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388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docx

成都医学院十月自学考试要点《免疫学

免疫学检验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1.IgG为单体分子,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清总Ig的75%-80%(P16)。

2.血清中的IgM为五聚体,因此血清IgM水平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P16)。

3.IgE介导1型超敏反应,在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可升高(P17)。

4.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①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②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完全依靠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并且抗原复合物和游离成分之间保持动态平衡;③抗原抗体的结合使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P18)。

5.抗原抗体结合力:

库伦引力,

范德华力,

氢键结合力,

疏水作用力;范德华引力提供的作用力最小,疏水作用力提供的作用力最大。

(P19)。

6.亲和力(affinity):

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位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着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抗体超变区与抗原表位之间分子空间构型的吻合程度影响着抗体亲和力。

吻合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亲和力可用亲和常数KA来表示:

KA=K1/K2=【Ab-Ag】/【Ab】×【Ag】(KA表示抗原抗体结合的稳定性和亲和力;K1表示结合常数;K2为解离常数;【Ab-Ag】表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摩尔浓度;【Ab】或【Ag】分别表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位点的摩尔浓度)KA值越大,【Ab-Ag】浓度越大,亲和力越高,抗体与抗原结合越牢固,反之抗原抗体复合物就容易解离。

抗原抗体的结合使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此时,如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P19)

7.亲合力(avidity):

是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可用来表示抗原和抗体复合物的整体稳定性。

(P20)

8.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比例;

可逆性。

(P20)

9.带现象:

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形成的沉淀物少或无,这种现象在免疫测定中称带现象。

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出现在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概念)在环境因素中,凡是减弱或消除抗原抗体亲和力的因素都会使复合物解离增加。

如pH改变,过高或过低的pH均可破坏离子间的静电引力,使抗原抗体的结合力下降。

(P21)

10.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二是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对亲和力本身较弱的反应体系而言,仅增加离子强度即可达到解离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目的,改变pH和增加离子强度是最常有的促解离方法;(P21)

11.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包括:

反应物自身因素(抗原因素和抗体因素);

反应条件:

电解质,酸碱度,温度,抗原抗体比例。

(P23)

第三章抗原抗体的纯化

12.差速离心的分离效果是粗分离,适用于分子量相差大、不稳定、易变形的物质。

常用于分离细胞器和病毒。

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缺点是分离效果较差,费时,不能一次得到纯样品;管壁效应严重,特别当颗粒较大或浓度很高时,沉淀出现在离心管壁一侧;颗粒被挤压,离心力过大和离心时间过长,都会使颗粒变形,聚集而失活。

(P24-P29)

13.盐析法:

从血清中抽取Ig的方法是盐析法;常用的中性盐是硫酸铵,其优点是:

①溶解度大;②温度系数小;③密度小;④价廉易得;高浓度盐析法是由于盐分子与蛋白质分子极化部位相互作用,降低了蛋白质分子的亲水性而将其分级分离,是粗纯样品的重要方法;(P29)

14.凝胶层析(gelchromatography):

又称凝胶排阻层析(gelexclusionchromatography)、分子筛层析(molecularsievechromatography)等,它是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物质的相对分子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P40)

15.常用凝胶有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以及聚丙烯酰胺和琼脂糖之间的交联物(P41)

16.亲和层析:

纯化抗血清须先用盐析法初提,然后用亲和层析法纯化。

亲和层析的原理是利用分子间亲和力的特异性和可逆性,对另一个分子进行分离纯化。

亲和层析一次纯化即可得到很纯的物质。

(P47)

17.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是利用蛋白质分子量差异将各种蛋白质分开,使蛋白质均带有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因而可利用蛋白质分子量差异将各种蛋白质分开。

(P49)

第四章免疫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18.颗粒性抗原主要是指细胞抗原和细菌抗原。

可溶性抗原指具有免疫原性的各种可溶物质,如各种蛋白质,细菌毒素,各种酶及补体等,均可成为良好的可溶性免疫原。

(P61)

19.多克隆抗体制备与操作要点:

(抗血清可分为R型和H型。

R型血清能和少量的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沉淀物,具有较宽的抗原抗体比例范围,H型抗血清用于沉淀反应的抗原抗体比例较难掌握)

抗原的制备与纯化;

佐剂的制备;

佐剂与抗原的乳化;

动物的选择;

动物的免疫(时间、剂量、途径);

试血;

采取并收集血清;

血清的纯化、鉴定、保存(可溶性抗原,颗粒性抗原物2、3)(P67)

20.免疫间隔时间是抗血清制备中的重要因素,一般第一次免疫后间隔时间以10-20d为宜。

第二次后每次的间隔一般为7-10d(P68)

21.颗粒性抗原用静脉注射,如抗原极为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抗原只需10-100ug即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P68)

22.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P68)

23.在抗血清制备中应用佐剂的目的是:

为了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水平,获得高效价抗体。

(P68)

24.弗氏完全佐剂(CFA)是:

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

弗氏不完全佐剂(IFA)是:

石蜡油+羊毛脂(P68)

