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11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试题.docx

历史必修二试题

2010年高中历史会考纲要整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识记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农业起源:

a.中国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c.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2、表现: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2)“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a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和石犁。

耕作技术:

掌握排灌、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b西周时期:

农作物种类丰富: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c影响: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A、铁犁牛耕的发展a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犁壁。

c东汉:

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d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e隋唐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

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B、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方法:

a春秋战国时期:

垄作法;b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耕作制度:

两汉:

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

C、水利工程:

a战国时期都江堰;b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D、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小农经济:

A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贡赋;C地位: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a优势: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小为精耕细作作出重要贡献。

b劣势:

农民徭役沉重、农民贫困、失去土地、破产流亡。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识记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a夏商西周:

官府垄断;b春秋战国:

继续发展;

c西汉以后:

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2、发达的原因:

国家权力的支撑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冶金业:

①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冶铜技术②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③西周晚期,有铁器④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⑤南北朝:

灌钢法。

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制瓷业:

①商朝:

原始瓷器②东汉:

青瓷③北朝:

白瓷④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⑥明清:

种类丰富,青花器、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被誉为瓷都。

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有丝织品②商朝:

织机③西周:

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

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⑤唐朝:

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吸收花鸟写实风格⑦明清:

苏杭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民间手工业的形式: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2、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和秦汉发展②魏晋南北朝:

遭受摧残③隋唐:

恢复和发展④两宋:

在曲折中艰难发展⑤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⑥明中叶后: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花楼机。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c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a西汉:

中国被誉为丝国。

b唐朝:

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c明清: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d明代:

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e清代:

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三、识记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识记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理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

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4、隋唐:

①农村集市发展起来,②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5、两宋: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环境宽松。

①商品种类增多;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①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③出现商帮,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

1、宋以前市的特点:

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2、宋代以后市的特点:

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古代四大商业名镇: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大城市: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古代最繁荣的大都会:

“扬一益二”——扬州、成都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

1、西汉:

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

广州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

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

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四、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重农抑商、应用“海禁”与“闭关锁国”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瓦解原因:

①根本: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直接:

私田出现;

井田制瓦解的标志:

鲁国实行初税亩

井田制彻底瓦解:

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

土地个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4、抑制土地兼并

(1)目的: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土地兼并的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

(2)措施:

(1)北魏至唐实行均田制

(2)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

(3)评价: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及目的

(1)始于战国时商鞅变法

(2)直接: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

保巩固封建统治

2、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1)商周时期:

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3)西汉:

推行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4)明清:

仍固守重农抑商,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

(1)确保赋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小农经济。

(2)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

不利于工商业和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强化小农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

1、

(1)明朝“海禁”原因:

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2)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

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③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2、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侵略。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五、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识记新航路的开辟、应用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b社会根源:

欧洲人寻金热。

c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商路受阻引起商业危机。

d宗教因素:

教会鼓励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主观条件:

西、葡王室的支持。

客观条件:

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2、过程:

①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支持)西欧—好望角②1492~1498年哥伦布、西班牙(支持)西欧—美洲③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支持)西欧—好望角—印度④1519~1522年麦哲伦西班牙(支持)环球旅行

3、影响:

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2、结束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欧洲社会的重大变革:

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4、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六、识记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识记世界市场的拓展

◆“海上马车夫”——荷兰

1、荷兰兴起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2)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3)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4)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的受益者;5)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

2、荷兰的殖民扩张:

(1)扩张形式:

建立东印度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2)殖民区域:

非洲、亚洲、美洲

(3)结果:

17世纪“海上马车夫”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日不落帝国”——英国

1、英国兴起的条件:

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2)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实力雄厚;3)拥有强大海军。

2、殖民扩张:

扩张区域:

亚洲印度、北美、非洲、大洋洲

殖民过程: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北美建立殖民据点。

③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爆发三次英荷殖民战争,荷兰战败。

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纽约。

④英法殖民战争:

18世纪中期法国终败,夺取北美和印度殖民地。

结果:

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早期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抢掠、欺诈、奴隶贸易、海外贸易

殖民扩张罪行:

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大量屠杀印第安人、黑奴贸易、垄断贸易、洗劫当地国库。

殖民扩张影响:

①对欧洲:

为西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②对殖民地:

给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世界市场的拓展

世界市场拓展的原因:

殖民扩张和掠夺

拓展的表现:

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

影响:

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七、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影响、理解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前提和条件:

A、前提:

18世纪英国资产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B、条件:

①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和必要条件)

2、过程: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

新兴工业: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拓展:

由英国到欧洲和美国。

完成标志:

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工业革命的影响:

a生产力:

大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组织形式:

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业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c社会关系:

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d政治上: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e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盛行。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f世界市场:

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确立欧美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世界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使亚非拉许多国家沦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地。

八、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应用垄断组织的出现、应用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

1、前提和条件:

A、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条件:

①资本——资本积累和和殖民地的长期掠夺

②劳动力——自由劳动力增长,工人素质提高。

③技术——19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

④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必要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

(显著成就和主要标志)

1866年发电机-西门子(德);电灯―爱迪生(美);电话-贝尔(美)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的成就)。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德)-汽车、飞机-莱特兄弟(美)发明等。

③化工工业的发展,制成包括炸药等化工合成材料。

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新兴工业: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力巨大增长,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②促成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③导致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产生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④推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垄断组织的出现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根本);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接)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首先出现的部门:

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

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一定作用;②垄断资本控制着国家政、经生活,国家成为其利益的代表者;

③国际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侵略扩张步伐;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九、理解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应用洋务运动,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3、影响:

积极:

刺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市场)消极: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4、兴起: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沂,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5、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内容(活动):

①前期,旗号“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有:

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满洲贵族崇厚)。

②后期,70年代以后,旗号“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目的:

为了解决各军工企业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

主要有:

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③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主要有:

京师同文馆

7、结果: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9、失败原因:

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8、评价:

积极:

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

局限:

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1、条件: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③外商企业的刺激④洋务企业的诱导。

2、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人物: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主要企业:

①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②陈启沅南海继昌隆缫丝厂③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特点:

资金少,规模少,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4、影响: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十、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识记民族资本主义曲折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

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3、表现:

①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1、条件: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2、发展概况:

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

3、特点:

①轻工业发展迅速;②集中在沿海地区;③时间短暂。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7—1936年)

原因:

①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抗战期间: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原因:

在沦陷区,被日本毁坏或吞并;在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3、抗战胜利后: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

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美国的经济侵略。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工业。

③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增加,通货膨胀。

◆总结、归纳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历程(略)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方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意义: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中共八大——时间:

1956年;地点:

北京

1、内容(决策):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①主要矛盾:

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即: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总路线:

①提出: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1)内容:

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工业几年内赶超英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

建立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评价: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4、结果: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5、得出教训:

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考虑生产力的发展。

6、国民经济的调整

(1)措施:

①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效果:

62年渐恢复,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十二、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①思想:

“文革”结束后,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在思想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确立指导思想

2、内容(决策):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3、历史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农村改革的试点:

安徽和四川省。

2、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3、措施:

土地所有权不变,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方式);变平均主义为按劳分配(分配方式);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管理方式)。

4、作用:

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①国内改革遇到阻力②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

2过程:

①提出: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目标建立:

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理论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⑤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影响(作用):

①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②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十三、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