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43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玉溪一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2016届语文期末试题

(教学用)

命题人:

杨仕才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主观题时,请勿超出或答错答题区域。

3.所有答案作答在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请按照题号填涂。

一、一般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

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

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

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他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第2页共8页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

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

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

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的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

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

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

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

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

1.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A)

A.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B.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D.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答案】A(该句的陈述对象应该是“古文运动”,而不是韩柳)

2.文中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下列对这种说法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陈言之务去”,努力摆脱陈言俗套。

B.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裴度的反对意见也包括对韩愈的古文的内容的批评。

D.裴度之所以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持反对意见,关键是他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上加以革新。

【答案】B(“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不当,应该结合下文加以理解)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愈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由于韩、柳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B.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彼此促进,共同繁荣,韩愈、沈亚之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并注意把二者统一起来。

C.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

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

D.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C(文中说这些古文“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只是“不够深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

弘治三年进士。

历知阜平、滑二县。

正德初,擢大理寺丞。

迁右佥都御史。

清理甘肃屯田。

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

入为兵部右侍郎。

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

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

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

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

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

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

寇至青羊岭,大败去。

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

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

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

已,入为左都御史。

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

宪不肯行,曰:

“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

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

帝皆嘉纳。

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

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

诏著之《会典》为成式。

寻兼督团营。

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

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

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

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

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

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

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源清竟得罪去。

居数年,宪引年归,卒。

赠少保,谥康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廷推宪总督宣、大推:

举荐

B.帝竟用宪竟:

竟然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藉:

凭借

D.论者多尤宪尤:

责备

【答案】B(竟,最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D)(3分)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②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③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⑥宪乃不敢坚前议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答案】D(②的行为不能说明其军事才能,只是其为人处世的态度;⑥说的是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

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

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也有不足之处。

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D.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

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答案】A(错在“被武宗封为太子少保”,原文为世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宪不肯行,曰:

“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5分)

王宪不肯前往,说:

“我刚进入中台,为什么被驱赶得这么急迫呢?

(“甫、何、见、亟”四个字每字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5分)

恰值皇帝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应破坏,于是就搁置其事,叛乱不久也平定了

(“会、宜、乃、旋”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①沉浮:

遗失。

②田字:

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8.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颔联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雨。

(2分)②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凸显下雨范围之广。

(1分)③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凸显雨势之大。

(1分)

(本题考查对诗歌描写技巧的赏析。

若答动静结合或衬托的,可酌情给1-2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分)

【答案】①用典。

(1分)②诗人借李安明、班超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赫的官位。

(2分)③从全诗来看,这应是诗人的激愤之语,借此抒发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分)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赏析。

辨明手法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正确体会作者情感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4),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5)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

(1)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2)发尽上指冠

(3)泣涕涟涟(4)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

(5)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对话

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

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想,岳所长59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

  人来了,是个年轻人,30多岁,原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

老岳有些担心,这么年轻,能担起这副千斤重担?

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

报到那天,岳所长一问,副所长竟姓秦,不但姓秦,籍贯竟是南京。

岳所长不禁一声暗笑,说,秦所长姓秦?

秦副所长何等聪明,哪里听不出来其间意思,笑了笑,反问说,所长姓岳?

岳所长点点头说,不但姓岳,而且是岳飞正儿八经的后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秦副所长也说,800年前那桩公案不会影响咱俩合作吧?

岳所长说,哪里会。

  岳所长这人肚子里有货,虽主攻宋史,可三皇五帝,夏商周,都在脑子里装着。

上任不久,秦副所长上门拜访,岳所长把他延至一室,沙发、茶几、陶壶、杯具,空空荡荡,别无他物。

秦副所长问道,这间房是做什么的?

岳所长说,书房。

秦副所长又问,怎么没书呀?

岳所长说,猜猜。

秦说,过目不忘?

诵罢即烧?

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

岳所长不置可否,转了话题,说起了所里的事。

  秦副所长家在外地,常到岳家蹭饭,两个清素小菜,一壶烫热的小酒,吱吱地喝上一阵。

饭后,两人坐进书房,品着茶谈天论地。

既然搞宋史研究,自然绕不开风波亭那段公案,这一绕,便把两人的关系绕得有些微妙。

终于有一天,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

  话头是老岳挑起来的,老岳说,世间的事真是妙不可言,你呢,秦桧后人,我呢是岳飞嫡传,可咱俩却坐在一起喝茶,放到800年前,非把老祖宗气死不可。

  小秦也感慨一声,说,其实呢,岳帅之死应该是高宗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

老岳说,小秦,历史定案的事,咱就别翻烧饼了,否则,怎么会有“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那副对联呀。

小秦当然知道,此联是乾隆状元秦大士所作。

小秦说,那是秦大士为讨好天下人的应时之作,或者说,是个表态。

你老岳想想,岳帅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能杀得了岳飞?

