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57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docx

抗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清媛教授: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Folkman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首次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生成的理论假说,随着8年后毛细血管皮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11年后第一个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发现,13年后第一个血管生成活性蛋白的纯化等,这一观点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并逐渐使这一领域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

  肿瘤的生长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转变为有血管的快速增殖阶段,血管生成使肿瘤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是促成上述转变的关键环节。

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不会超过1~2mm3。

肿瘤侵袭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多步骤过程中,血管生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抗癌治疗相比,抗血管生成治疗具有许多优点:

(1)正常成年人的血管形成基本停止,皮细胞常处于不分裂状态,只有在妊娠、月经周期、炎症、外伤和肿瘤等特殊情况,血管形成才被启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对正常皮细胞影响不大,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2)血管皮细胞暴露在血液中,药物能够直接发挥作用,无需渗透Endostatin,所用药物剂量小、疗效高;(3)血管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不易产生耐药;(4)作用具有放大效应,因为一个皮细胞支持50~100个肿瘤细胞生长。

因此,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靶点以阻断和破坏肿瘤血管生成,研制有效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近年来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肿瘤血管生成的机理

  Folkman曾提出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存在"血管生成开关机制",揭示了肿瘤微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

在肿瘤生长的最初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实体瘤都具备血管生成表型,但随着肿瘤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那些伴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并具备了血管生成表型的肿瘤细胞逐渐增殖形成优势,它们通过多个途径诱导周围组织新生血管形成。

这些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

(1)肿瘤细胞癌基因的表达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可使肿瘤细胞获得血管生成表型,诱导局部新血管形成;

(2)肿瘤细胞产生的各种趋化因子使单个核细胞浸润到肿瘤组织,它们释放的促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和多种蛋白酶有助于新生血管形成;(3)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其部处于明显低氧状态,低氧可使肿瘤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明显增加,并以旁分泌的方式诱导新生血管生成;(4)皮细胞通过自分泌途径加速新生血管的形成。

  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涉及到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调节失衡。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而且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产生相应减少。

目前已分离和纯化了20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和10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血管生成因子主要包括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胎盘生长因子(PIGF)、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

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主要包括血管抑素(angiostatin)、皮抑素(endostatin)、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血小板因子4(PF4)、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0(IL-10)、可溶性VEGF受体(sFlt-1)、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sTie-2)等。

  VEGF是一种有生物学效应的血管源性肽,它能够调整造血干细胞的发育、细胞外基质的改型和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VEGF有3个高亲合性的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分别为VEGFR-1/Flt-1、VEGFR-2/KDR/Flk-1和VEGFR3/Flt-4。

KDR是血管形成的主要调控分子,具有明显的化学趋化和促分裂作用,与血管岛、血管形成和造血有关;F1t-l主要在皮细胞排列形成管腔时发挥作用,因这两种受体主要表达在皮细胞上,虽然极少数造血细胞、单核细胞也少量表达,但只有皮细胞对VEGF有应答反应,故VEGF是一个特异作用于血管皮细胞的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通过旁分泌途径联合调控皮细胞分化及血管形成。

VEGF家族目前主要包括VEGF(VEGF-A)、胎盘生长因子、VEGF-B、VEGF-C、VEGF-D和VEGF-E,其中VEGF是诱导肿瘤血管形成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长因子。

VEGF是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和抗肿瘤转移治疗较为理想的靶点,抑制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的方法包括:

针对VEGF或其受体(VEGFRs)的抗体、可溶性受体,VEGFRs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利用VEGF的突变异二聚体封闭其受体结合位点等。

  FGF是一种细胞丝裂原促血管生长因子,在许多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bFGF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尤其突出,bFGF是血管皮细胞中很强的促分裂因子和趋化因子,以旁分泌及自分泌的形式产生,通过和不同的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其血管原性,bFGF还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皮细胞的凋亡,促进血管形成。

bFGF也可以趋化血管膜的多种细胞,并诱导这些细胞表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等,这些酶具有促进皮细胞增殖、迁移,降解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能力,诱导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研究较多的是Endostatin,Endostatin是XV型胶原的梭基末端片段,是一种特异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Endostatin能作用于VEGF的受体KDR/Flk-1,阻止VEGF与皮细胞结合,直接阻断VEGF。

除了直接作用外,它还可以与bFGF竞争结合,下调VEGFmRNA和蛋白表达,阻断VEGF受体的信号转导,从而抑制VEGF介导的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

  上述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是肿瘤血管治疗的重要靶分子,我们可以通过阻断血管生成促进因子的作用途径或增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活性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策略

  以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研制血管生成抑制剂,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将成为肿瘤防治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体来说,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阻断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或拮抗其作用,如VEGF单抗Avastin、Endostatin、IFN-α2a、SU5416等;

