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230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docx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与学案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计划

 

版块名称

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

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北京的春节》是精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是略读课文。

《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一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课后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2.引导学生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独具魅力的民族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民风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正确读写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课时安排

《北京的春节》——2课时《藏戏》——1课时

《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课时

教法学法

1.朗读法。

以自由读、默读等方式,要求学生以轻快的速度读课文,为学习课文节省时间,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

2.抓重点句段。

抓重点句段,长文短教。

以精心设计统揽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重点语段或词句进行理解、感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努力使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读中悟情,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3.诵读品悟。

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6.北京的春节

1.走近作者——老舍

作者名言: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生平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文学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的生活,他尤其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致力于“俗白”(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表达幽默诙谐。

文学成就: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者作品: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课文链接:

《草原》(江苏版六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养花》(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等。

2.重难点突破

(1)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人脑气氛,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结合春节的热闹情景,设计一个小练笔:

写一写自己在春节时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或最喜欢做的事情,体现出过节时的喜庆、热闹。

(2)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自己看法。

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

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

收集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收集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5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春节童谣。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课题)

4.课件出示老舍简介,对老舍做简要介绍。

1.学生畅谈对春节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认真倾听老师播放的关于春节的童谣,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年文化。

3.倾听教师对作家老舍的简介,积累文学常识。

 

用谈话的方式并播放关于春节的童谣视频导入,旨在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20分钟)

1.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不懂的生字生词及语句。

2.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同时,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学生默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3.小组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0分钟)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2.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思考:

(1)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2)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3.师总结:

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体现春节年尾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反复诵读课文,并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3.小组总结讨论结果,找出象征春节年味的词语,并在班级汇报。

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重要句段做探讨交流,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布置作业。

(约5分钟)

1.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及优美的句子。

2.收集有关我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1.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及优美的句子,并积累下来。

2.在网上或者资料书上搜集我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

(约5分钟)

1.听写生字生词,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2.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3.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1.听写生字、词语;同桌互相评阅;对照课本,检查写错的字词,标出来以备课后联系巩固。

2.在音乐声中感受除夕的热闹非凡,并浅谈对春节的另一个高潮节日元宵节的感受。

可设计互动活动:

各小组推选出代表,比赛演唱关于春节的歌曲,全班点评选出优胜组。

示例歌曲:

《卖汤圆》

《恭喜发财》

《新年快乐》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约15分钟)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画出文中表现灯多和人高兴的句子。

1.默读课文的11、12自然段,画下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2.朗读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说说感受。

3.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自己想象。

4.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现灯多和人高兴的句子。

读书贵在生疑。

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约10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3.梳理文章,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习作的方法。

1.再次熟读课文,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并在班级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内谈论春节这一民俗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小组总结谈论结果。

3.从文中画出作者使用对比手法的句子,体会在习作中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升华,学习写法。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

2.引导分析:

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地叙述:

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1.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词句。

2.回顾全文,小组内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章,比较其语课文的不同,并在班级交流。

1.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词句,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老舍作品中语言风趣幽默、用词通俗易懂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分账的写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课堂板书。

北京的春节

年前忙碌

过年热闹喜庆欢乐

年后平静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通过阅读,找出春节“高潮”的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6《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师:

请默读文中描写除夕的内容,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记号。

  (生默读)

  师:

注意做的批注要清晰工整。

  师: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描写,来谈谈自己对除夕的感受。

  生: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各色的年画。

  师:

朴实的语言让人深深感受到除夕的温馨。

大家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句话)

  师:

除夕人们最大的期盼是什么?

  生:

期盼全家团员。

  师:

在中国人的眼里,除夕重要吗?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

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

  师:

是的。

除夕这天人们都想赶回家吃团圆饭。

谁继续来说自己的感受。

  生: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对美好节日的期盼。

  师:

简简单单的话,却呈现出了春节的美好。

  师:

除夕象征团员,美好,那么谁知道为什么除夕人们要守岁?