25.HAT培养基的组成与作用:

(重要)

组成:

HAT培养基是由入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蝶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组成

作用:

氨基蝶呤(A)为叶酸拮抗物,用以阻断细胞合成DNA的主要途径;次黄嘌呤(H)和胸腺嘧啶核苷(T)提供核苷酸合成的前体,使细胞能通过替代途径合成DNA

(P72)

26.HAT培养基的筛选示意图

 

27.有限稀释法(limitingdilutionassay):

不需要特殊设备,克隆出现率高,为各实验室常用方法。

通常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即将细胞悬液逐次稀释,最终使每个培养孔内平均含有1个细胞。

培养后即可从不少培养孔内获得单个细胞形成的克隆。

最终使每个培养孔内平均含有1个细胞(理论上,实际每孔是0个或1个或2个)(P75)

28.目前最有效的单克隆抗体纯化方法为亲和纯化法(P77)

第五章沉淀反应

29.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聚丙烯酰胺等(P85)

30.Mancini适用于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h)的结果处理

Fabey曲线,适用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24h)的结果处理(P86)

31.对流免疫电泳(CIEP)是将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在直流电场中加速定向扩散的双向免疫扩散技术。

对流免疫电泳原理:

在pH8.6的琼脂凝胶中,抗原蛋白等电点(4-5)较低,带较多的负电荷,且分子较小,向正极的泳动速度大于向负极的电渗,抗原泳向正极;抗体蛋白等电点较高,带较少的负电荷,且分子较大,向正极的泳动速度小于向负极的电渗,抗体泳向负极。

(P87)

32.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IEP)是将蛋白质区带电泳和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免疫电泳的原理:

先利用区带电泳将样品中不同的抗原蛋白质分子在琼脂凝胶内分离成若干区带,然后与电泳方向平行挖一小槽,加入相应抗血清,与已分离的抗原在琼脂凝胶内作双向免疫扩散,各种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在二者比例合适处形成弧形沉淀线,分析样品中所含抗原成分及其性质。

免疫电泳的用途:

①纯化抗原或抗体的成分分析②正常和异常体液中蛋白质组成分析③不同抗体成分的研究。

(P88)

33.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反应而又比例合适(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19S)在增浊剂的作用下,迅速形成免疫复合物微粒(>19S),使反应液出现浊度。

在抗体过量且固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量随抗原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亦随之增强,即待测抗原量与反应后溶液的浊度呈正相关。

(P89)

34.伪浊度是指非待测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的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浊度,可导致抗原检测结果假性升高。

伪浊度形成的原因(简答):

(重要)

⑴标本:

浑浊、高血脂、长期保存或反复冻融、处理不当

⑵试剂:

①抗体效价低于1:

20会增加伪浊度;②抗血清灭活处理;③抗血清含有交叉反应性抗体;④PEG浓度过高引起血清中杂蛋白的非特异性共沉;⑤试剂污染和变质

⑶器材:

不够清洁、尘埃污染等

⑷其他:

缓冲液的离子类型与强度、pH及反应温度等都对浊度形成影响。

(P95)

第六章凝集反应

35.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原理及判断:

原理:

是指已知抗原致敏的颗粒载体及相应的抗体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

判断:

先让标本与抗体试剂反应,然后加入抗原致敏的载体,若不凝集,则说明待测标本中含有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与已知抗体结合,而使载体颗粒游离,凝集反应被抑制,间接凝集试验为阳性;

若出现凝集现象,说明标本中不存在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抗体试剂未被结合,因此仍与载体上的抗原结合,间接凝集试验为阴性。

(P101)

36.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又称被动血凝试验。

(P102)

结果判读:

凡红细胞沉积与孔底,呈一光滑圆点时为不凝集,判为阴性

少部分红细胞沉于孔底,圆点周围有较松散的片层凝集,面积较小,判为++

为“++”凝集孔作为试验滴度的终点。

(P103)

37.胶乳凝集试验属于间接凝集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大多用作定性试验;试管法可作半定量测定;胶乳试验的敏感性不及血凝试验(P104)

38.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

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已粘附在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在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P106)

39.协同凝集试验:

(填空、选择、解答)

(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中含有的A蛋白(SPA)具有与IgG(IgG3除外)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Fab段活性的特性,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IgG抗体的连接作用制成致敏载体所进行的凝集试验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属于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实际应用:

本法特异,灵敏,简便,快速,已广泛用于细菌的简易快速诊断或分型。

(P107)

第七章补体测定与补体结合试验

40.旁路途径激活或B因子检测只需Mg2+50%绵羊红细胞溶血法:

原理:

绵羊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成的复合物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使补体C1-C9相继在红细胞表面发生级联反应而形成跨膜小孔,细胞外水分渗入,导致红细胞胀裂而发生溶血。

当红细胞和溶血素量一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活性呈正相关。

曲线呈“S”形

判断:

在30%-70%溶血率之间,曲线最陡,几乎呈直线,补体量的微小变化就可使溶血率发生很大改变。

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测定的影响因素:

