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749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资料

第一篇导论(P2~P6)

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P2~P3)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P5)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P5~P6)

第二篇利益主体(P6~P16)

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P6~P9)

第五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P9~P12)

第六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12~P13)

第七章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P14~P16)

第三篇市场环境(P16~P24)

第八章现代市场体系(P16~P19)

第九章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P19~P22)

第十章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P22~P24)

第四篇增长与发展(P24~P38)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P24~P26)

第十二章推进经济现代化(P27~P30)

第十三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30~P32)

第十四章经济国际化(P32~P33)

第十五章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P33~P35)

第十六章繁荣农村经济(P35~P38)

第五篇分配与消费(P38~P43)

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P38~P39)

第十八章贯彻按劳分配原则(P39~P41)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P41~P42)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P42~43)

第六篇宏观调控(P43~P47)

第二十一章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P43~P45)

第二十二章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P45~P46)

第二十三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P46~P47)

第七篇前景(P47~P48)第二十四章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P47~P48)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

一、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彻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独立自主、民主自由、文明富强的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从国内看:

1、在经济条件方面,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矿山、铁路、航运、制造、轻工、供电、供水、邮政、金融等大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形式的产业,初步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物质条件。

2、从阶级关系和政治力量对比方面看,五四运动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

3、从指导思想方面的条件看,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产生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从国际看:

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政治干涉和领土侵占,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加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只能把中国社会引向社会主义,而别无其他选择。

二、为什么说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中国是在经济基础非常落后,国情极为复杂的情况下进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的曲折,主要是指导思想失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造成的。

(1)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过急的偏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冒进。

(3)“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建国以来“左”的思想错误,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问题并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在于没有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脱离了实际,没有遵循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而一旦主观符合了客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充分的显示出来。

2、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在工业方面,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在农业方面,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和丰年有余。

(4)交通运输等设施增长较快。

(5)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中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贫困问题,十几亿人的发展问题。

如果搞资本主义,有少数人会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我们必须坚定信念,中国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只能靠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如果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那么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

三、为什么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和坎坷。

以往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错误,1、主要是因为脱离了中国国情;

2、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做了简单和教条化的理解;

3、没有完全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回顾和总结历史教训,得出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

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应当把握以下要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只要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前景一定能实现。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为什么要把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称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在1957年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之后,有20年时间,形成一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经济体制。

这是一种将社会主义经济与计划经济等同起来,而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运行的主要状态:

1、生产效益不高;

2、流通不畅;

3、消费品短缺;

上述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实行了全国集中统一的纵向行政性计划管理方式,这种经济体制,从部门和地区到基层生产单位,从宏观到微观,是把全社会当作一个大工厂来计划组织安排的,这就是体制僵化的关键所在。

这种体制的明显特点是:

经济运行的行政性统一调拨、排斥商品货币流通、排斥自发的社会分工、排斥对经济主体的竞争激励,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实质对应于扩大了的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因此把这种经济体制称为计划产品经济更为确切。

二、中国在建国初期形成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统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需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

①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观排斥市场经济,成为寻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思想阻碍;

②传统的市场经济观排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加以抵制;

③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讳言财利的传统观念影响很深,阻碍着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怎样在改革实践中确立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须突破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

1、简要回顾党和政府在改革进程中对经济体制提法的演变。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

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

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经历了开始在个别场合提出,到正式提法被改变,直到最终取得全党的认同这样一个艰巨的过程。

2、认识深化的过程。

3、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目标是坚持改革实践,正确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

五、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制性,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

不仅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

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唯物史观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的过程。

2、商品货币关系不等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

3、商品货币关系可以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结合。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生产,是由于间接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而这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六、我国3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当前还面临着哪些迫切问题需要解决?

谈谈你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1、必须坚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

2、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人民生活状况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3、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必须坚持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5、必须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1、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

2、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人差距不断扩大;

3、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

4、城乡要素市场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5、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整合支农资金困难重重。

1、改革财税体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2、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体制机制;

3、改革城乡分割的公共服务体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

4、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体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5、加快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6、改革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快支农资金整合步伐。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本质特征: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是总体资本家或资本家阶级支配的资本。

②整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是全体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个资本家是这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一个个主动轮。

③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

④经济运行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性质与生产力还不发达现状的统一。

一方面,就根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而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另一方面,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程度来讲,中国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离开社会主义要求的经济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特有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怎样的历史特征?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本质特征: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是总体资本家或资本家阶级支配的资本。

②整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是全体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个资本家是这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一个个主动轮。

③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

④经济运行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三、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实践表明,中国在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而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既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产生的标志,又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制度性根源。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标志。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许多生产领域能够填补公有制经济的空白,补充公有制经济的不足。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合理地布局,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好地支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论的发展观,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要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下述要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为什么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自发力量的合理控制。

显然,需要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和共同的理想,并通过能够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领导机构才能办到,这个条件形成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公有制经济发挥出主体和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形成共同目标,相互支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战略的高度服从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统一步调,实现科学发展。

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篇利益主体

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

一、什么是经济利益主体?

