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19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

 

陈家林主编

10级环境工程一班

1002103017

 

前言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自200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以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着重强调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而对关乎人类存亡的生态环境却没有着重强调。

党的十八大中“五位一体”的提出,更加标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决定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而农村发展的步伐跟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是分不开的。

本报告结合作者所见所闻,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作简要阐述。

限于编者水平,难免出现纰漏,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12月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五位一体构想的结合,在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五个方面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本报告包含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能源两个方面出发,在农村生态环境中,讲述了农村生态环境概况、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适宜于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以及社会主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例。

在生态能源方面,着重阐释了农村生态能源概况、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能源的利用途径以及生态能源循环利用模型。

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能源的研究,让大家对相关知识做一个系统的认识,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所理解,为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一、农村生态环境

(一)农村生态环境概况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也阔步前进,近年来,中国农村在发展经济、现代化农业的同时,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污染源的增加,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引起了与城市环境污染不同的农村环境问题,威胁到农村人口和农村环境,导致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受阻。

引起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资源的日益减少、退化及农村污染源的扩张增多。

农业资源的日益减少、退化是由于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而不合理的开发,使森林、草原、水资源等农业资源逐年退化缩小。

伴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及农村长期缺少有序规划和建设的发展,农村污染源也在逐年增多。

农村人口聚居程度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难以自动降解和处理的生活垃圾,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降低了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造成了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

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搬迁等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工业固体废弃物、大气环境的污染。

农业规模化养殖使得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等受到了畜禽粪便的污染。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农村生态环境的土地问题

(1)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干旱和人为的因素共同导致的,我国荒漠化土地267.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9%。

而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之势。

(2)土地退化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活性下降,其分解、转化、吸附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也随之下降。

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化肥施用量达4000kg/hm2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土壤污染设立的225kg/hm2的播洒上限。

另外,地膜的不当使用也导致了土地退化这一后果。

目前,平均每年有45万吨地膜残留在土壤中。

地膜的难降性,影响了土壤的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

(3)农业用地被侵占为建筑用地或非农业用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面积的农业用田被占据,另外,农村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造成了土地的闲置浪费。

2、农村生态环境的水问题

(1)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匀水是农业之源,我国的水资源有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

中国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经济损失约500亿元。

而中国农村饮用水水质也只有13.8%符合饮用水标准。

(2)水污染严重农村生活、生产、工业等方面的污水、污hm2染物等未经处理即被排入河流水道,远远超过了河水的自净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用水问题。

据国家环保局统计,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达19亿吨,其粪便的COD总量达到7118万吨,远远超过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COD排放总量。

(3)水处理设施缺乏或简陋农村因规划及资金投入等问题,未设立专门的饮水处理系统,居民生活污水常常直接排入生活用水的河道,有的村落虽采用打井取水,但地下水早已被污染,导致村民长期饮用不洁净的水。

3、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活垃圾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盖起了新房,生活变得富裕了,同时,生活垃圾也变得多起来了。

垃圾乱堆、白色塑料袋村头村尾到处都是,污水横流,孳生蚊蝇,是农村的生态文明遭到破坏。

4、农村生态环境的大气污染问题

农村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散发出的不良气味影响农村的清洁空气。

大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

北方冬季烧炭取暖,也产生了一定的大气污染。

乡镇企业违规排放的工业废气也是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1、强化农村环保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

(1)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强化环保宣传。

要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村干部、农民群众、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3)强化环境污染整治。

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引导农民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畜禽圈舍、建沼气池”等措施,有效治理面源污染。

要大力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农村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加大环保管理力度,不断推进环保规范化

(1)严格环保目标考核要将环保目标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

(2)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农村建设项目的审批,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把环保作为前置条件,认真履行职责。

只要有污染,对生态有破坏,环境评价没有通过的,一律不审批。

(3)严格环境违法处罚对农村环保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县及乡镇人大要加强环保执法的监督和检查,县级环保部门要适度授权乡镇环保机构,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更好开展环保执法工作。

3、突出环保治理重点,不断推进环保实效化

(1)突出引用水源保护要明确专人定期对水源进行化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2)突出生态环境治理要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规划,要强化生态执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保证生态不失衡。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大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突出打造环保品牌。

