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379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多层面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学习习惯培养,二是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下面就具体谈一谈.

一,传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

(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4)验算的习惯.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技术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赞可夫有可名言: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

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下面三种方法:

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下面的分法: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我的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什么是教育?

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

孔子云: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做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什么是教育?

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

孔子云: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

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

这样,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

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①爱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他们非常渴望老师象妈妈一样爱他们,关心他们;也非常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学生们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听他的课,就喜欢听他的话。

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我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向妈妈那样亲亲他们的小脸,摸摸他们的小手,这时学生们笑得非常甜,师生情感浓浓,学生学的非常轻松,认真倾听,这个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②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数学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和童话故事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愉快的周末》时,我觉得套圈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直接说出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设计了套圈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体会,在玩中去体会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难点,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体验了成功,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集中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也培养了。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①让学生轮当小老师,在竞争中培养。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竞争,轮流当小老师,并大胆放手,让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并对负责任的小老师加以表扬鼓励,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们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特别的棒!

通过这样的活动,当小老师的同学讲的非常认真,下面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因为他们都想当小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了。

②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

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遇到困难时,可以请其他同学去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的活动,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且能使学生注意力持久,认真倾听。

3、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这是由于教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及时对好习惯进行鼓励、表扬,加以正强化,而对于不良习惯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

如发现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就及时的给予表扬,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带动大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则给予及时指出,必要时还警告他,如果再这样,老师就不给你批改作业,不给你画漂亮的红五星。

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二、培养学生认真做的习惯

尽管现在各学校都在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适度的、适量的作业还是必要的。

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的基本功。

1、安排的作业要适度、适量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手腕肌肉未发育完全,长时间书写会疲劳、厌烦,况且过量的作业会造成学生厌恶学习,即使做了,也马虎了事,甚至引起作业时思维堵塞等现象,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认为低年级学生每天只应安排十分钟左右的课堂作业和半小时左右的家庭作业,而高年级学生每天也只能安排半小时左右的课堂作业和一小时左右的家庭作业。

这些作业都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而且要少而精,但作业要求必须明确:

①作业要干净;②作业要正确;③作业速度要快。

检查时还要适时给予表扬奖励,及时展示好的作业(在班上准备一个作业展览处),这样做后,学生就不会对数学作业产生畏惧心理,厌烦心理,作业时就不会马虎了事,相反,而是认认真真,每一次作业都清清楚楚,正确率高,速度快。

2、创设良好的作业环境。

众所周知,如果课堂上吵吵闹闹,或者教室外热闹非凡,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的作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心理学家指出: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大量实践也证明:

当堂完成的作业和拖堂赶就的作业是无法比较的,当堂完成的作业书写工整、作业整洁、正确率高;拖堂赶就的,潦草、马虎、正确率低,这就是环境因素作用于心态的结果,拖堂赶就作业导致作业环境恶劣和学生的心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心态异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在课中刻意将作业题按难易分散到各环节中,并尽量减少作业中机械重复部分,坚决杜绝拖堂赶就作业,使学生在优化的作业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作业满意的效果。

3、教给作业方法,树立典型榜样

培养学生认真做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老师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都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要求。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认真做的方法,学生只有认真细致,掌握方法,才能有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真细致的各种方法,如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动笔解决等,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

还说过: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由于学生能对所读书籍进行思考,所以就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了,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学习兴趣越高,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苏霍姆林斯基语)。

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你知道吗?

》,还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波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农村小学语文课改应立足"三实"

南沙小学詹仁莲

综观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实验春风吹拂的同时,"高耗低效"的寒流仍然大量存在着。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农村小学教师上课门类较多,课前准备不充分、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二是课堂形式不丰富,少有学生实践的教学活动;三是课后不能及时总结,不作深入的教学反思。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必须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大课改力度的同时,要以人为本,扎实而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

那么,农村小学语文课改应注意哪几点呢,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设计要考虑"实情"。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同样的道理,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课前一定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预设好教学流程,选择好教学方法等等,这就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水准的高低,而决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对教学凭借(教材),对教学对象(学生)三方面"实情"的了解程度。

1.从课标的实际出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是我们广大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献。

没有领会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势必使教学行为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不适当就在所难免了。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的《掌声》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学会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以读生情,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明白掌声对小英的作用。

我们感到这样的目标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是比较多见的。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阅读课程标准然后来对照的话,我们就会感到这样的确定目标是不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而上述的目标,我们感受到的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比如说,目标2缺失方法的问题。

如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来理解。

而目标3就更片面了。

学习本课,教材或者说编者的用意难道仅仅是让学生明白掌声对小英的重要?

显然不是的,他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只有确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符合课改的教学设计,才能上出符合课改的课堂。

2.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为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而提供的一种材料,是教师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美感,促进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吃透教材,灵活而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我曾经听过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上《水乡歌》,整堂课中少有认字(只有一次领读)的教学,没有写字过程,而逐段的领读之后再讲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且让学生解释"渠"、"驳"、"箩"等词语。

课后交谈中发现,她备课时,没有明确教材中"会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等教学要求,也没有关注课文后的练习中提出的"背诵课文"这个要求。

(这是降低教材要求或没全部达到教材要求)还有一位教师执教全市课改年级观摩课,上的是二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我喜欢它们》。

教材里提了4个问题:

"图上有哪些动物?

