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docx
《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
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
中医将脐部称为神厥穴,又名气会、维合。
它在人体经络中的任脉上。
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
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
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
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
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
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
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那么,用敷脐疗法能治疗哪些儿科疾病呢?
1、可治疗婴幼儿腹泻
原料:
取白胡椒2克。
制用法:
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备用。
先将患儿的神阙穴及长强穴(在尾骨尖下0.5寸处,相当于尾骨尖与肛门的中点)清洗干净,然后分别将白胡椒粉1克置于神阙穴和长强穴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用此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非常显著。
2、可治疗小儿便秘
原料:
取生大黄适量。
制用法:
将生大黄烘干后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取生大黄粉末10克,用适量的白酒将其调成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然后,再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10分钟。
每天换药1次。
一般3—5天后即可见效。
3、可治疗小儿遗尿症
原料:
取生姜30克,附子6克,补骨脂12克。
制用法:
将生姜捣烂如泥,将附子、补骨脂研为细末。
把上述的生姜泥和药末混合成膏状。
将药膏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5天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天即可见效。
4、可治疗小儿口舌生疮
原料:
取细辛2.5克。
制用法:
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面饼,并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在药饼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3天为1个疗程。
多数患儿在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即可痊愈。
5、可治疗小儿疝气
原料:
取母丁香适量。
制用法:
将母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取适量的母丁香细末将患儿的肚脐窝填满,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次即可见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让患儿患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病症,同时应让患儿减少活动。
6、可治疗小儿流涎症
原料:
取益智仁9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少许食醋调成稀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将其固定好。
敷药期间可间断地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7、可治疗新生儿脐炎
原料:
取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
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溶液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并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绷带将其包扎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
8、可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原料:
取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大黄各6克。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适量的面粉、鸡蛋清调成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
少数患儿在用药后脐周的皮肤可能呈青紫色,此时不必停药,仍可继续用药。
一般在用药3次后,即可见效。
9、可治疗小儿盗汗
原料:
取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
将五倍子研成细末备用。
每晚临睡前取适量的药末用温水调成软面状,然后,将药面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于第二日清晨将药面饼除掉。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10、可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睾丸的鞘膜囊内有许多积液,睾丸成肿胀状)
原料:
取公丁香40克。
制用法:
将公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前将患儿的脐周洗净、擦干。
然后,取公丁香粉2克敷在患儿的肚脐处,让药粉高于周围的皮肤约0.2厘米,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隔两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
如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患儿的病情仍未痊愈,可间隔5—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尽量不让患儿哭闹和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疗效。
多数患儿在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会收到明显的疗效。
11.可治小儿肠麻痹
肉桂、丁香、木香各1.5克,麝香0.09克,共研细末后用熟蛋一只,对半剖开去蛋黄,取半只蛋白纳入药末,覆于脐部外敷,用绷带固定,2小时内即肠鸣排气,大便通下,腹痛胀消失,肠蠕动能恢复。
12、退小儿高热
对于各种急性传染病引起高热,可用黄连粉、牛黄粉调湿敷脐,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13.慢性肾盂炎,用胡椒7粒,麝香0.6克研末后将药粉敷脐中,外盖胶布,10天换药一次,连敷3次,可使小便恢复正常。
14.肝硬化腹水用利尿药无效时,可用芒硝60克、肉桂粉6克和匀敷扎脐部,能使小便量增加而腹水减少。
15.高血压患者用朱砂6克,醋制白矾10克,降香6克混合研末敷脐,能使血压下降。
16.小儿夜间遗尿,取7厘米长连须葱白3根,硫黄30克,共捣泥,睡前将药敷患儿脐上,用纱布覆盖,8-10小时后去掉,能防止小儿遗尿。
足部贴敷治疗