高度重视环保标志产品和生产,形成独立的“环保产品品牌”。

(四)社会主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例

鲁山县磁选矿于1993年开始露天开有两个开采点,生产建筑面积68.41hm2,占用耕地0.2hm2、非耕地7.58hm2、荒山荒滩60.63hm2。

由于采矿者随意丢弃矿渣、尾沙,使山区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鲁山县磁选矿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不仅日益扩大,而且范围日益扩大,在有关部门的有效治理下,环境状况得以改善。

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强化监督职能

水利部门深入矿区,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提高人民意识,按“照谁开发、谁治理”的政策,追究责任到人。

另外,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迫使造成严重破坏的磁选矿场停产,限期整改。

2、针对磁选矿水土流失特点,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1)建尾矿坝在第一磁选厂东侧建Ⅰ、Ⅱ号尾矿坝,专门排放尾矿。

(2)修建Ⅲ、Ⅳ、Ⅴ号淤地坝沿第一磁选厂东侧沟道上部修建Ⅲ、Ⅳ、Ⅴ号淤地坝,起到节水拦蓄、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3)修建护坡护案工程为保护水保工程设施及农田、道路,在质地疏松、边坡较陡的地段修建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坍塌发生。

(4)营造护坡林草在砌土堆放平台和矿面斜坡上种树、种草,以保持水土。

3、废弃矿渣综合利用

在选矿排放的泥浆中含有大量的细沙和少量的铁粉,是制砖的好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兴办尾杀砖厂,不仅减少了弃渣量,减少新的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进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变废为宝。

 

二、农村生态能源

(一)农村生态能源概况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既受到开采量的限制,又影响生态环境,发展可再生新型生态能源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方向。

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将大力推广。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村地区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经济生产中的能耗和家庭生活能耗。

前者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及乡镇企业生产过程的能耗,后者为生活的炊事、取暖、热水等能耗。

而在这些能耗过程中,都没有采取高效、低能的措施,使得农村的能耗总和高高在上。

另外,农村广泛没有充分利用生态能源,导致能源极大地浪费,而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合理利用农村的生态能源的观念,打破了长期以来资源浪费的局面,为农民带来了福利,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能源的利用途径

1、发展沼气工程建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沼气是一种高热值的气体能源,是利用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植物茎叶等为原料,通过密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厌氧发酵、有机物分解,制取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

沼气技术的推广开发,让广大农民受益匪浅。

在获得燃料供给照明、供暖和炊事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腐熟的高肥力肥料,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

2、积极引进秸秆气化技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

秸秆是农村常见的农业废弃物,以往常被用于农田地头焚烧处理,既浪费又污染环境。

利用秸秆发电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新奇的创举。

秸秆发电不但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危害性,还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节省不可再生能源、缓解电力供应紧张方面有重要意义。

3、积极开发多用途的薪炭林建设

薪炭林是以生产燃料、提供新材为主要目的,是中国五大林种之一。

薪炭林具有再生性强、密度大、产量大、生物质热值高等特点。

在农村发展薪炭林,对缓解农村能源危机,保护森林资源、林草植被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能源循环利用模型

我国农村生态能源利用是以建设沼气为纽带,把沼气池、猪舍、厕所和耕地结合起来。

沼气池利用农业废弃物和人畜粪便作原料利用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植物茎叶等为原料,通过密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厌氧发酵、有机物分解产生高效清洁并且稳定的燃料用于照明和炊事。

经过沼气池处理的副产品沼液和沼渣作为一种优质有机肥施于农田或大棚。

不仅节约化肥,经济环保,还可以节约灌溉用水,并且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这一套综合利用系统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村能源需求,改善农村地区卫生和农民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带来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如上图所示,以农村庭院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将沼气池—畜禽—厕所—日光温室优化组合在一起,组成了太阳能、沼气、种植业、养殖业“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

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使之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多业综合,综合利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庭院能源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农村生态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2]张国亮.伏牛山水土保持技术.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3

[3]杨京平,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

[4]孔照英.河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0

[5]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主题案例.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7

[6]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99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