(2)阻断皮细胞降解周围基质的能力,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Marimastat、AG3340、Neovastat等;(3)直接抑制皮细胞的功能,如Thalidomide、TNP-470、Squalamine等;(4)阻断皮细胞表面整和素的作用,如Vitaxin、EMD121974等。

另外,还有一些非特异性作用机制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如CLA、IL-12、IM862等。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恩度和反应停等。

现期进入临床的一些分子靶向药物,如多靶点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尼替尼和得他尼,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也可阻断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途径,发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

  三、靶向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研究

  

(一)单克隆抗体

  1.贝伐单抗(Avastin,阿瓦斯汀)

  罗氏公司研发的贝伐单抗(Avastin)是一种抗VEGF的人源化抗体(IgG1),93%的人源结构域和7%由的鼠源结合区域组成,是全世界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抑制血管生长的单克隆抗体药物,2004年2月得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

Avastin联合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2005年美国ASCO评出贝伐单抗提高大肠癌生存率和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作为当年十一个重要成果之二。

2006年ASCO会议报道的TREE临床试验显示合理的使用化疗和靶向治疗可以使晚期大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超过2年(FOLFOX+贝伐单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CapeOx+贝伐单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7个月),其结果进一步确立了贝伐单抗在晚期大肠癌一线治疗中的地位。

2007年ASCO会议报道IFL方案(伊立体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加AvastinIV期大规模AVIRI5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结直肠癌中位存活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

Avastin除了与化疗药物联用外,2007年ASCO会议Souglakos报道Avastin联合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Cetuximab(西妥昔单抗)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

  Avastin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肾癌等方面的治疗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Johnson等人进行了一项II期随机临床研究,15mg/kg的Avastin联合卡铂或紫杉醇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延长患者出现进展的时间(7.4个月vs4.2个月)及轻微延长生存期(17.7个月vs14.9个月)。

2007年ASCO会议上Link等人报道使用Avastin联合紫杉醇白蛋白复合物治疗40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0例病情得到缓解,另有7例病情平均稳定期为213天。

(二)化学抑制剂

  1.皮抑素(endostar,恩度)

  1997年,Reilly等从小鼠血管皮瘤(EOMA)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出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皮抑制素(Endostatin,ES),简称皮抑素,目前被认为是作用最强、效果最好、最广谱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我国科学家首次将重组人皮抑素(endostar,商品名:

恩度)开发成抗肿瘤药物,2003年4月~2004年7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燕教授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全国24家临床医院,对恩度进行了493例晚期NSCLC患者Ⅲ期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恩度联合瑞滨与顺铂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延长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且安全性好。

2005年9月,恩度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新药证书。

  恩度不是单纯的Endostatin,是在ES母体上创造性的添加了9个氨基酸的新型Endostatin,不仅使ES稳定性提高,半衰期延长,而且生物活性增加。

与国外Endostatin样品相比,恩度的纯度明显增加,这也是恩度的剂量只有国外十分之一左右的原因。

2006年Folkman教授在动物试验上的研究证实,恩度抑瘤效果至少是Endostatin的两倍。

  2.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

  Thalidomide通过下调VEGF而发挥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还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诱导凋亡,调节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对骨肉瘤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另外,Ⅱ期临床研究中Thalidomide对肾细胞癌、前列腺癌、肝细胞癌也具有很好的疗效,该药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Thalidomide还可抑制患者体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的水平。

IL-2以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的耐药和高水平的IL-6相关,因此Thalidomide联合IL-2治疗肾细胞癌可能有较高的有效率。

  3.TNP-470(烟曲霉素衍生物)

  TNP-470是烟曲霉素(fumagillin)的半合成类似物,抑制皮细胞的增殖、游走及血管形成的作用较后者更强,毒性也低。

该药与吉西他滨或顺铂联合使用,Ⅲ期临床用于宫颈癌、胃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等实体瘤治疗显示出了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还有许多仍处于临床前研究中的药物,BAY1229566是MMP-2、如MMP-3、MMP-9和MMP-13特异性抑制剂,该药通过抑制皮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嵌入而发挥抗血管生成活性;EMD121974是αvβ3和αvβ5整联蛋白对抗剂,临床前研究显示能够使黑色素瘤和脑瘤的癌细胞反应间延长;皮他丁(endostain)和血管他丁(angiostain)是来源于天然蛋白的多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可使病人的病情稳定时间延长,对进展期的神经分泌瘤病人尤其显著。

