已,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沫清疵甚至发呕欲吐。

口无味,喜吃辛辣煎炒极热食品。

舌苔白滑。

脉现细数,抑或浮空。

此即心阳不足而影响肺气致咳者,当扶心阳,阳旺则气旺,宜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治之。

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而咳自止。

由于心属火,虽阳偏虚,确不能用大辛大热药扶心阳,以免阳过旺而灼伤阴血,故仅需轻清扶阳药味治之。

如心阳过弱,浊阴上逆,形成胸痹、心痛、短气之证,随常咳唾喘息,痛引胸背,似与西医所指肺心病相类似,宜上方加肉桂以扶阳,薤白以宣阳,白术以益阳而健脾燥湿,始能痹去痛止而咳定。

  如心燥热,久久不愈,常移热于小肠而咳嗽者,此由心火太旺,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热甚而小肠受之,热伏小肠,伤及血液。

法宜养阴清热降火,使热从小便而解,导赤效治之,热去而咳自止。

又咳论谓: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

”当系小肠气机不利,吸收不良,致不能取汁化血,由心营而影响肺气,以致咳而失气,芍甘汤加茯苓、前仁、木通、滑石治之。

  本病之护理,因心属火,无论心血或心气不足,皆宜忌吃辛辣椒姜燥热及含碱性食品。

心气不足者,生冷、瓜果、茶水,少吃、少饮为佳。

  方解:

  

(一)新订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芬 紫苏

  按黄连解毒汤原方无紫苏,而有黄柏、栀子,为治表里俱盛,一切火热之方。

黄连味苦寒,入心泻火,解心经火毒。

黄芩苦平,泻肺火,利胸中之气,肺主气,热伤气,泻热实以保肪。

李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

《神农本草》谓:

 “黄连主热气,黄芩主诸热。

”是二者皆具清热之功。

入紫苏者,盖恐苦寒过盛,故以紫苏微温继之,有缓之之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温则散寒,通心利肺,宽中消痰,祛风定喘。

心肺之热退,则何有心火刑金伤肺致咳,是不治咳而咳自止也。

  

(二)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 桂枝 生姜

大枣 甘草 茯苓 半夏

桂枝汤方解参见伤风咳嗽。

阳偏虚则重用桂、姜、草调全身之阳气,阴偏虚则重芍、枣益阴。

本证乃心阳不足影响肺气而致咳嗽,故去芍之苦平泄气而不用,仍用大枣益阴以保心血,有刚柔相济之妙。

入茯苓甘温益脾,助阳行水而祛痰。

入半夏降逆逐水,除湿化痰,对咳嗽气逆者,有化痰平气之功。

合之则能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则咳嗽自愈。

  (三)导赤散 生地木通 竹叶 甘草

  导赤散乃养阴清热降火之方。

导赤者,导心经热从小肠出。

因心与小肠为表里,故治小肠之火,必兼清心火,此为定法。

生地甘寒,入心肾,凉心血,泻小肠火,清润肺金,养阴清热。

木通甘淡,降心火,清肺热,通利小肠膀胱,导诸湿热从小便出。

竹叶甘寒,寒能胜热,泻上焦烦热,清心气。

汪昂谓:

“淡竹叶消痰止渴,咳逆呕哕喘促。

”甘草味甘,最能缓正,亦能清热。

合之则具养阴清热降火之功。

今因心移热于小肠,小肠受热而咳嗽,心经热去,则小肠热随之而去,咳嗽自愈。

此方行气而不伤气,凉血而不伤血,乃中和方剂。

  (四)芍甘汤加味 白芍 甘草 茯苓 车前仁木通 滑石

  仲景立芍甘汤一方,原为血不养筋,两脚挛急,疏导营血下行之方剂。

芍药苦平,甘草甘平,合之则苦甘化阴。

芍药达营分,甘草和脾阳,使脾阳动而营气通,则周身之血调。

茯苓甘温益脾,淡渗利水。

车前、滑石甘寒利水道,通小便。

木通甘淡(吴按:

木通为苦寒而非甘淡),通利九窍,血脉关节。

合之则能使全身血调,邪热从小便而解。

故心火旺久咳不愈,则小肠受之,小肠咳而失气者,此方治之而愈。

  治验

  

(一)李×x,男,48岁,农民。

  患者面赤唇红,口臭气粗,干咳无痰,连续咳一、二十声,亦能咳出少量胶粘之痰,微带黄色,大便结燥,小便黄浊,心口微痈,口中少津液,渴而思饮,晚上烦躁,不能安眠。

舌尖鲜红苔于黄。

脉洪大而有力。

此心火刑金,伤肺致咳。

法当清心泻火以止咳,新订黄连解毒场加味治之G

  黄连6克 黄芩12克, 紫苏6克 鲜石斛15克 麦冬12克

尽剂后,诸证大减。

上方去斛、麦治之。

黄连6克 黄芩12克 紫苏6克

又服一剂,心肺之热退而咳止。

  

(二)刘xx,女,42岁,家务。

  患者咳嗽气紧已历数月,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久久而病愈重。

患者骨骼虽大,但身体瘦弱,面色萎黄带青,人无精神,怕冷,喜坐卧而恶行动,说话觉累,声音细小,咳嗽多吐白泡沫清痰,有时发呕,吐清水。

咳时,不仅心痛,牵引胸背亦痛,有时耳鸣,眼发黑,突然昏倒。

口无味,喜食辛辣厚味,饮食日减。

舌质淡红,苔白滑。

脉沉细。

此心肾之阳不足,影响肺气,以致咳嗽。

法当先扶肾阳,次扶心阳,阳旺则气旺,咳嗽自愈,附子理中汤治之。

  制附片3lA克党参31克 白术24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连服二剂,不复恶寒,饮食增加,咳嗽微减,精神转好。

