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542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4)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计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

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

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

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

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

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

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

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

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

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

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

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辞句,而且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

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

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

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

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某一种文化传统而言,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B.中国文化集中了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和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

C.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是因为这些饱学之士意识到了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

D.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非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五四新文学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加以作家译介的域外文学,共同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

B.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最主要的是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C.作者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明了“盗火者”是借鉴创新,而“言必称希腊”者是全盘西化的逻辑。

D.全文在结尾处阐明中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继承到发展,再到创新的历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摒弃儒冠儒服、三叩九拜这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才能真正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B.中国文化要介入和回应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等历史巨变,这样能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

C.理论家的工作是复述古人的辞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

D.在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文化的碰撞下,人们对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古今的思想含量及独特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

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

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

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

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

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

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

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

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

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

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

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

“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

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

”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在开头以苏轼的词句来引入,接着表达了自己对“清欢”的认识和理解。

B.在文中作者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欢”是环境清幽,饮食清淡,心灵纯净的世界。

C.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的不同感受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

D.文章在末尾联想东坡诗句道出了真正能享受到“清欢”的人是能够在俗世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有着高雅志趣的人。

5.本文以“清欢”为题,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5分)

6.“清欢”如此难得,我们又如何去追求它呢?

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想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中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重在分析《朗读者》节目的文化传统价值,材料二重在分析《朗读者》节目带来的审美艺术价值。

B.材料二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材料三用事实呈现了《朗读者》这个节目在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产生的巨大影响。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无褒贬。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质朴、简练。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材料一剖析了《朗读者》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材料二表达了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期盼也有质疑的态度。

D.材料二中使用了不少网络新词,不太贴合媒体用语要规范的要求。

E.三家媒体报道对象相同,但角度和内容各有侧重,这是为了适应读者需求。

9.根据以上材料,如果让你策划一档文化类节目,你认为可以怎么做?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曰:

“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群臣皆曰:

“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

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故临江王灌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

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

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B.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D.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是封建时代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特起的名号,称为庙号。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朝分王、侯二等。

C.汜水之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这里指汜水的南岸。

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全面崩溃。

B.打败项羽和齐王以后,汉王便毫不谦让地趁势做了皇帝。

C.天下平定,高祖定都洛阳,诸侯们都臣服于高祖,只有原临江王灌反叛,后被杀。

D.高祖认为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己善用三人,而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5分)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外家:

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后,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是写一位白发老人在傍晚进入酒店赊酒喝,并且向作者吐露内心的苦闷的情形。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E.这首词在写春天美好景色的同时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之情。

15.本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请赏析本词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早期革命者的踌躇满志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2分)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唱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场面十分悲壮。

(2分)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听到反动派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诬蔑后的愤懑。

(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1)李路写文章思路来得很快,经常是看到题目后一挥而就,我们都很佩服他。

(2)自从上了高中以后,张林便积极参加各种文学社团活动,展示出自己的文学天赋,其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3)市场有很多的商品质量很好,但是也有小部分商品是无良商家以假充真、以次充优的商品,所以这就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

(4)春分之后,天气转好,北方地区五风十雨,农作物尽情生长。

(5)在市里举办的演讲比赛中,王刚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孚众望,夺得了第一名。

(6)最近这个小区频频发生财物被盗事件,原来是某些业主粗心大意,夜不闭户造成的。

A.

(1)

(2)(3)B.(3)(4)(6)C.

(2)(3)(5)D.

(2)(4)(6)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的产气。

B.来自华西医大的团队成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人体,中国成为首个世界上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走在世界前列。

C.近日,教育部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关于申请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相关事项的请示和关于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论证报告,同意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D.据赛诺数据调查显示,凭借出色的自拍效果,OPPOR9s已经成为目前热度最高的智能手机,稳居国内线下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这孩子很可爱,像个初中生。

他好奇地想知道孩子的年龄,走上前垂询:

“请问你贵庚?

B.过生日时,我收到了好朋友的礼物。

打开一看,是一本小说。

小说的扉页写着四个字:

挚友惠存。

C.对于我们的鼎力相助,校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D.我最近很忙,可是朋友却写了一篇文章请我雅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__________1_______,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

事实上,________2________,即使是那些著名作家,也不一定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________3________,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呼吁道德无可厚非,但别绑架道德,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

这种挟持了“道德优越感”的行为,一定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也必定是以善之名的作恶。

从这点上看,公众应该勇敢智慧地对道德绑架说“不”,并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判断对错。

这样必能营造良好的行善氛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