凝血酶敏感素(TSP-1)是另一种天然的血管生成抑制剂;ABT-510是一种仿源性凝血酶敏感素的非肽取代物,ⅠB期临床试验研究对36例患有不同肿瘤的病人进行治疗,病人病情稳定时间延长;CA4P由美国Oxigene公司开发的新型抗肿瘤前体药物,在体外能与培养的人脐静脉皮细胞微管蛋白选择性结合,诱发皮细胞的凋亡;角鲨胺(Squalamine)是一种天然抗血管生成的固醇,在治疗移植人卵巢癌小鼠模型的实验中已被证实有效;VEGF-Trap是含VEGFR1和VEGFR2胞外域融合蛋白结合到IgG的Fc片段的可溶性受体,大大降低了对患者的致敏性,通过抑制VEGF的作用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三)多靶点酶抑制剂

  1.索拉非尼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双芳基尿素类口服多激酶抑制剂,它具有双重抗肿瘤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几种与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发展有关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活性,包括VEGFR-2、VEGFR-3、PDGFR-β和c-KIT原癌基因,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005年12月20日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是近十多年来世界上被批准的治疗晚期肾癌的第一个新药,是晚期肾癌治疗的重大进展。

2006年9月,Sorafenib(商品名:

多吉美,拜耳)在中国经SFDA批准上市治疗转移性肾癌。

  2007年ASCO年会上报道了TARGET研究的最终报告,Sorafenib与安慰剂相比显著延长晚期肾癌患者PFS和OS,高水平VEGF和低水平VEGF的肾癌患者均可获益,但VEGF低水平的患者预后更好。

2007年JosepMLlovet教授在ASCO会议上揭晓一个重要研究结果(SHARP研究),sorafenib首次被证实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应用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2.尼替尼

  马来酸尼替尼(sunitinibmalate,SU11248,商品名Sutent)是由美国Pfizer药厂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

对多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RTKs)具有抑制作用,主要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1、2、3(VEGFR1、2、3)、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和胎肝激酶3(Flt3)。

sunitinib使对伊马替尼(imatinib,商品名Gleevec)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存活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2006年1月26日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和胃肠道间质瘤。

2007年ASCO会议上报道了临床试验最新结果,所用亚组(根据MSKCC危险因素分组)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均从sunitinib治疗中获益,MSKCC危险因素越少,PFS越长。

  3.得它尼

  得它尼(ZactimaTM、Vandetanib,ZD6474)是一种合成的苯胺喹唑啉化合物,为口服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同时作用于肿瘤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RET酪氨酸激酶。

Ⅱ期研究结果显示,Vandetanib治疗进展期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的疗效明显且毒副作用小,使用Vandetanib后,血浆肿瘤标志物降钙素和癌胚抗原分别较基线值下降了72%和25%。

为此2006年2月,FDA给予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髓质型甲状腺癌治疗药物ZactimaTM(ZD6474)快速审批资格,所针对的适应证为滤泡型、髓质型、未分化型、以及局部复发或转移的乳突型甲状腺癌。

  (四)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1.吉非替尼

  吉非替尼(ZD1839,IRESSA,Gefitinib,易瑞沙)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药,可以通过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上的三磷酸腺苷竞争,阻断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通过AKT和MAPK途径阻断参与肿瘤生长与转移的EGFR信号传导通路,并通过阻断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途径,发挥出抑制肿瘤新生血管作用。

  Gefitinib(吉非替尼,易瑞沙)是肺癌靶向治疗中较为成熟的药物,全世界已有10余万病例报告,已在很多国家上市。

2006年Uramoto等人证实EGFR基因突变,将有助于预测肺癌用药Gefitinib的使用疗效,其中以女性、腺癌和不吸烟患者突变率较高。

2007年ASCO会议上进一步报道EGFR外显子19或21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Gefitinib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

因此得出结论亚洲人种、女性、不吸烟、腺型、评分好的患者对GefitinibPS的疗效较好。

  2.埃罗替尼(Tarceva,erlotinib)

  盐酸埃罗替尼是一种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ATP与细胞TK的结合抑制磷酸化,此外还可以阻断VEGF、bFGF和TNF-α的产生,从而阻断信号传导,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

2004年11月19日,美国FDA批准Erlotinib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五)抗血管生成中药

  近年的研究表明,某些抗肿瘤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显示出较强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作用,包括人参提取物人参皂甙Rg3,大豆经发酵后提取物染料木黄酮、黄、郁金和莪术提取物黄素,青篙提取物青篙琥酯等。

亦有研究者报道某些抗肿瘤中药复方制剂参麦注射液、薏苡仁、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均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这些中药及提取物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参皂甙Rg3可通过下调肿瘤VEGF表达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染料木黄酮对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bFGF和TGF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素可影响肿瘤血管皮细胞增殖周期和诱导凋亡,下调肿瘤VEGF基因的表达,并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青篙琥酯能抑制皮细胞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下调肿瘤VEGF表达;参麦注射液可抑制皮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肿瘤bFGF和MMP-2表达;薏苡仁注射液(康莱特)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加快血管进入衰退期;复方丹参注射液抑制肿瘤细胞与皮细胞黏附及黏附分子表达,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六)抗血管生成化疗药物