继续用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扶心阳以止咳。

桂枝18克 生姜3l克 大枣31克 甘草24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又服二剂,诸症大减,微咳。

上方去枣,加白术治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草18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白术15克

又尽二剂,即告痊愈。

三、脾咳

脾胃居中土,为后天水谷之源,与肺为母子之脏。

土虚则不能生金,饮食精气,必由脾胃游溢,上输于肺,得其清气之化,始能流布全身,而发挥其营养卫护作用。

二者关系,譬如火炉之与风箱,真是息息相关。

故呼吸不利,给养不充,消化机能,立即受影响,而脾胃方面,无论饮冷郁热,或过湿过燥皆能上伤于肺,尤其咳嗽多痰之证,历来皆主重在脾。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

”种种说法,俱以咳痰为脾肺二脏之病,与《内经》咳论皆“聚于胃,关于肺”之旨相似。

故凡咳嗽因脾脏受伤,影响于肺而致者,则主治在脾,脾脏健运,则咳嗽不治自愈。

其由于脾脏阴虚而致咳嗽者,阴虚则火旺灼肺而咳。

患者大都烦热,口渴饮冷,郁躁闷滞,食饱易饥,大便秘结,咳嗽不已,吐痰稠粘而难出,口中少津液。

舌苔干黄。

脉现洪数而滑。

法当甘润清滋,以润脾脏,使其便通身爽,神清而咳止,以防己麻仁汤治之。

其有营卫不调,食减神衰,咳不甚而久不愈者,系阴阳俱感不足,宜小建中汤健胃滋脾,从阳生阴,阴阳营卫调和而咳自止。

因脾脏阳虚而咳嗽者,此乃脾脏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涎痰,痰多而滑,身体消瘦,面色苍黄而带白,声低息短,唇口青白,有时四肢冷,喜食辛辣椒姜热物。

舌苔白润而滑。

脉沉细而迟。

治当温阳利湿,益气化痰,宜理中汤治之。

如痰特别多,则加茯苓、半夏降逆逐水而化痰,如寒重则加肉桂、附片扶元阳,元阳旺则脾阳自旺,脾脏阳旺,则转输津液于肺,而咳自愈。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盖脾与胃合,脾病移于胃,则胃气上逆,故呕。

因胃气虚不能化食,积滞伤中而致咳嗽者,其人多饱闷吞酸,嗳臭,腹胀气逆,痞闷噎膈,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甚或呕吐,常常食入即咳,甚至见食即咳,面色萎黄,两眼仁不灵活。

舌质淡红,苔白,或略带微黄。

脉则浮而有力。

皆由胃中停食不消,致胃气下逆,冲肺而咳,宜新订平胃散治之,食积消而咳自止。

更有一种胃寒发吐而咳嗽者,平常俨若好人,却不能劳心用力而多言。

但劳神一刻,即有发呕发吐者,咳时吐痰多涎,有时又冒清水,无论其为痰涎或清水,多属冰冷。

有时稍吃猪肉,即成大泻。

舌质乌黯,苔白。

脉则沉细而滑,治法只宜温中,胃得温而咳嗽自止,宜理中汤加砂、蔻、半夏治之。

因虫积而致咳嗽者,证见心嘈腹痛,其痛忽来忽止,腹痛时有块,如拳如条梗起,甚或肚大筋青,痛已即能食,得食即安,闻肥甘之味更痛,按:

摩稍止,呕吐涎沫,面色萎黄,饮食少进,肌肉消瘦,微有寒热,全身倦怠,常常闷倦而咳,如吃腥臭之物,则咳嗽更甚,吐痰涎腻而稠粘,或屙蛔虫、螬虫,甚则吐虫。

唇红,舌苔上现白点花斑。

脉多数。

此为虫积咳嗽,即咳论所谓: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之证,必杀其虫而下之,则咳嗽自愈,新订乌梅丸治之。

以上两方,从临床实践中所拟订,用治食积、虫积之咳嗽,皆未用肺药以治咳,治病求其本,所以屡用而屡效。

本病之护理,最应注意饮食调理,饮冷饮热,乍饥乍饱,或过食肥甘,皆足以损伤消化机能,使脾胃受伤而引起咳嗽。

因虫积而致咳者,腥臭食品,当知所忌。

方解:

(一)防己麻仁汤:

防己、麻仁、杏仁、甘草、桑皮、麦芽

本方乃清润泻火之剂。

脾脏阴虚火旺,伤灼肺金而咳者,法当清润脾阴,泻热而宁咳。

防己味辛平,可除湿热之邪,利大小便。

叶天士谓:

“小便出于膀胱,膀胱津液,肺气化乃出,防己气平可以化气,故利小便;大便出于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味辛可以润肺,故利大便也。

”使邪热从大小便而解。

麻仁味甘平,主补中益气,即补中土,益脾胃之气;此药多油脂,有柔润之功,故润燥滑肠,利便除风。

杏仁味甘苦温,苦降温行,利肺气,肺气利而咳逆上气自平。

桑皮甘辛而寒,泻肺中火邪而益气。

麦芽以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补脾宽肠,和中下气,消食除胀,散结祛痰。

甘草协和诸药,主伤脏咳嗽。

合之则清润脾阴,泻肺热,润肺燥而止咳。

(二)小建中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名曰小建中汤者,仅谓小小建立中气,虽中土已虚,但表尚未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