你注意那个细节了吗?

就是岳帅死前夜,赵构亲往监牢探望?

老岳说,注意到了,可毒酒却是秦桧所赐。

小秦说,咱先把这个问题放下,讨论一下《满江红》,写下这首词时岳飞33岁,已当上节度使,30岁当上节度使,显非常人,皇帝忌这个。

那首词可谓激怀壮烈,成为千古绝唱,可岳帅根本没想赵构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假若不是徽、钦二宗被擒,九五之尊哪有他的份?

如若岳帅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宗呢?

赵构还有什么理由再坐龙椅?

所以说,是一曲《满江红》杀了岳飞,换句话说,是岳飞自己杀了自己。

秦桧不过是替人承担了骂名而已。

  老岳摆摆手制止小秦,小秦却不管不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

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人误解,赵构不禁要想:

那他要什么呢?

  老岳竟有些无言以对,隔了许久,老岳说,该吃饭了,在这喝两杯?

老岳是第一次这么让小秦,以前都是:

中午在这吃啊,不容小秦推托的。

小秦知道这是虚让了,人家巧让客,怎好当个热粘皮?

便笑笑,说,算了,答应了朋友的饭局,就不在这儿吃了。

  不久,老岳递了辞呈,请求辞去宋史研究所所长职务,在辞呈最后,他建议由小秦接替所长职务,提前到位。

走那天,小秦抱着老岳哭了,说,岳所长,多来啊,好多事离不开你呀。

老岳拍拍小秦肩膀,什么也没说,眼睛湿湿的,提了一个请求:

能给我弄一套宋史吗?

小秦说,你不是读过了吗?

老岳说,我想再读读,再说,我家书房里也该有一部书了。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DE)(5分)

A.本文构思精巧,首尾呼应。

详细叙述了从岳所长要副所长到秦副所长提前到位接替正所长的职务交接过程。

B.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秦副所长有理有据地为自己的老祖宗秦桧进行了辩解,终得岳所长的认可。

C.本文运用正衬的艺术手法,通过写岳所长肚子里有货,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来衬托秦副所长的形象。

D.这篇小说语言凝练,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

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了岳所长和秦副所长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E.本文按照情节发展展开叙述,先写老岳对小秦的担心,又写两人的交往,再写两人的争论,最后以岳提前让贤于秦结尾,情节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

【答案】DE(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AC不得分。

A项“详细叙述了职务交接过程”错。

详细叙述的应该是二人的争论。

;B项有道理,但是“终得岳所长的认可”不准确。

C项说岳所长“过目不忘,诵罢即焚,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不准确。

这是秦副所长问的话。

12.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描写:

前面写老岳书房没有书,后面又写老岳要求弄一套《宋史》。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

①书房里没书,是写老岳肚子里有货,说明老岳很自信,也表明他的自负。

②在老岳和小秦争论后,老岳要求弄一套《宋史》,又体现了老岳的自知之明,也能看出小秦的博学和睿智。

③这两处描写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④促使老岳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二人对于历史定案的一次争论,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也凸显出了小说的主旨。

(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答出其它者,可酌情给分)

13.上级给老岳派了一个年轻人做副所长,老岳有点担心。

但是又想:

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

结合全文,请你为小秦找几个可以来做副所长的理由。

(6分)

答:

①年轻有为,有精力挑起研究所的重担。

小秦是个年轻人,30岁,原来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

②专业过硬,对宋史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比如和老岳关于风波亭公案的争论。

③思维敏捷,很有智慧。

如和老岳初见时的交谈以及与老岳争论后老岳留吃饭时的交谈。

④有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

如与老岳的交往以及结尾处老岳提前离职时的言行。

(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答出其它者,可酌情给分)

14.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站在哪一方?

为什么?

