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83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 教案.docx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墨子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高三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墨子》教案

 

兼爱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让学生看课本“引入话题”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

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

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

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

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

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姓墨名翟。

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

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

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

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举要 

既以非之(“以”通“已”)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教驯其臣(\'驯\'通“训\') 

破碎乱行(\'碎\'通\'萃”) 

贵必敖贱(\'敖\'通\'傲”) 

2、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

用来……的,拿来……的;今义:

因果关系的连词。

)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

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今义:

破成碎块。

)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

从,跟从,跟随。

而,连词\'来\';今义: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 

3、一词多义 

        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独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惟独,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4、串解课本中其它重要词语。

 

五、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三、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见课本第一段。

 

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

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五、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

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

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六、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

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

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

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

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

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

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兼爱:

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

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

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

你爹踩了你的脚呢?

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爹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

(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以了揭露与批驳:

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

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

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

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

再者,你爹对你来说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

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

难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

这样的礼不是颠倒的吗?

  

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

(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节葬:

 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

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

(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负担。

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

(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  

    非命:

 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

宿命论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

我有天命。

你穷,为什么呢?

因为你命当如此。

(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

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

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七、写作特点 

1、平实质朴少文采。

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如最后一段。

 

八、布置作业:

预习《非攻》 

非攻教案

▲课标理念感知

【学习目标】

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本文选自《墨子.非攻》。

墨子认为人类罪恶习的根源是不相爱,因而提倡“兼爱”。

他反对战争,主张“非攻”(国与国之间不要相互攻伐)。

这段文字用比喻说明的方法,通过论述窃人桃李,窃人鸡犬猪马牛,杀无辜之人,罪行层层加重的事实,最后点明攻人之国罪为至大。

阐明了“非攻”“兼爱”的思想。

▲语篇感知

【语篇结构分析】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马牛”“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语篇脉络梳理】

罪至大

【品味】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

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马牛,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已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

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已的程度重要。

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

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

?

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

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

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标榜征讨别国为天轻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

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

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体会】和平,众之所求。

先秦诸子对于和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主要的就是关于仁与义的争论。

这是残酷的环境使然。

当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愤于世事而无奈,骑牛出函谷而不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著述春秋,希望以此劝世,但是闻说祥瑞麒麟被猎获,对世事极度失望,掷笔绝书。

孟子是孔子理念的继承者,也是“义”的创建者。

孟子说:

“春秋无义战。

”无论是“仁”或“义”,都是从建立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磨拳擦掌。

社会秩序的实质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相互间的一种妥协。

问题是,战国期间的诸侯们并非孟子的性“善”者,而是荀子的性“恶”者,于是就有了“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的战争,他们是用战争的方式来进行关于建立社会秩序的讨论的。

而墨子是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参与关于社会秩序的讨论的。

《非攻》篇就是墨子的讨伐不义战争的檄文对非正义战争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语篇鉴赏

《非攻》篇就是墨子的讨伐不义战争的檄文。

这篇檄文对非正义战争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下面我们就从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一、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

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损失财产的阵痛。

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百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

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

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

?

生存权。

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

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

但既便如此,他对社会赞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

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却得到赞誉。

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

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灵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价值呢?

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

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二、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

先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嵇!

何等可笑!

何等可憎!

何等可恨!

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此鲜明的对比就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了。

《非攻》思想内容极为深刻,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呼声,艺术手法效果突出,使得文章摇曳多姿。

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历千年而不衰,让人常读常新,屡受教益。

止楚攻宋

公元前440年,楚国磨刀霍霍,准备利用鲁班制造的梯等攻城器械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消息后,一面派弟子禽滑厘等300余人带着守城器械赶赴宋国,帮助宋国做好防御准备,一面置生死于不顾,从鲁国出发长途跋涉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停止侵略战争。

墨子一路上昼夜兼程,风餐露宿。

脚磨破了,撕块衣裳裹起来再走,奔波了十天十夜,终于来到楚国都城。

他见了楚王后,先用打比方的方式喻示楚、宋两国富贫差别之大,不可以强执弱、以富欺贫。

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他自己有装饰漂亮的车子,还去偷邻居家的破烂不堪的车子;他自己有锦缎绣衣,还去偷邻居家的破旧衣衫;他自己有精美肉食,还去偷邻居家的粗劣糠菜。

这算是什么人呢?

楚王说:

“这个人一定是犯了偷窃毛病。

”墨子接着说,我听说您准备攻打宋国,这与这个犯偷窃毛病的人有什么两样呢?

如果攻打宋国,您必定因失去了“义”而得不到宋。

一席话说得楚王犹豫不定。

过了一会儿,楚王说,鲁班已为我造好了攻城的器械,我还是想去攻打宋国。

于是墨子解下身上的革带当作城池,用一些小板当守城的器械,当着楚王的面与鲁班模拟了一场攻守械斗。

鲁班用云梯、撞车、飞石等九次展示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次进行了成功地抵抗。

鲁班器械用尽,而墨子防守有余。

最后,鲁班“战败”。

鲁班说:

“我知道怎样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出来。

”墨子说:

“我知道你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出来。

”楚王莫明其妙地问道: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

“鲁班不过要大王杀掉臣,认为这样宋国就没法守城了。

其实,我的弟子300多人已经到宋国做好守城的准备了。

您即使杀了我,楚国也打不了胜仗。

”楚王听后,终于放弃了对宋国的战争。

墨子救宋的故事,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勇敢与智慧成功地制止了大国进犯小国的最著名的一次,是墨家学派“兼爱,非攻”、酷爱和平思想主张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墨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军事思想。

《尚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1.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

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

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

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

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朗读课文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

1.释义并翻译

者:

第一个:

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

“………的时候”,第二个:

……的人      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治:

治理得好,太平    本:

从根本上    是其故何也:

宾语前置    在:

在于     事:

让……做官(任用)   将:

就    众贤:

使贤众,使动用法

2.朗读指导

(1)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重点词语应重读,如:

皆欲国家之富    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     将在于众贤而已。

3.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概括本段内容:

1)找出中心句

2)理清思路:

“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       “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

3)概括段意:

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论证方法:

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第二段

1.释义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术:

方法    奈何:

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第三段

1.释义并翻译

富:

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    贵:

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将:

才    厚:

纯厚     乎:

在(介)   辩:

有口才      道术:

治国方法   固:

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    珍:

比喻人才    佐:

辅佐的臣子    然后:

这样……才(含义:

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朗读指导:

1)排比句读出气势

2)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概括本段内容:

1)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

“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

”(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

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规律探究 

1.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

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

“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

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

“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

如何做到。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思考:

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1段):

“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                    为什么

 夫尚贤     (2段)承上启下                          

 者,政     (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     尚贤事能

 之本也            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

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社会意义。

            (5段):

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如何

                     原则 方法。

                         尚贤事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