它们都在干什么?

你喜欢哪种动物?

它有什么本领?

"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而这位教师却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人为地拔高了要求,指导学生说动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教师讲得多,讲得累,学生说得乱,没有机会写,更谈不上展示点评。

(这是拔高教材要求)教材编写者为了指导教师备课,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不但对教材内容结构、特点、目标、注意事项等作了总的说明,而且对每篇课文都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为课改年级教师吃准教材,设计教学提供了帮助,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的资料,设计出得体的教案。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差距,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要做到二点,一是整体关注。

就是观察全班学生的情况确定合适的课时及教学方法。

如五年级上册第12课的《伊索寓言》,通过三个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向学生介绍寓言,明白寓言的特点。

对于课外知识丰富,阅读理解能力强的班级来说,设计一课时就够了。

但对于阅读经历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教学就需要三课时,不能走捷径,赶进度,要抓住"寓言"的特点,教师逐则引导理解,在读中明白故事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寓意,最后再比较三则寓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寓言的共性,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寓言。

二是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

俗话说:

"十个手指都有长有短"。

学生个体的认识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因材施教,(在目标的达成上,在理解的深度上,在指导的方法上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

特别是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们可设计一些选做题让学生进行选择,基础差的做做基本题,能力强的做做提高题、拓展题。

如学完《在大海中永生》这篇文章后,可以设计如下的题目让学生选择:

1、摘抄喜欢的段落。

2、写写阅读后的感想。

3、搜集邓小平爷爷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让学生自行选择,分层完成。

二、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说:

"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才能巧。

"学习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不能"单靠口耳相授而得",也不能从系统的基础知识转化而来,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应是学生在听、说、读、写诸方面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不断得到情感体验、态度修练、价值观提升的过程。

而"实践"性在我们广大农村课改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相对弱化。

主要体现在:

1.课文朗读时间,难以保证。

诵读本身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但这一方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被许多教师丢弃了,取而代之的或是理性的分析,或是无效的串讲,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真正读书的时间每课时平均难以保证15分钟。

即使有些课堂出现朗读,也缺乏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的层次,有呆读、傻读的倾向。

新教材把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求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加大读书实践,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有充足的试读、练读、评议时间。

"根据这个要求,教师要走出串讲串问的老路,步入精讲多读的新路。

2.习惯方法形成,缺乏重视。

关于教育的说法很多,曾有人提出: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若干年扔掉书本后留在身上的东西。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一种自动化动作,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教材编写者在教师用书中说明了"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编写意图。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教师在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方法的责任重大。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些,没有教学生正确握笔、正确翻书、正确读书、正确写字的要领,没有让学生对这些要领进行反复实践训练。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缺乏人文的关怀,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如,低年级学段在阅读的目标中有这样的要求:

学习默读,作到不出声、不指读,可是我们发现,在二年级的小朋友中,有很多一部分人不会默读,不用手指指就不知道读到哪儿。

阅读习惯差阅读能力也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注意培养。

3.语文能力训练,遭遇冷落。

语文课程标准三大理念,其间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新课标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识字教学要"识写分开,多认少写"。

但是,我们却很遗憾地看到,对于新课标强调的东西,我们很多老师观念是知道的,但付之行动的却不多。

很多老师还是在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听写、组词、造句、写词语的意思写片断等书写练习是一便又一遍,有的时候把词语抄几十遍,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抄你没商量,少一遍罚十遍,学生抄得是苦不堪言。

而注重能力的口语交际,让学生查一查、说一说、讲一讲的内容,因为试卷不考,老师提也不提,常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

有的学生达到高年级了,给他一段文字让他说说理解,他愣半天也说不上来。

因为他习惯了老师告诉他是什么,不习惯自己来说说是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个班级上课,出示课题后,我引导他们提了一些问题,然后我说,问题我们已提出来了,那么接下来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老师,简直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思考过怎么处理问题,从来就是接受答案。

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我们的语文课,要狠抓教学目标的落实,识字教学要做到当堂识记、及时巩固;写字教学要做到指导能到位,时间能保证,训练有反复;我们还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会读书,会理解,掌握学习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学会感悟和学会运用。

4.读写结合练习,难以体现。

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城市小学的学生相比,写作能力低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为此,我们老师要多指导多训练。

一,引导学生多读。

多读课外书,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

如每周至少进一次阅览室,至少看一本书,至少写一篇摘抄。

要让学生书包里每天都装着一本书,有空就看,语文课上,作业做得快的也可以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要多写。

抓住关键处练写。

比如《嫦娥奔月》一文中,在讲嫦娥的善良时有这样一句话: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嫦娥会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接济乡亲们呢?

出示段落,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

让孩子练习写作。

又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火种来到人间,人民欣喜若狂。

人们会怎样兴奋呢?

以火种来到人间,人民欣喜若狂为中心句,让学生想象,这样的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让学生有话可说。

抓住文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