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7分)

答案示例一:

我站在小秦一方。

(1分)理由:

①岳飞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不可能杀了岳飞。

(2分)②赵构的皇位是因为徽、钦二宗被擒而来,如果岳飞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赵构将没有理由再做龙椅。

(2分)③岳飞才华卓越,却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赵构误解。

(2分)所以,岳飞之死应该是宋高宗赵构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

答案示例二:

我站在老岳一方。

(1分)理由:

①历史定案的事,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能随便翻案。

(2分)②秦桧是主和派,岳飞是主战派,二人政见不和,秦桧赐毒酒毒死了岳飞。

(2分)③连秦家后人都承认了是秦桧害死岳飞这一事实,说“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2分)。

所以秦桧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

(阐明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无论赞成哪一方,只需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21分)

1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奥运火炬在南通传递时,热情的市民纷纷到大街上去观看火炬接力的盛况,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了。

B.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C.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胸怀,但真正做到恕己及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D.网络语言被党报应用一次,便遍地开花,只见到处都是“给力”,一股庸俗之风刮起来没个完,若是勤政廉洁之风也能这样上行下效就好了。

【答案】C(A“十室九空”是指残酷搜刮、严重灾祸造成的贫困、流寓或死亡的凄凉景象,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B身无长物”的“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此成语形容人除自身外,东西极少。

形容贫穷或俭朴不指没有特长;C“恕己及人”:

宽恕自己,推及别人。

即以恕己之心恕人,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别人:

D“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1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3分)

A.面对错综复杂的海洋主权纷争,除了卓越的外交智慧和高超的维权谋略外,高技术装备已成为有效捍卫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

B.“辽宁舰”指挥员的“起飞手势”成为亮点,经过电视、报刊、网络和媒体的报道与转载,受到了国人的热情追捧,被争相模仿。

C.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单从反腐机构来讲,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多的反腐部门。

在党内,有纪检;在政府,有监察和审计;在司法,有检察。

这三家反腐主体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有序开展反腐工作。

【答案】D(A项搭配不当,“途径”应改为“保障”;B项并列不当,“电视、报刊、网络”与“媒体”种属交叉,不能并列;C项成分残缺,“服务”后面应该加“的目标”,以作为“实现”的宾语。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3分)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①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②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③曹植在《洛神赋》中有: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④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⑤《博物志》记:

纣烧铅作粉

⑥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④⑥③②①⑤B.④③⑥①②⑤

C.⑤④①③⑥②D.⑤①④③⑥②

【答案】B(通过对答案进行比较,④接在所给语句后面要比⑤更贴切,因为④句中的“容”就是对“女为悦己者容”中的“容”的解释,故排除C、D两项。

⑥中“这里的‘铅华’”照应③中“铅华”,故③在⑥前,排除A项。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18.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使人遗赵王书

C.况修短随化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答案】C(A项前者名作动,攻占;后者方位名词,下面。

B项前者动词,放弃;后者动词,送给。

C项都用作形容词,解释为“长”。

D项前者动词,命名;后者动词,解释)

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3分)

例:

俯察品类之盛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而今安在哉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C(例句:

定语后置句。

A项被动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20.仿照下面划线部分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6分)

理想背后,是毅力和洒脱,谈到毅力,很大程度是要战胜自己。

当我们需要勇气时,先要战胜自己的怯懦;;

;当我们需要公正时,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战胜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

答案示例:

当我们需要勤奋时,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

当我们组要宽容时,先要战胜自己的狭隘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

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

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

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

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

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

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

“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

“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

请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材料多维解读参考】

(一)题意理解:

素材取材于寓言故事,“狂风”可以理解为困难、挫折、磨难、压力……可以理解为具体到生活中的经济危机、失业、地震、伤残、疾病……,也可以理解为邪恶势力、反动统治、残暴手段……

“大树”可以理解为正义力量、英雄人物,也可以理解为有正义感的人、勇敢的人、坚持不动摇的人……,“小草”可以理解为弱势群体、地位卑微的人群,也可以理解为力量不足的、尚处在弱势地位的人……

顽强抗争的大树体现了“刚性”,屈腰伏身的小草体现了“柔性”。

在生活中,既有“大树”一样的“刚性”,又有“小草”一样的“柔性”;“刚性”有“刚性”的美德,“柔性”有“柔性”的优势,如果能刚柔相济,既有所坚持,又有所顺应,那是最好的结果。

(二).立意分析

1.从大树的角度立意

(1)肯定性立意:

在困难、挫折面前,宁折不弯,不屈不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