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293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

目次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条文说明……………………………………………………39

1前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指导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保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特制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本规程的附录B~附录K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批准、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规程起草单位: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北京国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规程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和报告编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申报国家投资(部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社会融资等利用其他资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参照使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TD/T1011/1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13 总则

13.1.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项目和编制设计文件的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和报告编写要求进行编制。

13.1.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应符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贯彻国家方针政策,遵循有关规程和规范。

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调查、勘测、土地清查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比较,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评价。

13.1.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论证项目的必要性,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b.选定项目区,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参见附录A。

c.查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d.确定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等基本指标。

e.确定项目区当前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f.选定项目规划方案,确定具体建设内容。

g.基本确定权属调整方案。

h.基本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工程管护方案。

i.选定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案,基本选定主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总布置,基本确定控制性工期和进度安排。

j.提出主要工程量,估算项目投资。

k.分析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l.提出综合结论和建议。

13.1.4 可行性研究报告按本规程第4章至第15章内容编制,将“综合说明”列为第1章,依次编排。

14 综合说明

14.1.1 列出项目名称。

14.1.2 说明项目类型。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为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和补助项目三种类型。

以上分类适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融资等其他类型项目可参照以上分类。

14.1.3 说明项目性质。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复垦、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复垦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面积比例较大的作为主要性质。

14.1.4 概述项目建设规模。

14.1.5 说明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的位置即项目建设地点,用所在的县、乡、村或土地使用权属单位表示;项目区范围用四至或经纬度坐标表示。

14.1.6 概述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14.1.7 概述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14.1.8 概述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

14.1.9 说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4.1.10 简要说明现状耕地质量状况及开发整理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14.1.11 从新增耕地、预期工程建设效果、预期耕地质量和景观生态效果等方面说明项目建设目标。

14.1.12 概述项目建设工期。

14.1.13 概述项目估算投资。

15 项目背景

15.1 项目所在县简况

15.1.1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

15.1.2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自然条件。

15.1.3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社会经济情况。

15.1.4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土地利用情况。

15.2 项目提出的缘由

从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析论证项目提出的缘由:

a.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b.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c.加强农田防护,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e.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5.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5.3.1 简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的法律法规。

15.3.2 简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的相关政策。

15.3.3 简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的相关规划。

15.3.4 简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的技术标准。

15.3.5 简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

16 项目区概况

16.1 自然条件

16.1.1 地形地貌

说明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和海拔高程。

地形复杂的项目区划分出不同的地形单元,按地形单元说明地形坡度和地形变化情况。

16.1.2 气候

说明项目区气候条件及其主要特征。

16.1.3 土壤

查明项目区各类土壤的分布、组成、结构、分布、物理化学性质,预测项目对土壤的影响;进行土壤分区;提出土壤改良措施的意见。

16.1.4 水文地质

查明项目区地层岩性、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富水程度、水质特征、地下水及其动态;预测项目完成后地下水位和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16.1.5 工程地质

查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应论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的分布和性质,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

16.1.6 天然建筑材料

查明与项目工程建设相关的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

在天然建筑材料缺乏的地区,应提出人工骨料来源及质量评价。

16.2 自然资源条件

16.2.1 光热资源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光热资源条件。

16.2.2 水资源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查明项目区可开采的地下水量。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水质情况。

16.2.3 生物资源

概述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动物和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16.3 社会经济状况

说明项目所在乡和项目涉及村人口和劳动力数量;概述与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现状;说明农业生产方式。

按表2编制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表1 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名称

总人口

劳动力

耕地面积

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人均年收入

××乡××村

 

 

 

 

 

……

 

 

 

 

 

 

 

 

 

 

 

16.4 自然灾害

说明项目区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情况,并说明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6.5 土地利用现状

16.5.1 土地利用结构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应采用标准三级地类按具体土地所有权属主体统计各类土地现状面积,按照附录B的样式编制土地利用现状表,按附录F的要求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16.5.2 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宜计算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复种率。

土地垦殖率应以耕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

土地利用率应以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

耕地复种率应以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占耕地面积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

