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422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docx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

一战

大事年表

1879德奥同盟条约

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英法签订协约

1907英俄签订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

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阶段:

(1914)

西线(重心):

1914.9马恩河战役,堑壕战开始

东线:

德国挫败俄国攻势

第二阶段:

(1915-1916)

1915东线(重心):

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

1916西线(重心):

1916.2-12凡尔登战役,使用毒气,是转折点

1916.6-11索姆河战役,英国使用坦克,最大战役

海上:

1916.5-12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

(1917-1918)

1917美国(4月)、中国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于1918.3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大战

1918协约国反攻,9月底至10月初突破兴登堡防线

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投降

德国11.9柏林工人起义,十一月革命,投降

1918.11.11一战结束

其他知识点

一战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政治:

英法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俄德日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经济:

二工完成后生产总值美德第一第二,英法第三第四)

2军事: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法德矛盾:

1870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英德矛盾:

世界市场、经济利益,殖民地利益,制海权。

后成为主要矛盾;俄奥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

3科技进步被应用于军事,使战争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爆发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5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美国中立政策原因:

1远离欧洲战场,受影响不大

2孤立主义传统政策影响

3主要原因:

可利用中立地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发战争横财

美国参战原因:

1大战爆发前美德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2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3直接原因:

1917.2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4根本原因:

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参战影响:

1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2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加速一战结束

3影响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

(主要原因)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2军事:

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由于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

3国内:

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4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一战后果:

1空前灾难

2导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a.西欧相对衰落(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对殖民地控制衰落);

b.四大帝国瓦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

c.美日崛起;

d..建立国际联盟;

e.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f.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a.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c.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d.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思潮、民族独立思潮、和平主义思潮、极端民族主义)

美国崛起原因:

1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

2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崛起表现:

1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2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日本崛起原因:

1日本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海运业因战争而迅速膨胀

日本崛起表现:

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一战启示:

1通过正当经济手段促成自身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

3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凡华体系下的世界

1919-1922:

调整动荡时期(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4-1929:

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大发展)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大危机)

20世纪30年代:

世界局部地区反法西斯战争开始

巴黎和会(1919.1.18-6.28)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各国人名渴望和平

3战胜国希望和平环境休养生息

4战胜国想处置战败国,重分世界

山东问题由来:

1897德国强租胶州湾

一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1915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日本(沉默的小伙伴)为什么对欧洲事务毫不关心:

1从德国手中争夺太平洋和中国山东地区

2没资格争,没必要争

凡尔赛和约对德处置:

1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国联代管15年,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非武装区)

2德国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

3限制德国军备

4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限期支付

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掀起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五四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

3一次主动外交,拒绝签字

4拒签合约开辟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先例

英国主张:

希望继续保持其海上绝对优势,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并要求支付战争赔款,但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原因:

①势力均衡②牵制苏俄、法国的力量

法国主张: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原因:

①复仇②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③心灵恐惧

凡尔赛体系作用: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国家版图,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得到一定认可

(不稳定性:

战胜国之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国际联盟(1920-1946.4)建立背景:

1工业革命条件下,各国交往紧密,行业性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为国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反战和平思潮兴起,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3“十四点和平纲领“中提出成立国际联盟的主张,得到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和赞成

国际联盟四大原则:

1维护和平原则

2非战和裁军原则

3集体安全原则

4委任统治原则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国际联盟作用:

积极:

1解决国际争端手段变化:

战争→国际合作与和平安全(民主协商)

2判断自身行动的依据发生变化:

本国利益→人类的共同利益

消极:

1为英法所控制,成为维护其霸权的工具

2国联纵容侵略,面对侵略战争毫无作为,降低了其威望

华盛顿会议(1921-1922)背景:

1美国巴黎和会失利,外交注意力转移到亚太地区

2主要原因:

美英日在亚太地区利益发生冲突

3美英日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4平息中国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中心议题:

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关系

目的:

缓和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限制海军军备,重新划分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建立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五国条约:

是世界现代时尚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但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华盛顿体系评价:

1积极:

调整了主要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使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也得到一定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消极:

隐含着许多矛盾(美日、英日、中国与帝义),埋下了战争祸根

凡华体系的评价:

1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作用:

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不稳定性:

a.战争罪责问题

b.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

d.列强与苏俄的矛盾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同:

1背景:

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实质:

瓜分世界、分赃

3主宰:

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4作用: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5中国问题:

侵犯中国主权

异:

1对象:

巴黎和会:

直接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华盛顿会议:

直接处理战胜国之间关系

2范围:

巴黎和会:

主要确立在欧洲、中东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

主要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内容:

巴黎和会:

共同策划反苏

华盛顿会议:

共同支配中国

鲁尔危机背景:

1法德两国分别为了维护安全和重新崛起,在赔款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

2德国拖延赔款

影响:

法德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政策,寻求缓和

道威斯计划(1924)影响:

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美国则依靠美元的威力,在经济上迅速渗透进欧洲

洛迦诺公约(1925.10-1939.4.28)影响:

积极:

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

消极:

1德国成为政治大国

2法国在欧洲恢复霸主地位的梦想进一步破灭

3英国取得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

非战公约作用:

积极:

第一次宣布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成为二战后两个审判的依据

消极:

1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

2没有涉及裁军

3没有制裁违约的具体措施

4没有能够制止二战的爆发

主要内容:

(两大原则)①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凡尔赛体系实质:

帝国主义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在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华盛顿体系实质: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新秩序

二战

大事年表

1922意大利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1929.10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1.9.18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此后不到三个月日军便占领了东北全境,标志亚洲战场策源地形成

1932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1933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

