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598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docx

部编版六册教材非课标要求古诗文梳理

古诗词曲

七年级(上)

1.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

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

第一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点出了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巧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美妙。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第四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写作特点】①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②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③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精巧地点出行程。

2.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回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以及与李龟年的再次相遇,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一二句,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地,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美好回忆。

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

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三四句,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

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落花时节”,好似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这四个字,暗喻了时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寓藏着无限感慨。

【写作特点】①语言平易,而含意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②虽体裁短小,却具有很大的容量,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词赏析】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第一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此句巧用典故,不过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此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第四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这种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的战乱图。

【写作特点】①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②巧用典故。

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词赏析】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情,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一二句写景,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似雪”“如霜”,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三四句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

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

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写作特点】①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②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5.秋词(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诗中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还唤醒了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使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一二句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三四句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写作特点】①气势雄浑,意境壮丽。

②虚实结合,熔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昂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词赏析】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第一句述写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在床榻;“孤”字写生活孤苦,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又展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也不需要同情,而是需要理解,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句“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了。

第三句紧承上文。

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进而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第四句的境界,即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写作特点】①诗风大气磅礴,风格悲壮,充满爱国豪情。

②虚实结合。

7.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诗人途经陕西潼关时,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表达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第一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只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不解平”,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群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写作特点】借景物的磅礴气势描绘心理感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七年级(下)

8.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一二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三四句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用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写景,用三个词“独坐”“弹琴”“长啸”写人。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以貌取神,而其神是包蕴在意境之中的。

【写作特点】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绝俗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9.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第一句用一个猜测性的问句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很传神,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又“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进行预设;“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第四句顺理成章地写到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借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写作特点】①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写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②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10.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第一句写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第二句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的感情之深,也为下文写捎信回家“报平安”作铺垫。

三四句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想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也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即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作特点】①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

②用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③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韵味,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11.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各展姿色,争芳斗艳的表现,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第一句中,“草树”本属无情物,却能“知春不久归”,这是想象之词。

第二句更是写想要留住春天的脚步而纷纷争奇斗艳。

这两句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三四句,就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晚春”添色。

【写作特点】①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糅人与花于一体。

②想象奇特,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12.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词赏析】这首诗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一二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第一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第二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光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

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

“可怜”两字,使得诗意衔接自然,更耐人寻味。

第四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垂问治国安民之道,问的不过是神鬼的事罢了。

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体。

【写作特点】①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

②托古讽今,寓感慨于讽刺,使讽刺效果颇好。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第一句以否定的形式引出论题,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

开头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赚”字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

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

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写作特点】①借助景物描写阐述深刻道理。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14.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形象刻画,展示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约客不至的特殊感受,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境。

一二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第三句点明了诗题。

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

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反令诗意大为生色。

第四句只是写了诗人“闲敲棋子”这一小小的动态,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敲”字体现了约客者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写作特点】运用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

八年级(上)

15.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词赏析】这首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诗人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写作特点】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首尾呼应,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结尾直抒胸臆,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16.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词赏析】这首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首联写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颔联中,“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以及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尾联写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写作特点】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17.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一个闺中思妇对远行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一二句采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一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三四句写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五六句发生转折,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

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

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

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

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

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诗的最后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人生苦短,思妇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

一个个希望,换来的都是一个个失望。

【写作特点】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18.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词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一~四句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五~八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