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642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docx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文学理论教程》详析奚米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奚米工作室育明教育

 

《文学理论教程》概述

《文学理论教程》作为艺术基础与艺术综合的重要补充性理论在复习和考试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年试卷命中率在10%左右,掌握基础的文学理论是对艺术理论的一大重要支撑。

书中未解名词及理论请在后续视频课程中寻找。

文学理论教程共五编,可供我们学科借鉴的有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主要是基本概念。

前几年电视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基本都会以这本书为主,这几年电视理论的研究风起云涌,电视更关注本体,相形之下,这本书的作用不像以前那么有决定性,但是依然很重要,这是个基础。

(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一框架结构和基本概念:

第一章:

1.文艺学

2.文学活动

3.文学理论

4.文学批评

5.文学史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中国特色

3.当代性

第三章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性: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4.文学本体论: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代表人物是兰瑟姆(J.C.ransom)创造了这个术语。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5.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是这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历史上有模仿论。

作者主要指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历史上有“诗言志”、浪漫主义。

作品主要指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突出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是使作品实现的价值。

上述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new

7.劳动说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

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8.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有两种典型体现:

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只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第四章

1.文学的含义

2.话语

3.话语蕴藉

话语:

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

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第五章

1.主导性与多样性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3.百花齐放

4.百家争鸣

5.推陈出新

6.人民性

第六章

1.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2.艺术生产

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

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创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之为艺术生产。

3.文学创造的客体

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是关系文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对文学创造的性质、规律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两种阐释:

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4.文学创造的主体

即作家、诗人。

正确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理解文学创造的性质特征的另一重要方面。

有几种学说:

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new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

在此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地并显出主动能够性特征。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new

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具体客体道德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作者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受到当时社会生活情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从此角度讲,文学创造中,客体使主体客体化了。

第七章

1.材料

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

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直觉

本意指视线、外形。

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

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省的内蕴。

7.综合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

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9.简化:

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0.变形:

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例如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槃》中写到:

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这样的句子看起来颠三倒四,其实作者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陌生化的语言,让我们更有力的感受到凤凰再生之后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和那种狂欢的氛围。

与陌生化相对的概念是“自动化”言语,就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考过)

12.即性:

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13.推敲:

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第八章

1.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

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2.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3..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4.艺术概括:

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5.情感评价:

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6.人文关怀:

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2009考过)

7.艺术形式:

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第九章

1.现实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2.理想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

3.象征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

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4.诗:

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韵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5.剧本:

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

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造环境。

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

凡生活中存在而语言又能加以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写人、状物、拟声、描绘人的感受、幻觉、梦境以至于潜意识心理状态等等,无所不能。

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时空中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惟妙惟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画出来。

同时作者还可以转换叙事视角,变化叙事人称,又可以利用旁白、议论和抒情,使小说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的和诗的光辉,增强思想力度和艺术魅力。

7.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

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第十章

1.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发展,成为中心议题。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美学特征有: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考过)

2.特征化: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1759-1839)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

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

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3.意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其特征有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二)虚实相生。

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博士考过30分的大题)

4.意象: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第十一章

1.叙事学:

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

这些新的叙事理论与传统的叙事理论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以及叙述的接受等以前叙事理论较少关注的方面,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这被称为当代的叙事学。

2.事件:

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对“情节”的看法很有价值。

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讲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进展过程产生的推力。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动元”的作用。

而角色则是指人物性格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

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叙述者的声音: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

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10.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有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言、象、意层次。

西方也提出过二层次说、四层次说、五层次说等。

我们总体上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文学话语层面;二文学形象层面;三文学意蕴层面。

11.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是人社会行为及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它所指的对象与一般话语不同,不是指向现实生活的。

而是指向话语虚构的文学艺术世界。

12.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两个层次:

故事所共有的逻辑,离开了这种逻辑制约,故事就无法让人读懂。

每一故事又受到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与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每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辑。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13.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间标志而变得暖味不清。

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然而阅读时间不是千篇一律的,谁也无法测量出标准时长来。

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长度与节奏特征来。

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

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14.叙事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

重复包括两个基本类型:

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

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15.叙述视角也称为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的特征是叙述人称决定的。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

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多了起来。

而第二人称叙述是较为罕见的特殊现象,还有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16.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如果所叙述的讷容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事件,那么叙述动作:

即以什么方式讲述这些话语便不很重要。

反之,如果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如何讲述便具有了重要性。

17.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

 

第十二章

1.抒情:

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

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3.抒情话语:

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

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

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7.节奏:

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

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9.象征:

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第十三章

1.文学风格:

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考过风格)

2.创作个性:

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

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new)

4.风格构成:

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new)

5.风格的简分法:

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大类。

(new)

6.文学的时代风格:

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new)

7.流派风格:

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new)

第十四章

1.文学消费: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传播:

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

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

4.文化市场:

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5.高雅文学:

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6.大众文学:

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7.文学接受:

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

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

9.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

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10文学接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