标志欧洲大战策源地形成。

德国退出国联1935意大利不宣而战,30万军队兵分三路大举进军埃塞俄比亚;

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日本退出国联;

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制定了“中立方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36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广田弘毅为代表的军部法西斯上台,日本法西斯体制确

1936.5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1936.7在德、意的支持下,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内战爆发。

德意武装干涉,战争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6.10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中心

1936.11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形成

1937.7.7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8.3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8.9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背着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大片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割让给德国

1939.3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佛朗哥建立西班牙独裁政权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8.23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9.1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11美国新《中立法》,允许他国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1940.4德国突袭丹麦

1940.5.10德国打破“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发起进攻

1940.6挪威被德军占领

1940.6.22法国沦亡

1940.7(-10)德国向英国发起和平攻势遭拒绝后,发动以空战为主的“不列颠战役”,遭到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1940.9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1941.2隆美尔北非“沙漠之狐”

1941.3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1941.6.22苏德战争爆发,战争扩大

美国宣布支持苏联

1941.8.14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首军舰上举行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1941.9(—1942.1)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破产;

苏美英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协定书,三大国开始联合行动

1941.12.7日军向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1.1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1942.6美、日中途岛海战,结果日军惨败,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8瓜岛战役

丘吉尔提出开辟第二战场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获胜,成为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

1942.10英国在阿拉曼发动反攻,大败隆美尔,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2.11“火炬”计划

1943.5北非德意志军队投降

1943.7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1943.9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3.11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开罗宣言》

1944.6.6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4.8盟军占领巴黎;很快,整个法国被解放

1945年初,苏军收复了全部沦陷国土,越出国境,横扫盘踞在东欧的德军,从东面逼近德国。

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

1945.2雅尔塔会议,商讨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事宜

1945.4美、苏军队在柏林附近的易北河胜利会师

苏军发动柏林战役,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攻占柏林,希特勒走投无路,自杀身亡1945.5.8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45.7波茨坦会议,中、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8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日本伤亡惨重

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歼灭驻扎在那里的关东军

中国向日军发动全面反攻

被日本占领的东南亚许多地区举行了大起义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

1945.9.2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5.11纽伦堡10个月的审判

1946.52年的东京审判

二战全过程

局部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意法西斯国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爆发:

1939.9.1-1941.6.22欧洲、北非

1939.9.1德国闪击波兰

1940.5-6.22法国沦陷

1940.7-9不列颠之战

1940年底北非激战

扩大:

1941.6.22-1942.6欧洲、太平洋

1941.9-1942.1莫斯科保卫战

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

转折:

1942.6-1943.2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6中途岛海战

1942.10.23阿拉曼战役

结束:

1943.5-1945.9

北非:

1943.5意大利投降,9月退出二战

欧洲:

南线:

1943.7西西里岛登陆

东线:

苏德战场:

1943.7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十次进攻

西线:

1944.6.6诺曼底登陆

1945.5.8德国投降

太平洋:

1942.8瓜岛战役

马里亚纳战役

菲律宾战役

1945.9.2日本投降

其他知识点

为什么会出现20年代经济的“繁荣”?

①一战中美国利用“中立”大发战争横财,成为经济强国;

②20世纪初期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一定程度有利经济发展;

③技术革新、生产合理化运动促进经济进步。

1929-1933经济危机

爆发原因: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

市场供需的矛盾

③导火索:

股市的崩溃

④历史原因:

20世纪经济建立在不稳定的社会上

经济危机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市场低迷

经济危机影响:

①社会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③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危机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德国法西斯专政

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②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受巴黎和会制裁,有复仇情绪

⑵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

①德国经济脆弱,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所以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摆脱危机

②面对经济危机,德国政府软弱无能,无力镇压群众运动稳定政局,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纳粹党大力扶植

③希特勒和纳粹党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并获得广泛支持;还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并得到支持

建立标志:

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纳粹党上台特点:

民间政党、自下而上、合法选举

内外政策:

(1)对内:

法西斯独裁统治

①政治上:

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进而取缔了德国其他党派(恐怖独裁)

②经济上:

实行扩军备战(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文化领域:

用法西斯思想钳制人们的思想(思想文化专制)

④民族政策:

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害犹太人(极端民族主义)

(2)对外:

①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

②扩军备战(1933退国联,1935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开进莱茵)

影响: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日本法西斯政党

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

(3)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建立特点:

自上而下、暗杀政变

建立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统治政策:

(1)政治:

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2)军事:

加紧扩军备战

(3)对外:

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影响: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历史传统的影响:

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

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2、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3、凡-华体系的影响:

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4、经济状况的影响:

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②历史原因:

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③直接原因: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④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⑤其他原因:

a.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没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英法的绥靖政策:

含义:

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为代价,企图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表现:

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制造慕尼黑阴谋

原因:

1、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2、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

3、“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4、法西斯打出了“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5、英法对苏联的本能仇恨,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危害:

1.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构筑集体安全落空,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导致了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

4.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及法国的沦亡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教训:

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①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④德国提议苏德和解

评价:

A、对苏联:

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

B、对德国:

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同时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原因:

①罗斯福新政,忙于恢复国内经济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③外交需要:

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4)、外交上的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德国为什么要占领波兰?

1、根本原因:

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2、历史原因:

《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

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3、经验教训:

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

若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4、经济因素:

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闪电战

概念:

集中大量的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

目的:

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

特点:

进攻性、速决性、以夺取制空权为先

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1、波方:

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部署不当

2、德方:

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3、英法:

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4、苏联:

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

法国败亡的原因:

1、军事理论落后,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主要原因)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外部原因)

3、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根本原因)

不列颠之战德国未达目的原因:

英国方面:

1、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