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76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docx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一、绩效评价的历史回顾

  绩效评价工作属于管理工作的范畴,本质上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绩效评价工作的产生、发展与绩效评价工作所处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绩效评价工作历史久远,人类将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最初比较可以被视为绩效评价工作的雏形,而绩效评价工作的真正发展是在16世纪以后。

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对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做出评价。

因为企业的约束机制即使很健全,由于不存在强式的资本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水平不能够被所有者完全了解。

在约束机制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时,业绩评价制度可以在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经营者的努力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约束机制的缺陷,激励经营者更好地完成所有者要求达到的目标。

绩效评价工作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完善。

企业绩效评价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成本绩效评价阶段、财务绩效评价阶段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创新阶段。

  成本绩效评价阶段。

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革命的进行,使得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也随之确立。

经营规模的扩大,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过去的经验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式生产管理的需要。

该时期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解决劳动分工与生产协作问题,管理者不仅要解决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还应协调企业与外部的分工协作,通过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实现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初期阶段,产品市场竞争不够激烈,产品销售量基本不受限制,成本指标成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电气时代逐步取代了蒸汽时代;海外市场的开拓,企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的扩大,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亟需提高。

该时期的管理思想家主要有泰勒、法约尔和韦伯。

这些思想家对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关注的主要是效率问题,而对人的心理因素及行为特征研究甚少。

与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思想相呼应,美国人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实现了对成本会计制度的革新。

以标准成本为依据来进行经营业绩的评价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成本会计评价方法。

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经营绩效评价的传统观念,从事后评价转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控制模式。

财务绩效评价阶段。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公司组织形式的变化,单一的以成本为依据进行的绩效考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1903年,杜邦公司发明了以股权收益率为考核中心的杜邦分析法。

该方法通过对股权收益率的分解,即将股权收益率分解为资产回报率和利润率,总结分析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诸多因素所起的影响作用。

股权收益率反映企业给股东的回报率;而资产收益率主要反映管理的效率,该指标表示管理人员将资产转化为净收益的能力。

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获利情况进行分析,股权收益率从所有者角度衡量企业的获利情况,但这一指标在股权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会产生股权收益率过高的错觉。

将股权收益率分解为资产收益率和股权乘数解决了这一问题,资产收益率成为衡量业绩的首选指标,它表明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收益率分解为资产使用率与利润率,则出现了衡量业绩的第三个标准,利润率。

当资产使用率衡量的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已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率就成为绩效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对企业的绩效评价进入到创新阶段,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80年代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提出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绩效等8项计量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也有学者提出了“权变业绩计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纳入绩效评价的范围,更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生存能力。

80年代末,现金流量表作为第三张财务主要报表列入会计准则,现金流量的相对不可操作性也使得成为绩效评价的首选。

现金流量在绩效评价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价值链之间的争夺,企业必须考虑其战略目标,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金融市场始终是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一统金融业发展的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既担负商业银行的职责,又发挥着中央银行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银行的考核主要以计划的完成情况为主,银行绩效完成得好坏与直接责任人没有直接经济联系。

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银行逐步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初步完成。

对于作为金融企业运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评价工作仍然局限于成本、利润指标,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设计的指标考核体系、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及2002年由四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指标体系,由于商业银行不同与企业的经营特点,对于我国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上都只能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起到参考作用。

2002年颁布的操作细则中明确指出不适用于金融企业。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评价目标定位模糊

  绩效考核的定位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工作确定管理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向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商业银行按资本金构成不同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上不同程度存在评价目标设计定位模糊的问题。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关心银行的绩效评价出于不同的目的,银行的股东及投资者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目的;存款人关心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保证自己存款安全的目的;监管机构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保证银行经营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公众对银行充满信心的目的;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一方面是对自己管理银行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银行雇员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评价目标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

银行应将考核作为完整的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才能对考核进行正确的定位。

考核的首要目的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的绩效以及组织的绩效,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银行管理的改善。

我国商业银行对绩效考核定位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上,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上,如很多银行将考核定位在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使得考核目标的定位过于狭窄。

不正确的绩效评价定位将直接影响银行绩效考核的成效。

  评价方法落后、评价结果失真状况大量存在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绩效评价方法还很不完善,许多银行在绩效指标的设计上存在权重不合理,过分重视银行短期经营绩效的考核,忽视银行的成长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忽视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作用,考核指标体系僵化。

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在很大的范围内局限于传统财务数据考评。

在评价时主要采用静态的财务指标,依据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一些基本的指标分析,如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回报率、边际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费用率等,缺乏对银行资金利用效率,银行风险程度考核的改进手段;同时银行在对非财务因素,如在岗员工的业务素质、基础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及更新程度等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关注不够。

绩效评价基本上是对历史经营绩效的总结。

同时由于这些财务指标很容易被人为调节、操纵,加上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过多干涉绩效评价工作,因此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缺乏与绩效评价结果相配套的激励、惩罚措施

  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绩效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依据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银行过去的经营活动从多角度、多方面做出正确的总结,对银行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计。

绩效评价如果不与激励奖惩措施相结合,那么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对改进银行绩效做出贡献的人得不到或得到与贡献不相匹配的奖励,而对那些对银行发展没有做出贡献或贡献小于职位规定的人员没有实行必要的惩罚措施,势必会引发银行经营参与者的道德风险,从而使银行绩效评价工作失去意义,达不到通过绩效评价工作提升银行经营效益的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激励奖励措施普遍存在约束方法僵硬、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激励方法未与风险揭示相联系的现象。

激励奖励措施制定、实施的不当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不但不会产生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促退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