下面就介绍几种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男女科疾病的方法
1.慢性咽炎:
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面粉与醋调和,做成面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
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
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急性扁桃腺炎:
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火醋调成糊膏状,晚上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3.牙龈炎:
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成糊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本方对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4.小儿腹泻:
取苦参、苍术各30克,共研为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本方用于湿热型小儿腹泻疗效较好。
5.高血压病:
取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
6.风热感冒:
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1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份,敷于双侧涌泉穴,1小时后取下。
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高热者。
7.病毒性结膜炎:
取黄连30克,研成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8.口疮:
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9.经行吐衄:
取黄柏、丹皮、山栀、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共捣烂做成饼状,敷贴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10.小儿流口水:
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老醋适量。
用法:
前2味药研细末,以老醋调成糊饼,包敷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易之。
小儿流口水,中医称为小儿滞颐,多因脾胃湿热,廉泉不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所致。
本方可平调脾胃寒热,包敷涌泉穴,乃上病下取之意。
11.治疗阳痿:
取巴戟天、补骨脂、仙茅各10克。
制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加入适量食醋调成稀糊状,分成2份。
用法:
将调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一次,连续用药5~7天。
功效:
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阳痿。
12.治疗遗精:
取龙骨、牡蛎、芡实、沙苑蒺藜各30克,五味子、龟板各20克,菟丝子15克。
制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调匀,装瓶备用。
用法:
每次取药末适量,加入食醋调成稀糊状,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
补肾固精,适用于遗精、早泄、腰酸耳鸣、倦怠乏力等。
13.治疗强中(阴茎异常勃起):
取水蛭9条,麝香0.3克,苏合香1克,蜂蜜适量。
制法:
先将水蛭烘干,研为细末,再加入麝香、苏合香共研细末,调匀,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稀糊状。
用法:
当阴茎勃起时,取调配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一次,一般用药3~5次后,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
功效:
活血通络,适用于阳强不倒。
14.治疗前列腺肥大:
取水仙头1个,大麻子30粒。
制法:
将大麻子去壳,与水仙头一起捣烂成泥糊样。
用法:
取调配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一次,连续用药7~10天。
功效:
通络利湿,适用于老年性前列腺肥大。
15.治疗副睾肿大:
取吴茱萸、蜂蜜、黄酒各适量。
制法:
将吴茱萸放入锅内以文火翻炒,炒至药物呈灰白色或白色时将锅移开,冷后研末。
每次取吴茱萸末30克,加入适量的黄酒、蜂蜜调成稀糊状。
用法:
将调配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和腹部的中极穴(脐下4寸)上,药膏厚度约5毫米,外以软塑料膜覆盖,胶布固定。
这样可以保持湿润,增强药效。
隔天换药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停药3~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一般用药3~5周疼痛消失。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周氏固本止哮丸
组成:
人参、白果、京半夏、白术、川贝母、紫河车各31克,黄芪、鹿衔草、熟地(另蒸,捣烂如泥)各62克,椒目50克。
方药加减:
偏脾虚加扁豆、鸡内金各40克;偏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各30克;偏肾阴虚加枸杞、女贞子各60克;挟瘀血者加丹参、红花各40克。
制法与服法:
分别将以上各药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熟地、蜂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用量减半。
主治:
慢性支气管哮喘。
功效:
补肺益肾,健脾化痰,纳气平喘。
适应症:
适用于肺、脾、肾虚所致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哮喘反复发作,呼多吸少,短气不续,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少口淡,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方解:
方中人参、黄芪、白果补肺益气,敛肺平喘,以增强卫外功能,减少发作;京半夏、白术健脾益气,燥湿祛痰,以杜绝生痰之源;川贝母、鹿衔草、椒目化痰平喘,祛已成之痰;紫河车补肾填精,峻补精血。
诸药合用,具有补肺益肾健脾化痰之功,恰中慢性支气管哮喘,正虚痰阻的病机特点,故用于治疗哮喘缓解期有奇效。
穴位贴敷疗法
中医学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说法。
因此,三伏三九天是防治小儿咳喘性疾病的好时机,我们依据中医外治理论,与时间治疗学相结合,总结古今名医临床经验,采取中药外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喘性疾病。
一方面,小儿皮肤薄嫩,药物通过皮肤很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肝肾损伤;另一方面,药物对穴位刺激,起到激经气作用,能疏通经络,调理脏腑,从而驱邪外出。
临床证明,该疗法可以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达到预防及根治小儿反复呼吸道疾病的目的,是儿童治疗和保健的一项有效措施。
适应症:
