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41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我市实施追赶战略、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为全面部署和顺利实现这一时期的战略目标,根据中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商洛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科学认识市情特征,牢牢抓住并用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20项指标提前1-2年完成,占指标总数的80%,其余5项指标按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决定》,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85.9亿元,年均增长13.7%,是“十五”末的2.5倍,人均越过万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64.49亿元,是“十五”末的3.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08亿元,是“十五”的6.2倍;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1.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01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1倍和4.9倍。

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市委、市政府立足商洛实际,积极探索实践,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出台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和《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实施意见》。

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的10条循环产业链有5条开工建设,其中2条初步建成,11个县域工业集中区有7个被列入全省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184户,其中规模企业78户。

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着力实施《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矿产开发初步实现了向现代材料的转型升级,现代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70%以上;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形成了10大旅游景区和3条精品线路,2010年接待游客1260万人次,综合收入45亿元;现代中药稳步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医药企业发展到30户,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绿色食品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市认定“三品”产地175个,认证“三品”产品80个,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以核桃、板栗、茶叶、生猪、肉鸡等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到56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6.7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沪陕、包茂、福银高速公路商洛段建成运营,总里程达到351公里;建成通乡油路1300公里、通村水泥路6408公里;西商高速二线、榆商高速商洛段和西康铁路复线开工建设。

全市路网密度超过80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

330千伏输变电鹿城新建、张村扩容工程建成投运,110千伏及以下电网不断完善,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信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综合通信网络已经形成。

城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商洛中心城市建成江滨大道、西片区路网、丹南新区、南大门及丹江、龟山、金凤山公园等重点工程,城市框架成倍拉大,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已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

六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公共设施快速发展,城镇“四化”工程成效显著,聚集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

五年累计建设扶贫重点村707个,新农村示范村210个。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81.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3%,比2005年提高9.9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汉丹江上游水土保持及水污染防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925.5平方公里。

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医疗固体废物处理场建成投运,县区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建设。

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产能160万吨,化学需氧量削减7.3%,二氧化硫削减1.1%。

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发展。

“双高普九”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疗卫生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人口计划执行良好,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广播、电视、文化、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平安商洛建设深入实施,全市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5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1倍和2.4倍;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成项目11563个,累计完成投资103.6亿元,有效改善了上学、就医、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等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进程稳步加快。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一区三县成功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及时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商洛区域发展规划》。

比亚迪、省有色、中金、延长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商洛,马来西亚天成集团在我市设立了陕西第一家外资投资性公司,2010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8.44亿元,是2005年的18.5倍。

企业改革全面加快,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6%。

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财政体制、医药卫生、集体林权和土地流转等改革不断深入。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快速成长的优势特色产业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加强的社会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专栏1“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一五”规划

2010年

实际

规划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

生产总值(亿元)

185

285.9

11

13.7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1000

1760

--

--

财政总收入(亿元)

10

21.24

14.2

32.8

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5

12.01

15.3

37.3

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60

908

--

40.75

其中: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00

--

15.5

--

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

350

351

--

--

五年解决贫困人口(万人)

50

50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1

79.19

11

18.42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4.5

4.9

--

--

劳务输出人数(万人)

50

51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4.5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5

10

--

--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0

69

--

--

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

30

30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100

--

--

常住人口(万人)

230

244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000

14811

7.3

16.2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0

3605

6

16.36

城镇化率(%)

30

36

--

--

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

8

10

--

--

森林覆盖率(%)

60

62.3

--

--

耕地面积(万亩)

180

305

--

--

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方米)

35

35

--

--

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3000

3925.5

--

--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

一是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更加重视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我市成功纳入关天经济区,在发展布局上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省上制定了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陕南循环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出台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我市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被纳入其中,有利于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省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深山危居移民搬迁和农民工进城,有利于我市加快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发展。

从我市发展环境看:

一是境内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康、西合铁路复线及西商高速二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全面开工,我市将成为全省交通路网密集区,区位、资源、市场及要素成本等优势不断上升,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日益向好。