  紫杉醇(Paclitaxol)是一种微管稳定的细胞毒药物,在体外紫杉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皮细胞在Matrigel基底膜上的增殖、运动、侵袭和条索形成,并且这种抗血管生成活性与其细胞毒作用不相关联,因为其抑制皮细胞趋化和侵袭作用所需的药物浓度远低于其影响到皮细胞增殖需要的浓度,提示除其已证明的直接细胞毒抗肿瘤作用外,紫杉醇还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间接引起抗肿瘤作用。

Clements等的研究表明,伊立替康(CPT)和拓朴替康(TPT)在体外以非细胞毒方式抑制人皮细胞生长,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持续至药物去除后96h,并观察到CPT和TPT与TNP-470一样可有效抑制体血管生成模型中的血管生成。

  此外,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霉素等在体外实验中可抑制皮细胞增殖;在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形成模型中,阿霉素、鬼臼乙叉甙、新碱引起微血管形成数目明显减少;在动物角膜血管生成实验中,环磷酰胺、甲胺喋呤、TPT等也显示出抗血管生成作用。

  四、抗血管生成给药方式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一个长期、慢性的治疗过程,临床研究发现Endostatin低剂量、持续给药比大剂量给药效果更好。

肿瘤对于给药剂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的VEGF单抗Bevacizumab治疗晚期直肠癌时,使用5mg/kg剂量时对40%病人有效,而使用10mg/kg剂量时只对24%病人有效;当用它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15mg/kg剂量比7.5mg/kg更有效。

由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目标是肿瘤血管皮细胞,通过抑制新血管生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因此其用药方式也应符合皮细胞的生理特性。

  

(一)持续低剂量给药方式

  国外已有文献报导,多种常规化疗药物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并且这些化疗药物抑制血管生成所需浓度明显低于其杀伤肿瘤细胞需要的浓度。

Drevs等分别测定了阿霉素、去甲柔红霉素、氟尿嘧啶、紫杉醇和足叶乙甙对人皮细胞(HUVEC)、人乳腺癌细胞(Mcf-7)、黑色素瘤细胞(Skmel)、肝癌细胞(Huh7/Alexander)、肺癌细胞(A549/LXFL)、结肠癌细胞(Dld)和鼠肾癌细胞(RENCA)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这些药物对皮细胞IC50值(4.02E-06-6.16E-14M)明显低于肿瘤细胞(7.44E-02-1.9E-11M)。

可见,活性增殖的皮细胞较肿瘤细胞对这些化疗药物更敏感。

由此理论上我们可通过降低化疗药物的浓度以特异性地靶向于肿瘤皮细胞。

将这种低浓度的化疗药物长期持续使用,可避免常规化疗方案中皮细胞在化疗间歇期的恢复,增加了抗血管生成效果。

目前将这种连续规律的低剂量化疗(metronomicchemotherapy)称为抗血管生成化疗(antiangiogenicchemotherapy),这种给药方式称为抗血管生成给药方式。

  已有一些实验表明化疗药物的这种抗血管生成给药方式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这种给药方式可避免常规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tolerateddose,MTD)化疗方案易产生耐药性的难题,并对经MTD方案治疗已产生耐药的肿瘤仍有治疗效果。

我们研究组曾应用环磷酰胺持续低剂量用药计划治疗Lewis肺癌小鼠,以及低剂量希罗达治疗4T1乳腺癌小鼠,结果证实了化疗药物低剂量给药计划在体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由于持续低剂量用药计划靶点为皮细胞,其遗传性质稳定,不易产生耐药。

相对于最大耐受剂量化疗方案,持续低剂量给药计划对骨髓造血系统、胃肠粘膜等化疗敏感组织毒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持续使用,可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国外一项对复治的转移性乳腺癌病人应用低剂量甲胺喋呤(2.5mgbid2d/w)和环磷酰胺(50mg/d)治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38%,而且毒副作用很小。

治疗有效的病人在治疗后两个月即出现血清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下降,而三个治疗无效的病人VEGF水平升高,提示该治疗与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关。

  

(二)联合给药方式

  如何把多种有效的药物合理地联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抗血管生成的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研究者已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中。

2007年ASCO会议上,Sablin等报道的一项在90例晚期肾癌患者中序贯使用sorafenib和sunitinib的回顾性分析提示,两者无交叉耐药性,但首先使用sorafenib似乎更为合理,sorafenib进展后的患者在使用sunitinib可获得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