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48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

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章)

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三)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阶段特征】

本的断限是从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到194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其间,世界历史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战”是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初期,由于西方大国的纵容,使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

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年,德、日相继投降,“二战”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重点难点】

1、对“二战”爆发的原因的分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2)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蓄意发动侵略,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3)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全面爆发。

苏联采取的“中立自保”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也促进了大战的爆发。

(客观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A.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开始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大片领土。

(具体说说看?

(3)英法比军队举行“敦刻尔克大撤退”。

(结果如何?

(4)1940年夏,德军对英国发动“不列颠之战”。

(结果如何?

()1940年秋,德军入侵巴尔干和北非。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二战”进一步扩大;同年秋,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日本海空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在东南亚各地对美英军队发动进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1942年夏-1943年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么说?

(2)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3)1942年夏秋的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场结束。

(2)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3)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德军受到盟军的两面夹击。

(4)194年月8日,德国正式签订无条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年8月1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E.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及其特点、主要战场及其性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致可以分两个阶段。

1939年到1942年为第一阶段;1942年到194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点:

法西斯国家不断展开进攻,把战争推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力量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逐渐联合起,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第二阶段的特点:

战争发生转折,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发展,最终打败了法西斯国家。

(2)战争过程中的主要战场包括中国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后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等。

各个战场的战争,其基本目标都是要打败残忍的、侵略成性的法西斯国家,因此总体性质都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性质在战争中占主要地位。

具体到各个战场又有所区别,中国战场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苏德战场具有卫国战争的性质,西欧战场也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而北非战场却具有争夺殖民地性质,太平洋战场具有争霸性质。

(重新整理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合作

(1)建立的原因:

①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灾难,法西斯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

②苏联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建立的经过:

1941年秋,罗斯福和邱吉尔发表《大西洋宪》,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作用:

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4、欧洲第二战场的含义及其作用

(1)含义:

所谓“第二战场”,是指英美在欧洲开辟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场。

即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开辟一个与苏德战场相呼应的欧洲第二战场,直接对德军作战。

(2)作用: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之一。

第二战场的开辟,拖住了法西斯德军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也消除了德军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同时,它也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此以后,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会议

(1)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目的

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战争主动权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手中的背景下,为战争主动权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手中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协同作战,并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2)会议简况

①德黑兰会议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性转变;苏德战场,苏军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解放大部分被占国土;英美盟军胜利结束北非战争;意大利政府投降;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取得绝对优势。

影响:

初步解决了苏美英三国在重大问题上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在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面前,各国暂时放弃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战时的盟友,进一步加强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团结协作;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胜利的进程,尤其是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既减轻了苏联的军事压力,又使德国两面受敌,加速了法西斯的崩溃。

②雅尔塔会议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解放全部国土,并向德国逼近;美英盟军粉碎西线德军的抵抗,并攻入德国。

影响:

积极因素: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因素:

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英争霸的新格局。

③波茨坦会议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德国法西斯溃灭;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

影响:

有利于维护“二战”后欧洲与世界的和平;有利于社会在和平环境中的发展;体现了苏美英等大国对战后世界格局划分的要求;反映了三国对欧洲和平安排的相互妥协与分歧斗争。

(3)对会议的评价

这些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在雅尔塔会议上,也表现了大国开始奉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强权政治。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特别是雅尔塔会议的若干内容,为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基础。

(要特别注意这些会议和条约中与中国有关的内容。

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历史启迪

(1)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2)历史启迪:

和平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速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7、概括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

(1)原因:

①决定因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②它们都是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

19世纪后期,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给人类带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一战”之后,这种蜕变的民族主义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发展,并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两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是残酷无情的,也是失败的,为日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埋下了祸根。

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更多的注重于铲除法西斯势力和战后的民主建设,确保德国、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是比较成功的。

(2)性质:

“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后果和影响:

①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

②与欧洲的不断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

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

③与欧洲的衰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

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二战”后期由“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反映了“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8、比较两次世界大战,认识“二战”特点

①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

“一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

“二战”历时六年,世界80%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遍布欧、非、亚及太平洋岛屿,参战国也多,武器(如原子弹)的破坏力更强。

②性质不同。

“一战”是由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斗争而引发的,基本上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则是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引起的,主要是反法西斯战争。

③“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二战”则是由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

萨拉热窝事不久,“一战”全面爆发。

“二战”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先期爆发,德国突袭波兰后再全面爆发。

④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

“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的参加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参战,而且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联合作战。

⑤对帝国主义的打击更大。

“二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⑥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东欧八国、亚洲四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说说这些国家的名称和地点?