二是我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和《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已经省上批准实施,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为建设现代材料工业基地、打造商洛经济核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我市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思路越来越明晰,加上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商洛,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我市率先突破发展的效应日益显现。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市“十二五”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一是我市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加大了我市实施追赶战略、缩小发展差距的压力。

二是我市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低度化和同构化严重,而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加大了我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的难度。

三是我市属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区,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重大,加大了工业化进程的成本。

四是我市尚处在城镇化初期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各种社会矛盾将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加快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

综合分析,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释放潜能、快速发展、缩小差距的总体特征,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时期。

全市上下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追赶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决心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实施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科技带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打造“三区四基地”,奋力推进率先突破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商洛所有问题的关键,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树立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释放潜能,实施追赶战略,加快率先突破,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目标。

坚持循环发展。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着力抓好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和循环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积极实施科技带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内生增长的轨道。

坚持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统筹兼顾、安全和谐作为基本要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投资与消费、发展与安全、开发与保护、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实现“三个上水平”,即循环经济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创新和开放上水平;“四个翻一番”,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经济社会初步实现率先突破发展。

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双跨越。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650亿元,人均261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累计达到2000亿元;研究与试验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

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双提速。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加快,对外贸易不断增强,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亿元。

以现代材料、绿色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以生态旅游、劳务输出和现代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0︰50︰40,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8%。

和谐社会和生态建设双提升。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明显加强。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安全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49万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7%左右,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

森林覆盖率达到66%左右。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双突破。

国有企业以及投资、财税、金融、户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招商引资900亿元。

专栏3“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实际

十二五

规划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亿元)

285.9

650

14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11717

26100

14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21.24

50

19

预期性

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2.01

25

16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40.76

〔2000〕

20左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9.19

180

18

预期性

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

351

378

--

预期性

经济结构

R&D经费占GDP比重(%)

0.5(09年)

1.5

--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比重(%)

22.6

40

--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8.5

40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6

48

--

预期性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面积(万亩)

--

298.5

--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15〕

--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省定目标

省定目标

--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8

--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0

50

--

约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30

80

--

约束性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9

80

--

约束性

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

94.5

100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2.3

66

--

预期性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2)

3925.5

4000

--

预期性

 

人民生活

总人口(万人)

244

249

<0.58

约束性

解决贫困人口(万人)

〔60〕

〔40〕

--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5.2

〔26〕

--

预期性

劳务输出(万人次)

〔240〕

〔200〕

--

预期性

转移农村人口(万人)

--

〔32〕

--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5

--

预期性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35

40

--

预期性

城市绿化覆盖率(%)

40

42

--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811

30000

15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605

8000

17

预期性

注:

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

〔〕表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

一、构建四大体系

构建由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由省级商丹园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组成的循环工业体系;由丹江、洛河、金钱河等流域川塬地带组成的农业生产体系;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要水源地组成的生态保护体系。

二、形成四大板块

商州—丹凤省级重点开发区。

以商丹谷地为主体、以沪陕高速为主轴,依山临水、带状组团布局商洛中心城市和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把商洛中心城市打造成秦岭腹地山水园林城市和西安第二生活区,把商丹循环经济园区打造成集太阳能光伏、锌及锌合金、钼钒深加工、现代物流及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

山阳—商南省级限制开发生态区。

在维护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林果、畜牧等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钒、镁、石英石等优势矿产资源,科学开发水能和生物质能;完善城镇体系,引导山区人口向城镇和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转移,引导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

镇安—柞水国家级限制开发生态区。

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板栗、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要求适度开发铁、金等优势矿产资源,科学开发水能和生物质能;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城镇和工业集中区,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

洛南省级限制开发农业区。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核桃、生猪、烤烟等特色农业,积极开发华山南区等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钼、钾长石、黄金等优势矿产资源;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城镇和川塬集聚。

第二篇基础设施

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十二五”仍然是我市基础设施的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期,要以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着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

