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110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B》复习纲要

知识要点

信息、系统、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信息:

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讯的知识。

其特征是:

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可压缩性、扩散性、传输性、分享性、增殖性。

2、系统:

(PPT)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参考答案)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其特点是:

(1)集合性。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所组成的。

(2)相关性。

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阶层性。

系统的空间结构——一系列子系统和层次结构。

(4)整体性。

具有独立功能的系统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相关性、阶层性)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协调存在于系统整体之中,“1+1>2”。

(5)目的性。

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6)环境适应性。

理想的系统:

外部环境保持最优适应状态的系统。

没有生命力的系统:

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系统。

?

(缺特点)3、管理:

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和分类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PPT)

(1)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

(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3)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对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5)管理信息系统是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讯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且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参考答案)管理信息系统:

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它通过搜集、处理、存储和扩散信息,来支持组织的管理、决策、合作、控制、分析活动,并使之可视化。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面向管理决策

(2)综合性(3)人机系统(4)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3.1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

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信息源是信息的产生地。

信息处理器是能完成信息的管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显示以及提供应用等功能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设备。

信息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它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负责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协调工作。

3.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详见PPT(第二章)

4、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3)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4)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5)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MIS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网络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程序设计软件等)

详见PPT

计算机:

(XX定义)又称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常见的形式有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等,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书本)

硬件:

是指计算机物理设备的总称,也叫做硬件设备。

它们通常是电子的、机械的、磁性的或光的元器件或装置。

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由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各种I/O设备以及总线(bus)组成。

CPU是计算机中进行符号、数字等操作的场所,也是控制系统中其他元件的场所。

主存储器用于暂存执行过程中的软件或参加运算的数据。

而那些暂时不参加运算的数据存储在作为I/O设备的辅存储器中,总线则完成上述功能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地址传送及控制指令的传送。

因此反映计算机能力的两个主要指标,则是时间与容量,并且主要由CPU与主存储器决定。

计算机软件:

信息系统依靠软件资源帮助终端用户使用计算机硬件,将数据资源转换成各类信息产品,软件用于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存储及控制信息系统的活动。

计算机软件总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软件,一类是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管理与支持计算机系统资源及操作的程序,称为系统软件。

(2)应用软件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称之为应用软件。

它们和机器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层次结构图表示,如图3所示。

计算机软件分类图

系统平台软硬件的选用

系统平台软硬件费用占总投资50%以上,是应用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的基础。

系统平台软硬件主要包括:

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及开发工具等。

我国企业在系统平台软硬件选用的问题上往往脱离系统实际而受人为因素左右,因此常造成“牛刀杀鸡”或“老牛拖车”的现象。

商品应用软件的选用

商品应用软件只有使用权,不提供软件代码,今后的维护和扩展只能唯一地依赖原供应商。

对基础管理不很理想的组织,应选购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接近自己的软件。

购置费用预算要注意:

软件价格只是总费用的一小部分,咨询、培训、二次开发和维护等费用往往数倍于软件价格。

数据库软件(详见第四章PPT)

程序设计工具(网络资源)是将程序设计语言指令与机器语言指令代码进行转换的电路或软件包,包括汇编器(是用于翻译汇编源程序的语言翻译器)、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翻译器是一次只翻译并执行一个语句的编译器,是特例)、对话软件包、代码发生器、可重用程序代码库及原型工具。

许多语言翻译器与程序员之间的接口,通过增加翻译器内在能力或附加软件包的形式得以提高质量、速度、和便利性;同时,可提高用户使用的可靠度,改善界面环境和降低单调与乏味。

开发环境:

(网络资源)

(1)编辑器、编译器、解释器、调试工具

(2)集成开发环境(3)可视化开发环境(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网络软件:

(XX百科)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用于支持数据通信和各种网络活动的软件。

连入计算机网络的系统,通常根据系统本身的特点、能力和服务对象,配置不同的网络应用系统。

其目的是为了本机用户共享网中其他系统的资源,或是为了把本机系统的功能和资源提供给网中其他用户使用。

为此,每个计算机网络都制订一套全网共同遵守的网络协议,并要求网中每个主机系统配置相应的协议软件,以确保网中不同系统之间能够可靠、有效地相互通信和合作。

 (XX百科)网络软件包括通信支撑平台软件、网络服务支撑平台软件、网络应用支撑平台软件、网络应用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用于特殊网络站点的软件等。

从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不难看出,通信软件和各层网络协议软件是这些网络软件的基础和主体。