16.5.3 耕地质量现状

说明耕地土壤养分和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分析耕地质量现状。

16.5.4 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状况。

16.6 基础设施条件

16.6.1 交通条件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分布、等级和可利用情况。

16.6.2 排灌设施

说明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项目区内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16.6.3 电力设施

说明项目相关变电站位置、规模和容量,查明项目区内用电设备数量、容量、分布及运行方式;查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16.6.4 农田防护设施

说明防洪、水土保持和防护林等农田防护设施现状。

16.7 居民点建设发展现状

16.7.1 居民点的地位和作用

说明待整理农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用地面积、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特点,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总体规划等说明农村居民点在聚落体系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和等级规模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6.7.2 居民点用地结构

说明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和各类用地面积和比例结构。

16.7.3 居民点建筑情况

说明建筑用地使用强度和建筑用地经济性。

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用容积率表示,其表达式为:

建筑用地经济性用建筑密度表示,其表达式为:

17 项目分析

17.1 项目合法性分析

17.1.1 法律法规

分析项目与有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

17.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分析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一致性。

17.1.3 其他规划

说明项目与农田水利规划、农业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一致性。

17.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确定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提出针对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的改善措施。

17.3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确定新增耕地来源。

17.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7.4.1 灌溉水源

分析可以利用的灌溉水源,计算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工程可供水量,提出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过程。

根据灌溉水源,确定灌溉范围,选定灌溉方式。

17.4.2 灌溉设计标准

基本确定设计水平年、灌溉设计标准及农村人畜饮水供水设计保证率。

17.4.3 需水量预测

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资源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灌溉面积,合理拟定农林牧业生产结构、作物组成、轮作制度和耕地复种率。

拟定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制度,基本选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分析不同水平年的作物耗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农村人畜饮水量。

17.4.4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根据供、需水量预测结果,按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分区进行平衡分析。

提出年用水总量和年内分配;供、需水量不能实现均衡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

17.5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按下列要求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a.根据项目性质,选择适当的评价因子。

b.选择适当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列出计算过程。

c.说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列出各适宜地类面积及分布。

17.6 公众参与分析

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的形式、内容、过程和结果;说明当地有关部门和群众对项目设计、施工和管护阶段的公众参与方案的建议。

18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18.1 规划原则

项目规划应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节水、节能、节材;合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原则。

18.2 建设标准

确定田块规格、平整度、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工程等各项工程的建设标准,说明确定标准的依据。

18.3 规划方案比选

18.3.1 根据项目具体条件,提出两个或多个可行的备选方案。

18.3.2 说明备选方案内容,进行规划方案综合分析比较。

18.3.3 选定规划方案。

18.4 总体布局

18.4.1 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用地比例、面积和具体位置,选定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佳方案,确定各种地类的布局及分布范围。

18.4.2 工程平面布置

工程平面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a.工程平面布置是在对项目区旱、涝、渍、盐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道路、林带、村庄、电力线路等所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b.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灌区,应根据地形、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及作物种植等条件,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进行布置。

c.根据作物种植结构、作物播种方向、灌水方法、沟畦规格、地面坡降、农田防护要求,确定田块的形状、长度、宽度、方向,确定土地平整区域。

d.说明水源工程的总体布置,说明各新建水源工程的布置形式。

e.说明输配水系统(包括渠道和管道)的总体布置。

说明骨干渠道(管道)的布置位置;说明渠道(管道)间的配置关系、各级渠道的典型控制面积和间距。

f.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布置,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的形式。

g.说明排水系统的总体布置,说明排水承泄区的位置,说明排水承泄区与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的布置衔接措施。

h.结合灌溉排水工程布置和交通要求,并考虑地形、地质、水文、建筑材料、施工管理运用等条件确定渠系建筑物的位置、类型和结构型式。

i.说明变电站的布置,确定接线方式及地点,说明输配电线路路径。

j.根据项目区内、外道路交通现状,结合田块布局、灌溉排水工程布局和农田防护工程布局要求,确定项目区内道路系统布置方案,说明各级道路配置关系,说明项目区规划的骨干道路与项目区外道路衔接情况。

k.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确定农田防护工程,说明所采取的农田防护工程措施类型及布置。

l.说明项目区景观生态工程布局。

m.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区村镇人口预测、服务半径、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区位条件等,确居民点性质、发展方向、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标准,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评价和建筑质量评价,合理布局用地,进行各居民点住宅、公共建筑、生产设施和仓储、对外交通和道路广场、市政公用工程、绿化景观及生态环境、防灾工程等的规划,并介绍农村居民点拆迁平整措施。

