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702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上第一单元学生.docx

9上第一单元学生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较阅读方法,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历代帝王的评价。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文情并茂之作——《沁园春雪》,感受豪放之风。

二、写作背景介绍。

诗人作这首词的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在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2月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会议,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

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指挥渡河工作时,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三、预习生字词

1、读准加点字音

莽莽()分外妖娆()()成吉思汗()稍逊风骚()

数风流人物()今朝()

2、词语解释

妖娆:

莽莽:

折腰:

风骚:

红妆素裹:

一代天骄:

四、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两遍;学生默读,再齐读;

2、个别学生朗读,大家点评;

3、自由朗读,感受韵味。

五、研读赏析

◆齐读上片,感知,思考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总写北国雪景?

这些句子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诗人对雪景的描绘由哪个词领起?

它领起哪几句话?

作者抓住哪些具体事物来写的?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景象,视野非常开阔,“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什么成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上片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

如何看出?

这三句写出怎样的意境?

◆自由朗读下片,合作探究

1、下片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3、作者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你了解他们吗?

(教师和学生可以作相互补充)

4、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用了哪个领字?

请你体会其中的意味(讨论)

5、在下片中,有没有直接抒发作者这一观点的句子?

6、如何理解“俱往矣”?

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六、小结:

概括本词上下片的内容,归纳中心。

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1、自由朗读,为在全班展读作准备;

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全班交流,确定领读人选和轮读方案;

4、全班合作朗读,读出豪迈之情。

二、品味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但文中没有一个“白”字,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了“洁白”?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的词语,分析其作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写景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4)“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评论

(1)“折腰”可以改为“赞美”吗?

(2)“略输”改为“尽输”可以吗?

(3)“稍逊”改为“全无”可以吗?

(4)“只识”改为“识得”可以吗?

3、合作探究,词的写景、抒情、议论时怎样结合的?

三、对比阅读《减字木兰花》

1、朗读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小结

2.雨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喧嚷、温声细语、润如油膏”等词语;

2、体悟诗意,培养解读意象和品位意境的能力;

3、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2、体会“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优化情感和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雨”是诗人钟情的宠儿,说到春雨,我们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是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欢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

二、简介作家作品

三、预习生字词

1、生字

襁褓()()田圃()喑哑()()

禁锢()留滞()

2、词语解释

田圃:

喧嚷:

襁褓:

禁锢:

喑哑:

润如油膏:

温声细语:

四、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录音2遍

2、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语气语调,感受音乐美。

3、学生放声朗读,感悟诗中意象,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五、研读赏析

1、逐节讨论归纳诗意

2、反复吟咏、品味,找出最能体现主旨的诗句

3、第七、八节里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等“笑”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笑”的内涵?

六、齐读全诗,体会诗意,感受春雨的美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了解了诗歌主要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研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研读探究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思考诗的题目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什么作用?

2、诗歌活泼轻快,试找出诗中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子,品味其表达效果

3、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归纳本诗写作特点

三、拓展阅读,赏析《莲的心事》表达的意境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就是

太迟

四、小结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象征意义

3、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联想,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形象,把握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填补了那一动乱年代诗意的空白。

江河即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其诗作,去感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作家作品简介

1、江河

2、朦胧诗

三、预习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静谧()劫难()凝望()僵硬()颤动()

朦胧()()弥足珍贵()憧憬()()

2、词语解释

静谧:

凝望:

朦胧:

憧憬:

僵硬:

颤动:

弥足珍贵:

四、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中意蕴,参考附录中的资料,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2)找出诗中其他生动的意象,分析其内涵

3、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五、小结,朗读全诗,体悟诗人对生命、光明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此诗,知道了作者通过诗歌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具体分析诗歌

二、研读赏析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节,探究思考:

(1)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如何理解?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为什么用“闪闪烁烁”形容声音?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节诗,思考:

(1)为什么“星星”是颤抖的?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三、小结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运用形象思维体会景物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英国有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

它告诉我们,生活得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

今天,我们就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歌为阶梯,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家作品简介

1、济慈:

2、叶赛宁:

三、预习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昏晕()栖息()浸水()璞玉()

2、词语解释

栖息:

璞玉:

四、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听录音范读2遍,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表述诗歌意境

3、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最能揭示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五、研读赏析《夜》

1、听录音范读,把握节奏、音准

2、学生自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分节概括)

3、再读诗歌,感悟诗歌传递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六、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