一、通信软件

用以监督和控制通信工作的软件。

它除了作为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基础组成部分外,还可用作计算机与自带终端或附属计算机之间实现通信的软件。

通信软件通常由线路缓冲区管理程序、线路控制程序以及报文管理程序组成。

报文管理程序通常由接收、发送、收发记录、差错控制、开始和终了5个部分组成。

二、网络协议软件

网络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网络所采用的协议层次模型(如ISO建议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组织而成。

除物理层外,其余各层协议大都由软件实现。

每层协议软件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进程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完成相应层协议所规定的功能,以及与上、下层的接口功能。

三、网络应用系统

根据网络的组建目的和业务的发展情况,研制、开发或购置。

其任务是实现网络总体规划所规定的各项业务,提供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

网络应用系统有通用和专用之分。

通用网络应用系统适用于较广泛的领域和行业,如数据收集系统、数据转发系统和数据库查询系统等。

专用网络应用系统只适用于特定的行业和领域,如银行核算、铁路控制、军事指挥等。

一个真正实用的、具有较大效益的计算机网络,除了配置上述各种软件外,通常还应在网络协议软件与网络应用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应用支撑平台,为网络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

功能较强的计算机网络通常还设立一些负责全网运行工作的特殊主机系统(如网络管理中心、控制中心、信息中心、测量中心等)。

对于这些特殊的主机系统,除了配置各种基本的网络软件外,还要根据它们所承担的网络管理工作编制有关的特殊网络软件.

MIS的战略规划与开发方法(诺兰模型、BSP、CSF、BPR、面向对象法、原型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一、诺兰模型:

(PPT)

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般要经历若干阶段。

1973年,诺兰(Nolan)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1980年,诺兰又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

诺兰模型(六阶段)

(1)初装(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1)

初装阶段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特点:

⑴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⑵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2)蔓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2)

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

特点:

⑴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⑵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⑶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3)控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3)

主要指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

特点:

⑴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⑵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⑶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集成(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4)

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特点:

⑴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⑵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5)

(6)成熟(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6)

由于80年代时,美国尚处在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能对该两个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

他认为数据管理应该是实现企业全方位的数据存储、检索、处理和维护等;成熟应该是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个管理层次提供信息。

六种增长要素:

诺兰阶段模型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

①计算机硬软资源:

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②应用方式:

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③计划控制:

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④MIS在组织中的地位:

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⑤领导模式:

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⑥用户意识:

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诺兰模型:

(作业)

答:

诺兰模型由哈佛商学院诺兰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西方国家企业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指导性理论之一。

该模型认为,企业和地区信息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要经过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需要首先明确自己所处的阶段水平,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

实用意义: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对预测企业信息系统的未来变动、对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有积极指导作用。

采用增长阶段的方法认识和分析组织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实事求是地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对管理者来说应当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二、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PPT)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简称BSP法)是一种能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

(以数据为中心)

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1)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作用

1.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优点

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3)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

1.准备工作;

  2.调研;

  3.定义业务过程;

  4.业务过程重组;

  5.定义数据类; 

  6.定义MIS的总体结构;

  7.确定子系统开发的先后顺序;

8.形成文档、建议书以及开发计划。

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作业)

BSP:

即企业系统规划,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三、CSF:

关键成功因素法(PPT)

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互不相同),例如,对汽车制造业可能是制造成本控制;对保险业是新项目开发和工作人员的效率。

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关键成功因素:

(CriticalSuccessFactors,简称CSF)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

(作业)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的若干能够决定组织在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因素。

四、BRP(PPT)企业流程重组

BPR的概念

1.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2.企业过程再工程对企业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当代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

3.企业流程重组的本质就在于根据新技术条件信息处理的特点,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是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这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4.企业过程再工程的主要技术在于简化和优化过程。

BPR过程简化的主要思想是:

战略上精简分散的过程;职能上纠正错位的过程;执行上删除冗余的过程。

企业流程重组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劳动分工原则下,企业流程被分割为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一环节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单个任务和工作,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

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大都停留在“模拟”的程度,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核技术的特点。

企业流程重组正是要根据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处理的特点,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来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企业流程重组的形式:

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的重组,以新型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以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等。

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与方法:

企业流程重组实际上是站在信息的高度,对企业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规划与开发过程之中。

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

1.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找出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2.分析每一项活动的必要性;

3.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等,去发现正确的业务流程,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些活动可以合并,管理层次可以减少,有些审批检查可以取消等。

流程重组的指导性方法:

1.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

2.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

3.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

4.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

5.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五、面向对象法(PPT)

基本思想:

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

开发阶段: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3.整理问题4.程序实现

特点:

1.封装性2.抽象性3.继承性4.动态链接性

六、原型法

基本思想: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人、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MIS系统。

开发阶段:

1.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依据2.构造初始原型

3.运行、评价、修改原型4.确定原型后处理

原型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优点:

1.简易,用户容易接受

2.从原理到流程十分简单,最终总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MIS--无高深理论和技术(方法本身)

3.用户与开发者思想易于沟通

4.使用软件工具效率高,摆脱了传统方法

缺点:

不适合开发大型系统,因为返工现象特别严重。

要求管理基础工作完整、准确,一般只适用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

七、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PPT)

基本思想:

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开发阶段:

1.系统分析2.系统设计3.系统实施

优点: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全局性,特别适合开发大型MIS。

缺点:

开发过程繁琐,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系统规划阶段:

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说明书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

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所需求建议书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作业)

答:

结构化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根据用户至上的原则,自始自终按照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其特点表现在6个方面:

1)面向用户的观点;2)自顶向下的分析、设计和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相结合;3)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分别进行;4)严格划分系统阶段;5)结构化、模块化;6)开发过程的工程化。

MIS的系统分析(目标、主要内容和任务、常用工具和方法)

定义用户的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数据字典、判断表等。

一、目标:

定义用户的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分析系统目标:

根据详细调查对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的系统目标作再次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重新考虑,并根据对系统建设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修正系统目标,使系统目标适应组织的管理需求和战略目标。

二、主要内容:

(书上)1)系统调查2)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3)业务流程分析

4)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5)功能/数据分析6)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主要内容:

(PPT)1)可行性分析2)详细调查3)管理业务调查

4)数据流程调查5)系统化分析6)研究和确定管理模型7)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主要分析内容(周):

是业务和数据的流程是否通畅合理,数据、业务过程和实现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老系统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统管理方法的实现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系统分析过程首先是应将业务或数据流程弄清楚,然后再提出新系统拟采用的方案,包括保留原方法、局部个性原方法或采用全新的方法等。

三、任务:

(PPT)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设计,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

系统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开发的成败。

主要任务(周):

是将在系统详细调查中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到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侧重于从业务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常用工具和方法:

详细调查方法、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数据字典、判断树、判断表等。

五、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数据字典、判断表等。

业务流程图:

(作业)是业务流程的描述工具,是用规定的符号以及连线来表示系统内各单位、人员的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它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企业的业务过程,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

数据流程图:

(作业)是一种能全面描述系统数据流程的主要工具,它用一组符号来描述整个系统中信息的全貌,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的情况。

它是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表示,使用户能从图形中方便地理解数据在系统中是怎样地流动、处理和存储的。

数据字典:

(作业)是指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的,对数据流程图上的各个元素的概念、具体内容和特征做出完整定义和详细说明的文档。

它是系统分析中一种重要工具,是对数据流程图的重要补充和注释。

E-R图:

(作业)也叫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具有实体、联系和属性三种基本要素,是进行概念模型设计的一种方法,是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个简明有力的工具。

其他内容详见PPT6

MIS的系统设计(目标、主要内容和任务、设计指导标准)

在逻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物理模型

在逻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物理模型

一、目标:

(目的)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现(如编程,调试、试运行等)制定蓝图。

P366

二、主要内容:

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是根据系统分析所得到的系统逻辑模型和需求说明书,导出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并确定合适的计算机处理方式和计算机总体结构以及系统配置。

详细设计是总体设计的深入,对总体设计中各个具体的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

主要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界面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制定设计规范等。

(作业)

主要内容:

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框架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的设计。

(书上P366)

三、任务:

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

主要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PPT)

主要任务:

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精心设计,合理的十一各种资源,最终规划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

(书上P366)

四、设计指导标准:

(原则)

1)系统性;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整个系统要有统一的信息代码,统一的数据文件格式,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

2)灵活性;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部分的独立性,减少模块间的数据耦合,使整个系统易于实现、维护和扩充;

3)可靠性;提高系统受外界干扰时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如安全保密性、检错、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系统的开销,如不要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

补充:

什么是E-R图?

如何设计E-R图,并根据E-R图设计关系数据库的概念模式?

答:

E-R方法是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approach,它通过E-R图表示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属性、关系的模型。

三种基本要素的实体用方框表示,属性用椭圆框表示,联系用菱形框表示。

框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