18.4.3 按照附录G的要求绘制项目规划图。

18.4.4 节水措施说明

说明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方案采用的节水措施以及预期节水效果。

18.5 建设内容

18.5.1 土地平整工程

根据田块地形和灌溉排水对田块平整度的要求,确定田块平整土方量计算方法,列出计算公式,选取计算参数,列出计算结果。

18.5.2 灌溉排水工程

应按下列要求说明灌溉排水工程建设内容:

a.说明各灌溉水源工程的结构型式,确定水源工程的控制高程、主要技术参数和结构尺寸,提出防冻、抗冻等基础处理措施,统计工程量。

b.说明渠道流量计算条件和方法,计算渠道设计流量,确定渠道断面设计参数,说明渠道水位、水力坡降线等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水力计算成果,提出断面设计尺寸,列出工程量。

c.计算灌溉管道设计流量,选择管道管径,计算管道压力水头线,选择管道材料及耐压等级,统计管道输水系统工程量。

d.说明排水系统流量计算条件和方法,计算排水沟设计流量,确定排水沟断面设计参数,说明排水沟水位、水力坡降线等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水力计算成果,提出断面设计尺寸,列出工程量。

d.说明选定建筑物结构型式及基础处理措施,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尺寸,说明防冻、抗冻等基础处理措施,分项提出各建筑物工程数量及基础处理工程量。

研究并初选各建筑物闸门、拦污栅等的型式、尺寸和数量等主要技术参数,提出金属结构分项(技术参数、工程量等)汇总表。

e.初步选定水力机械型式、型号、装机台数及单机配套功率、机组主要参数。

f.确定排灌电力设备容量,计算负荷量,确定变压器容量,确定输变电线路规格、型号,统计工程数量。

18.5.3 道路工程

说明各级道路断面结构形式,提出路基处理措施,说明主要技术参数,提出各级道路长度,分项提出工程量。

18.5.4 农田防护工程

说明农田防护工程主要技术参数,分项提出工程量。

18.5.5 景观生态工程

说明景观生态工程主要技术参数,分项提出工程量。

18.5.6 拆迁工程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确定拆迁工程范围,调查拆迁工程现状,提出项目拆迁工程数量。

18.5.7 居民点用地整理工程

根据居民点整理工程规划情况,分别说明居民点住宅建设、公共建设、生产和仓储建设、对外交通和道路广场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绿化景观及生态环境建设、防灾工程建设和拆迁平整等工程的建设内容和工程量。

18.6 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18.6.1 说明规划后各类用地面积,计算新增耕地面积,分析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分析规划后土地利用效果。

18.6.2 应采用标准三级地类统计各类土地现状面积,按附录C的样式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

19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19.1 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

19.1.1 根据土地清查情况,说明项目建设范围内土地权属状况,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

19.1.2 根据土地清查情况,说明农户、经济组织和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按附录D的样式编制土地承包经营情况统计表。

19.1.3 说明项目区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问题。

19.2 土地权属调整原则

19.2.1 土地权属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a.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率和自愿的原则;

b.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则;

c.有利于生产、方便于生活的原则;

d.尽量保持村界的完整性;

e.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19.3 权属调整程序

19.3.1 制定权属调整方案

明确项目区内土地权属状况和权属调整的范围;说明土地利用权属现状和现有权属问题的解决措施;说明土地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绘制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属调整方案图,说明土地权属调整范围前后的对比情况和调整的原因及其措施;说明土地使用权属调整的措施;说明土地权属调整的形式和程序。