9、对于几个概念的理解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英法大力推行绥靖政策的背景下,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而同德国签订的一个条约。

这个条约使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在未的战争中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解除了其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发动战争。

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是苏联继英法之后掀起的又一绥靖高潮(又称之为“中立自保”)。

这个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放松了对德国法西斯的警惕,导致了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节节失利。

(2)关于慕尼黑阴谋

英法制造这一阴谋的目的:

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的侵略欲望,以便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没有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参加。

所以慕尼黑协定违背了传统的国际惯例。

评价:

这一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注意掌握教材P48的有关“德国版图逐步扩大”的示意图。

(3)关于美日矛盾的发展

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

日本提出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则在美西战争后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与诸列强争夺和分享在中国的利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过《五国海军协定》束缚了日本军备竞赛的手脚;通过《九国公约》排斥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行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企图排斥美国在华势力,进而独占中国,美日矛盾逐步激化。

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这正是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4)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图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对外推行金元外交。

在拉丁美洲、东亚、欧洲,到处运用金元施加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外推行“中立”政策,193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以防止美国卷入战争。

(这种政策实质上也属于“绥靖政策”,为什么?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法西斯侵略的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逐渐放弃了“中立”政策,加强了对英法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不同时期欧美国家矛盾的演变

思考:

“一战”后至“二战”期间,欧美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举例证明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30年代至“二战”期间,这些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①矛盾和成因:

A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分赃不均或继续争霸引起的。

如美国想控制整个世界,英法反对;法国想称霸欧洲大陆,英国推行势力均衡政策进行牵制等。

B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德国为首的战败国与以英法美为首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加以瓜分,并从经济、军事上加以控制,引起战败国的仇恨。

最突出的是德国仇恨《凡尔赛和约》。

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引起的。

 

②变化:

主要变化是由过去的几种矛盾转化为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变化原因: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与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

之后,对外侵略扩张,不仅加剧了同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加剧了同苏联之间的矛盾。

后两者出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目的,二战期间结成同盟,调整过去的矛盾。

④变化最大的影响:

这一矛盾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经典题例】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

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

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

莱茵河之东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

——《凡尔赛和约》

材料2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

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

(注:

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年)

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

……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受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年)

材料3(英国)于193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

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编》上卷

回答:

(1)比较材料2和材料1,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

针对《凡尔赛和约》,德国曾在1936年采取过什么重大的行动?

(2)结合材料1,指出材料3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剖析:

本题第1问考查的主要是比较能力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1、2就可以明显地找出其不同之处:

由《凡尔赛和约》的德国陆军总数不超过10万,变成了和平时期的36个师,实际上是不受限制(《德国国防法》);由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变成了每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德国兵役法》);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

最后再现教材知识,德国在1936年采取的重大行动——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本题第2问答案的得出,关键要紧扣题意指向。

首先要找出材料1与材料3的关系(因题意指向是结合材料1内容及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这就是,英国既是限制德国发展军事力量的凡尔赛和约制定者,又是允许德国发展海军并拥有潜水艇的签约者。

从而得出“英国与德国一道破坏了《凡尔赛和约》。

”本题第3问答案的得出,需再现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征,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

根据这一背景就可以得出其产生的影响——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地。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整个题目尽管分成了三小题、四小问,但其答案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题目设问越多,对我们解题越有利,我们解题的方向就越清晰,越接近于参考答案。

只要我们明确了这一点,就会化难为易,做出最佳答案。

参考答案:

(1)主要不同:

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

重大行动:

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英国允许德国发展海军并拥有潜水艇;与德国一道破坏了《凡尔赛和约》。

(3)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了容忍态度;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地。

(这是一道很经典的材料分析题,同学们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