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91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x

高中语文321专题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

3-2-1精品系列语文2012版专题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试题对此考点的考查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将其融于其他考点进行综合检测,这样就往往给考生造成一种假象:

高考命题不注重对修辞的考查。

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命题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大趋势,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及地方卷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修辞类试题的考查力度。

2013备考中广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夯实基础

1.熟悉九种修辞格的特点,明辨易混辞格。

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辞格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比较而言,修辞格中的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对比和映衬等手法容易混淆,平时要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熟悉九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

比如有的使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有的使表达更充实丰富等。

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鉴赏文学作品和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情感。

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有助于鉴赏和表达。

对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种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

对鉴赏、阅读中的理解题,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内容进行具体阐释;而对表达作用的理解,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对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

评价性的题目,目前不很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

而在“半壁江山”的作文中,也要自觉地、有意识地恰当、灵活、综合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只有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多积累、多使用修辞,才能逐渐培养敏锐发掘修辞的语感和提高灵活运用修辞的能力。

三、强化训练

加强训练,以训练带知识。

要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在训练中总结答题规律,并寻找科学的复习方法。

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复习时耍注意修辞范围的广阔性与内容的全面性(如修辞在语言、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同时突出重点,以《考试大纲》明示的九种为主,旁及其他。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

不考名词术语。

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

①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②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③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④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⑤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

【考点PK】

要点一:

比喻

【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

甲是乙。

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

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

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要点二:

比拟

【要点解说】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

(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

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

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要点三:

借代

【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

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

“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

”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

“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

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要点四:

夸张

【要点解说】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

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例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要点五:

对偶

【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

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例如: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

例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

例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

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

例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要点六:

排比

【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

例如:

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

如:

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

如: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

”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要点七:

反复(重现)

【要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

例如:

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

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②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

③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例如: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排比)

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

(层进)

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

(反复)

要点八:

设问

【要点解说】“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

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要点九:

反问

【要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

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

例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例如:

“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2012高考试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

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

不要张扬。

(2012·四川)20.按照要求续写句子。

要求: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6分)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希望_______。

(2012·山东)16.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4分)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

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又如,还有什么用呢?

(2012·辽宁版)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都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2012·江西版)生活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几句诗歌,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

请你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

要求:

(1)侧重在描写中抒情,并结合使用议论。

(2)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不少于200字。

(2012·广东)23.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2012·湖北版)21.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4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2011高考试题解析】

1.(重庆)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②黑钻石③黑夜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理由:

(2),理由:

2.(陕西)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3.(全国)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2010高考试题解析】

1、(10年全国卷Ⅰ)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2、(10年广东卷)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

请根据一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白放缺的内容。

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蒙日的微分几何、蒙日学派

牛顿的微积分、牛顿学派

伽利略等人的天文计算

18世纪大革命影响的法国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

文艺复兴时期。

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

A

数学活动中心。

B

4、(10年湖北卷)22.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

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

要求:

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4分)

______________食物少煎烤住房环保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清蒸油烟少节能灯照明____________

5、(10年辽宁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情谊就想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6、(10年四川卷)20.仿照给定的句子的续写两句话。

要求:

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4分)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1、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2、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

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

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俄】契诃夫)

(1)。

(2)。

3、请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

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波浪线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

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

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5、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

6、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7、依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

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

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8、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另写一句话。

假如我是一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