第四章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着力扩大路网密度、优化网络结构、提升设施等级、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生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一、公路交通。

“十二五”公路交通建设总投资732亿元,包括高速公路、国省道、产业公路、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等方面,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100%行政村和60%自然村通水泥路,100%乡镇和90%以上行政村通班车。

高速公路。

加快连接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抓好西商二线、山柞高速、榆商高速(商洛段)建设,加快丹宁高速、蓝卢高速前期工作,形成“两横三纵两连接两出口”高速公路主骨架,新建高速公路350公里。

国省道及产业公路。

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形成“四横四纵两连接”次骨架二级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360公里;加快工业园区、旅游景区、资源富集区等产业公路建设,加快国省道改造,通车里程达到1452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

建设县乡油路2404公里,升级改造1473公里,农村路网1643公里,通村(组)水泥路7443公里,通村公路1380公里,实现县乡公路等级化、通村公路水泥化。

汽车站点建设。

加快市客运站南迁和沙河子客运站工程建设,全市新建客运站90个,货运站8个,达到中心城市建有一级站,县级城市建有二级站,重要乡镇建有三、四级站,85%以上乡镇建有等级站。

二、铁路建设。

重点抓好西合、西康复线及三门峡至宜昌铁路商洛段建设,做好西武客运专线前期工作。

三、机场。

加快西安商洛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四、其它运输。

加快西安—商洛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实现与关中城际轨道交通网的对接。

加快通达各县的输气管道建设,实现“气化商洛”。

专栏4重大交通工程

铁路建设工程

西合复线商洛段140公里,投资51亿元;西康复线商洛段118公里,投资82亿元;三宜铁路商洛段约43公里,投资40亿元。

公路建设工程

高速公路:

西商高速二线灞源—商洛45公里,投资43亿元;榆商高速岔口铺—洛南12.85公里,投资9.3亿元;山柞高速山阳县城—柞水下梁79公里,投资66亿元。

推进榆商高速华阴界—商洛,丹宁高速竹林关—宁陕界前期工作。

国省道升级改造:

改建城区及商丹园区一级过境路,实施312国道一级化改造和102、307省道二级化改造,加快公路隧道和大中桥梁建设,形成“四横四纵两连接”次骨架二级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360公里。

产业公路:

加快工业园区、旅游景区、资源富集区等产业公路建设,通车里程达到1452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

建设县乡油路2404公里,升级改造1473公里,农村路网1643公里,通村(组)水泥路7443公里,通村公路1380公里。

汽车站点建设:

南迁市客运站,建设沙河子客运站,全市新建客运站90个,货运站8个。

第五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水源地保护,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严禁任何可能污染水源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污染物排放。

加快中小型水库建设,完善重点城镇和工业区供水设施,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重点区域防洪工程建设。

规划建设项目14类83个,总投资202亿元,重点实施水源保护、防洪保安、病险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城乡供水、水库移民、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项目。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红线,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限制高耗水产业,严把项目取水许可关。

鼓励节约用水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及水质监测网络,控制地表水的开发利用,限制地下水开采,实现地下水采补总体平衡。

专栏5水源保护及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丹江流域综合治理:

投资51亿元,实施丹江干流生态综合治理十大工程。

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

投资4亿元,建设商洛市二龙山水库、洛南李村水库等10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及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监测体系。

工业集中区水源地建设:

投资3亿元,实施11个工业集中区水源地保护。

重点水源工程:

投资8.8亿元,建设商州桃庄、洛南张坪、丹凤黑龙湾和石槽沟、商南黑潭沟、山阳磨沟、镇安云镇、柞水老林8座水库。

七县区城市供水及管网改造工程:

投资4亿元,实施二龙山水库城市供水、丹凤县城西水厂、镇安县城供水续建、洛南和商南县城供水扩建及七县区城区管网改造工程。

农村饮水工程:

投资6亿元,解决110万人安全饮水。

节水灌溉:

投资4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其中新增15万亩,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