就是能够支配经济利益的生产,决定经济利益的分配和消费,在经济实践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动作用的经济利益获得者。

二、为什么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科学含义是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

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三、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私两种所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并存,它们在社会性质上有何异同?

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他们以单个的私人资格,享有私有制经济关系赋予他们的利益;

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他们依法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条件,主要以获取私人利益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们拥有私人决策权。

他们是私有制经济机制中的“主动轮”,他们支配和控制属于自己的生产力,在依法纳税和维护职工合法经济权益的条件下,私人有权支配和决定生产以及成果的交换、分配;

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他们作为私人资本所有者,在获取的税后利润中,包含着对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因此,他们对雇佣劳动者存在剥削关系。

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他们作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以总体劳动者的资格,共同享有他们联合占有的生产资料所赋予他们的物质利益;

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他们依法凭借共同占有的生产条件,以实现整体利益和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的统一提高为目的,在社会化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经营活动;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

他们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支配和控制属于联合劳动者的生产力,支配和决定生产及其成果的交换、分配。

日常的经营管理,由自己推选的优秀代表实施,但是他们拥有按科学程序监督管理者的权利;

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个人与联合体之间实行等劳交换,劳动者个人之间要求各尽所能,开展劳动竞赛,团结互助。

四、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利益主体有何区别?

(1)利益主体作为总体劳动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是从全社会来看的整体,因此,它在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必定要追求全体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后者是一定数量的自主联合起来的自然人构成的小范围的总体劳动者,尽管也是一个整体,也追求每个整体的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

  

(2)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不同:

前者只能由国家来代表。

后者的代表则是在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产生的行使集体所有权的代表机构。

  (3)利益主体的结构不同:

前者由全社会范围的劳动人民构成的,其利益主体具有覆盖全国的庞大的纵横组织结构。

后者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层次,但是,是小范围的、比较简单的、地方性的。

  (4)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方式不同:

前者利益关系的调节,要服从国家所有权机构根据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制定的统一原则。

后者在对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则可以有劳动者集体内部民主制定的分配方式来进行。

五、为什么说公有制经济和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具有现实可能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权关系也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进行适当的分割,与此相应,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在组织上划分为一定的层级,也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各层级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相比,在社会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他们之间不再是用阶级剥削关系串联起来,而是由一定权责关系规定的协作分工关系串联起来的。

因此,公有制经济和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六、中国的国有经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有何本质区别?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有经济具有某些共同点:

1、所有权都是国家的,都由国家管理机构控制;

2、都对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3、都有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方面;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国有经济有如下特征:

1、它不是为了解决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而产生的,而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前提。

2、它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地设置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管理机构?

国有资本面广量大,其利益主体组织结构的科学设置,是促使国有经济运行适应市场经济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1、从政府管理层面的经济关系来看,应努力克服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弊端,通过机构改革,处理好下述关系:

(1)维护全民所有制经济利益与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利益的关系。

(2)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与国有资本管理的关系。

(3)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本的关系。

(4)国有资本所有权代表机构与授权的国有资本管理机构的关系。

2、从上下层管理级的关系来看,也应努力克服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弊端,通过机构改革,处理好下述关系:

(1)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与企业资本经营的关系。

(2)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与其下属国有企业三者的关系。

(3)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的关系。

(4)中央机构与区域经济机构的关系。

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管理机构的设置,实质是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如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作为利益主体的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如何更好地生产和实现。

八、怎样理解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中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机构是由自主联合的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在这种组织机构中,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形式。

2、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组织结构中的分工是一种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分工。

3、各层次劳动者的纵横分工是一种联合劳动的协作关系。

4、各层级劳动者形成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产关系。

九、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和理解。

走共同富裕道路:

1、社会主义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公平。

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构成利益主体的联合劳动者内部,存在经济民主和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全民所有制经济利益主体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十、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利益分配的归属。

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十一、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1、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他们以单个的私人资格,享有私有制经济关系赋予他们的利益;

2、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他们依法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条件,主要以获取私人利益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

3、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们拥有私人决策权。

他们是私有制经济机制中的“主动轮”,他们支配和控制属于自己的生产力,在依法纳税和维护职工合法经济权益的条件下,私人有权支配和决定生产以及成果的交换、分配;

4、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他们作为私人资本所有者,在获取的税后利润中,包含着对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因此,他们对雇佣劳动者存在剥削关系。

十二、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1、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他们作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以总体劳动者的资格,共同享有他们联合占有的生产资料所赋予他们的物质利益;

2、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他们依法凭借共同占有的生产条件,以实现整体利益和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的统一提高为目的,在社会化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经营活动;

3、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

他们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支配和控制属于联合劳动者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