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肺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
过敏性鼻炎等
注意事项:
1、贴敷后皮肤有红晕或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
2、贴敷后有对药物特别敏感者,皮肤过敏搔痒严重者可擦尤卓尔或丹皮酚软膏等,严重过敏体质者慎用该疗法;
3、首次贴敷患者贴敷后须留诊观察10分钟,待医生确定贴敷时间,同意离开后方可离开;
4、擅自增长贴敷时间,可引起水疱,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感染,涂以龙胆紫或对症处理即可,个别患儿在规定贴敷时间内也可以起疱,属正常现象;
5、贴敷当日忌食发物,易致敏食物,如牛羊肉,鱼虾,生鸡,烧鸭,鹅,芋头等;
6、尽量在各伏、九第一天贴敷,在伏九期间贴敷亦有效;
7、成人有以上适应症者亦可贴敷。
疗程:
每年头伏,中伏,末伏,一九,二九,三九各贴一次,三年一个疗程,疗效与疗程成正比。
2008年三伏贴敷时间:
初伏:
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2008年7月28日
中伏:
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2008年8月7日
末伏:
2008年8月8日(星期五)—2008年8月17日
2008年三九贴敷时间:
一九:
2008年12月21日(星期日)—2008年12月29日
二九: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2009年1月7日
三九:
2009年1月8日(星期四)—2009年1月16日
2009年三伏贴敷时间:
初伏: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2009年7月23日
中伏: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2009年8月12日
末伏:
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2009年8月22日
贴敷地点:
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医院)三楼 中医儿科门诊
咨询电话:
4843560-3016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
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
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此疗法实施时间集中,患者众多,实施部门应该充分准备,做好实施流程安排,并注意疾病诊断依据的收集和整理
面瘫:
牵正膏:
将蓖麻仁10g,松香30g,分别研为细末,备用。
取净水500g煮沸后,倒入蓖麻仁细末,煮5分钟后,入松香,小文火煮3~4分钟,倒入已备好之冷水盆中(水500克),捻成膏,切成块状(约3g)备用。
贴时取药块一个,用热水烫软后,摊于小圆布上,敷贴于患侧下关穴或颊车穴上,胶布固定,每5天换1次。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厌食
用药:
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6g,炒内金5g。
用法:
共研细粉。
上药加淀粉适量,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脐上,再用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2疗程。
百日咳:
药物:
五倍子15g。
制法:
焙干,研细。
用法:
敷于肚脐上,用于百日咳后体虚终日流汗不止者。
用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较好。
中药选用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
研成细末装瓶;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
敷12—24小时后可揭去。
一般12小时后吐泻可停止,24小时后可痊愈,愈后再贴一天,巩固疗效。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夜啼
用药:
朱砂、琥珀各20g,吴茱萸10g
用法:
各研为末,装瓶备用,用时先将药粉和匀,纳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24~48小时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流涎-
用药:
胆南星10g,吴茱萸20g。
用法:
共研成末,每次取药粉1g,蜜调为膏敷脐,外用纱布包扎,每日用药1次,连用5次为1个疗程。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汗出
用药及用法:
五倍子6g,五味子3g,麻黄根研粉,醋调成饼状,分2次填于脐部,睡时敷上,晨起去之。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厌食
用药:
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6g,炒内金5g。
用法:
共研细粉。
上药加淀粉适量,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脐上,再用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2疗程。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便秘
药物的用法及用量:
每次取大黄粉10g,用适量白酒调成糊状,敷在脐部,纱布敷盖固定。
再用热水袋温敷10分钟左右,每日换药1次。
穴位贴敷治小儿功能性遗尿
用药:
补骨脂、黄芪、桑螵蛸、麻黄等量
用法:
研细末,以生姜汁调成饼状,取适量敷脐部,外敷纱布以胶布固定。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腹泻
用药:
黄连、吴茱萸、丁香、肉桂、苍术
用法:
等量研末,适量填脐,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
每日1次,3次即愈。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失眠
药物:
丹参、远志、石菖蒲、龙骨各20g。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贮瓶备用。
用时取药粉2~3g,加入白酒适量,调成膏状,贴敷肚脐,上覆盖脱脂棉或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晚换药1次,次日晨取下。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肾虚遗尿
[药物]牡蛎12克,金樱子30克。
[制法]研细末,用凡士林或姜汁调成膏状。
[用法]敷贴于腰眼穴和双足心涌泉穴。
用于小儿肾虚遗尿。
小儿科各种疾病复杂多变,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由于婴幼儿患病时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清楚,以哭代诉,提示年轻的父母细心体察,可以早日发现疾病,及时诊治,避免延误。
现代医学对于儿科疾病,主要是采用输液等方法治疗,然而反复的使用抗生素、激素,造成了患儿的身体抵抗力、免疫力迅速下降,病情来回反复,严重影响了小儿的身体发育。
穴位贴敷法采用特制的中药贴敷在人体的相关穴位上,用于防治疾病,属于中医的外治范畴,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穴位贴敷确实具有良好的疗效,患儿及其父母乐于接受。
现代医学证实,穴位贴敷具有局部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专家将该疗法归属于国际流行的自然免疫平衡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