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属调整方案图应按下列要求绘制:

a.以项目规划图为底图。

b.绘制整理前土地所有权属界线和整理后土地所有权属调整界线。

19.3.2 签订土地权属调整意向书

说明土地权属调整意向书的签订内容、形式和过程。

19.3.3 公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说明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公告的形式、内容和期限,确定对于土地权属调整的相关争议处理方法。

19.3.4 停止变更土地利用现状

说明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后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保持土地利用现状的措施。

19.3.5 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说明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后,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和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19.3.6 权属管理的保障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权属调整的保障措施。

110 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110.1 实施措施

110.1.1 组织机构

a.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权属调整领导小组。

b.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基本确定项目实施单位。

c.初步确定各单位的职责和权利。

110.1.2 管理制度

根据项目区工程建设及技术要求,说明质量检验体系,确定项目实施与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措施。

110.1.3 实施控制措施

说明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措施和资金控制措施。

110.2 工程管理

110.2.1 管理机构

基本确定项目运行期管理单位,初步确定相应的职责和权利。

110.2.2 管理措施

初步确定建设项目的管理范围,初步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应初步确定工程管理运行模式。

110.2.3 经费筹措

初步确定工程建成后维持运行所需的管理维护费用,应提出各项费用的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

111 施工组织设计

111.1 施工条件

111.1.1 简述工程布置特点、施工场地条件、水文、地质、气象等基本情况。

111.1.2 简述对外交通(铁路、公路、水运)现况、近期及工程管理拟建的交通设施。

111.1.3 建筑材料的来源,水、电等供应条件,当地可能提供修配加工的条件。

111.1.4 对工程建设期的有关要求。

111.2 天然建筑材料

111.2.1 研究分析混凝土骨料、石料等分布、储量、质量、开采运输条件、开采获得率与利用率及主要技术参数,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料场,提出开采工艺,选择开采、运输及加工设备。

111.2.2 研究各类开挖料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率。

111.3 施工布置

111.3.1 选定对外交通方案、场内主要交通干线布置。

111.3.2 研究主要施工工厂、生活设施的规模,并进行规划和布置。

111.3.3 基本确定施工总体布置。

111.4 主要工程施工

111.4.1 选择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及施工进度。

111.4.2 研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用于本工程的可行性。

111.5 施工进度

111.5.1 提出施工总进度安排原则。

安排施工总进度,确定施工总工期。

111.5.2 提出工程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的控制进度,论述各阶段施工控制性进度和相应施工强度。

112 投资估算

112.1 编制说明

112.1.1 说明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包括采用的定额、编制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编制投资估算的价格水平年,主要材料和主要设备原价、运输方式确定的依据,砂石料价格确定的依据等。

112.1.2 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112.2 估算费用构成

112.2.1 说明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112.2.2 按附录E的样式编制投资估算表,投资估算表应包括:

a.总估算表

b.工程施工费估算表

c.设备购置费估算表

d.其他费用估算表

112.3 资金筹措

提出项目投资组成、投资承诺意见和资金筹措方式。

112.4 投资进度计划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说明分年度投资计划。

113 效益分析

113.1 社会效益分析

113.1.1 阐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期的社会影响。

113.1.2 阐述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在维持社会稳定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的作用。

113.1.3 阐述土地整理项目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13.1.4 计算以下指标:

a.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比例,其表达式为:

(公顷)

b.新增灌溉面积(其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其表达式为:

(公顷)

(公顷)

c.人均新增耕地面积,其表达式为:

(公顷/人)

d.新增耕地供养人数,其表达式为:

(人)

e.粮食单产增加量,其表达式为:

(千克)

f.人均收入增加量,其表达式为:

(元)

113.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113.2.1 阐述项目的景观生态效果。

113.2.2 说明项目水土保持效果。

113.2.3 预测评价项目产生的生态影响、水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影响,并提出防治对策措施。

113.3 经济效益分析

113.3.1 费用计算

a.项目投资

b.生产投入

c.管理维护支出

d.其他支出

113.3.2 收益计算

a.项目直接收益

b.节省成本

c.其他间接收益

113.3.3 单位功能投资分析

a.单位面积投资

b.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