  生:

我听奶奶说,守岁是要接天地。

  师:

寄托了美好的情感。

  生:

我还听说了一个关于年的传说。

  师:

这是流传最广又古老的一个传说

  生:

我听爷爷说,年轻人守岁是为老人延寿。

  师:

多好呀,这是对老人们最美好的祝愿!

  生读:

在外做事的人……都要守岁

  师:

谁还能说说读这部分的感受。

  生:

赶做年夜饭。

“赶”字体会出和谐。

  师:

多么和谐的夜晚。

闻闻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什么颜色?

  生:

红色

  生:

五彩缤纷的颜色,金色黄色。

  师:

炫耀的色彩让人沉醉,美丽的北京除夕让人流连!

大家集体读文中描写除夕的内容。

生齐读。

7.藏戏

1.相关资料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

藏民历来把他看成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重难点突破。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了解藏文的表达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几步:

(1)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

(2)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他色。

(3)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

3.拓展训练。

课件播放:

(1)京剧,

(2)(浙江)越剧《梁祝》,(3)(河南)豫剧《清风厅上》,(4)(四川)川剧《变脸》,(5)(安徽)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图片,比较和藏戏有什么不同?

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

【课文分析】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阅读、感悟的能力,但由于孩子们对戏剧缺乏兴趣,特别是藏戏一无所知,所以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藏戏的有关资料,让孩子从感官上认识藏戏,然後对藏戏产生兴趣,从而体会这种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华内涵。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整体把握,了解藏戏的形成以及特色,从而体会这种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华内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引导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

【教学准备】

学生:

积累文中的好词妙句;搜集有关藏戏的相关资料,了解藏戏;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

藏戏面具图片、网上或图书馆查询的藏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播放《诺桑王子》。

2.简介藏戏: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它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戴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3.板书课题。

1.认真倾听《诺桑王子》,了解这首剧目背后的故事。

2.小组内讨论交流对藏戏的认识,并在班级汇报。

3.在老师的讲解下,对藏戏有整体的了解。

 

通过谈话导入,易于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之中,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约10分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3.默读课文,思考:

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画出相关段落。

4.读后交流、梳理:

第4—7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第8—20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不懂的生字难词及不懂的语句。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出示的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些词语造句。

3.初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藏戏独具魅力的句子,体会藏戏的特点。

4.小组内交流讨论文章结构,对课文内容

1.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2.交流、梳理课文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课文的行文思路。

三、学习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读4—7自然段,思考藏式怎么形成的?

(唐东杰布)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7自然段,师生评议。

1.学生自由读4—7自然段,并画出其中最打动你的故事。

2.朗读课文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在小组内交流总结,班级汇报。

从朗读、交流之中,锻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提取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第8—20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约10分钟)

1.师出示研读主题:

(1)面具;

(2)舞台;(3)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a.面具:

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b.舞台:

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c.演唱: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1.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读,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小组内交流总结研读成果,在汇报展示。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整体感悟。

(5分钟)

1.师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视频片段,师生共同欣赏戏剧。

2.引导学生观看玩戏剧视频后,说出这种戏剧与藏戏的区别。

1.认真观看教师播放的戏剧视频片段,并用心体会这种戏剧的魅力。

2.小组内谈论交流对这种戏剧的体会。

以看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将藏戏与其他戏剧进行对比,可以吸引学习对戏剧文化的兴趣,从而更深入了解藏戏。

六、课堂板书。

藏戏

怎样形成:

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

面具(人物不同面具不同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剧情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学反思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藏戏》课堂精彩片段

 师:

藏戏有什么特色呢?

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

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

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我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

你很会读书,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连续的3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

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

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第8—16自然段。

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生: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

  生:

我来补充一下。

在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

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

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生:

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这就是象征手法。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

补充得非常好!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相关资料

客家汉族的支系.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区别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为这部分汉人的通称。

2.导入设计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播放课件:

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3.拓展训练

假如你是小导游,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把你喜欢的民居的特色和风情一一向旅客们介绍介绍呢?

请你写一篇导游词,联系一下把。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学情分析】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六年级学生急需培养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从中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策略】

应引导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条理的基础上,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并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引导学生掌握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

搜集相关资料;关于各地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