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48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学生给出评价(引导学生在朗读的韵味上下功夫,韵味是铭文的一大特色)

关于铭文:

多讲处世之道,气度温和从容不迫,语调和顺

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四)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

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五)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

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

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

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4、你怎样评价陋室的主人?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

安贫乐道)

5、有人说本文除了表达自己的节操外,也流露了对现实的讽刺,你认同吗?

研读“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七)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陋 室 铭

刘禹锡

物                                             志

陋室

德馨    自然环境幽雅:

苔、草

不陋      交往人物不俗:

有鸿儒、无白丁       何陋之有

生活情趣高雅:

可以……素琴、金经  (安贫乐道)

无……无…

•作业:

作业:

•(1)背诵,默写。

•(2)以“铭”写作,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的是:

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古人笔下的“莲”》。

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

请看课文。

3.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

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

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方法: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

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

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

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

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

为什么?

答案:

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

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

为什么?

答案:

不爱。

理由是:

(1)他自己说“独爱莲……”。

(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

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盛爱牡丹”的“盛”字可否删去?

答案:

不可。

“盛”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

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