补体的溶血活性与反应成反比外,随着pH、离子强度的增加,补体的溶血活性逐渐下降。

Ca2+、Mg2+可稳定溶血系统,但过量反而抑制溶血反应。

方法学评价:

CH50测定补体经典活化途径的溶血活性,反应补体C1-C9的综合水平,C1-C9任一成分缺陷均可使CH50降低,但与各个补体成分的蛋白含量之间并无完全的相关关系,单个补体成分降低50%-80%,CH50可能仍在正常范围。

该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和重复性较差。

(P111-P112)

41.补体结合试验分属三个系统:

1、反应系统,包括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2、补体系统、3指示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和相应抗体

直接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

若反应系统中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将同时加入的补体激活,消耗掉补体。

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反应液中已无游离ut,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待检标本中含有已知抗原(或抗体)相应抗体(或抗原)。

反之,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P115)

42.血清标本遇有抗补体现象时,可用系列方法处理:

1、加热提高1-2℃;2、-20℃冻融后离心去沉淀;3、3mmol/L盐酸处理;4、白陶土处理;5小白鼠肝粉处理。

(P116)

第八章酶免疫技术

43.ELISA的基本原理是:

抗原或抗体吸附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抗原或抗体与酶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任然保持其免疫活性和酶催化活性,测定时,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的步骤与固相抗原或抗体反应;

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有色产物的量与样品中待测抗体或抗原的量呈一定比例,通过定性或定量测定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

(P120)

44.ELISA测定常用的方法:

双抗体夹心法:

表抗原和E抗原

双位点一步法

间接法

竞争法:

核心抗体和E抗体

捕获法:

核心抗体IgM

双抗原夹心法:

表面抗体

中和法{2014年免疫自考论述题:

乙肝三对包括什么,其相对应的检测方法分别是什么}

双抗体夹心法:

是检测抗原最常见的方法,其步骤是:

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加入待测样品使之与固相抗体反应,样品中的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物质;

加入酶标抗体,固相免疫复合物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酶标抗体;

加入底物,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

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对待测抗原定性或定量。

该法只适用于二价或二价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不能用于半抗原等小分子的测定。

(P121)

双位点一步法:

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

采用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可提高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标本中抗原过量时可出现钩状效应

优点:

不但操作简便、时间缩短,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显著提高。

钩状效应:

即类似于沉淀反应中的抗原过剩的后带现象。

待测抗原浓度相当高时,抗原分别与固相抗体、酶标抗体结合,不形成夹心复合物,使结果偏低,严重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竞争法:

▲原理:

可用于测定抗原,又可用于测定抗体。

结合与固相的酶标抗原量与待测抗原的量呈反比;步骤:

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抗体;

测定管中加入待测样品与一定量酶标抗原的混合溶液,使之与固相抗体反应。

如待测样品中无抗原,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如果样品中有抗原,则抗原与酶标抗原以同样的机会与固相抗体结合。

样品中抗原量越高,与固相抗体的结合的机会越高,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的结合量越少,参考管或阴性对照管中仅加酶标抗原,保温后,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的结合可达到最充分的量;

加底物显色,参考管或阴性对照管中结合的酶标抗原量最多,颜色最深。

参考管与待测样品管颜色深度之差代表待测样品中抗原的量。

待测样品管颜色越淡,表示样品中抗原越多。

由于竞争法需要标记抗原,某些抗原很难与酶交联,有些抗原甚至不可能与酶交联。

另外,酶标抗原与样品直接混合,样品中含有许多酶抑制剂或蛋白A样物质可影响结果。

(P122)

捕获法:

▲用于检测特异性的IgM抗体,在临床主要是用来检测核心抗体的原理和应用。

其操作步骤:

抗-μ链(或抗IgM抗体)包被在固相上,形成固相抗-μ链(或抗IgM抗体),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加入稀释待测样品,样品中所有的IgM与抗-μ链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物质;

加入特异性抗原,它只与固相上特异性的IgM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

加入针对特异性抗原的酶标抗体,使之与结合在固相上的抗原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酶标抗体;

加底物显色,若有颜色显示,则表示待测样品中有特异性IgM抗体存在。

(P123)

 

用于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

(P123)

45.ELISA中最常用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P124)

46.四甲基联苯胺(TMB)是HRP常用的供氢体

TMB经酶作用后由无色变为蓝色,目测对比鲜明,加酸终止反应后变为黄色,最大吸收峰波长450nm(P125)

47.比例法:

一般以A/A0≥2.1(A:

样品吸光度值,A0阴性对照吸光度值)表示,但阴性对照吸光度值必须大于0.05,若低于0.05,则以阴性对照吸光度值加0.05为阳性判断标准(此公式只适用与非竞争法)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IHCT)最常用的酶是HRP,供氢体是二氨基联苯胺(DAB)(P130)

第九章荧光免疫技术

48.荧光的猝灭是指荧光物质的荧光辐射能力在受到激发光较长时间的照射后会发生减弱的现象。

荧光物质的保存要注意避光,特别是紫外光的直接照射,并应避免与其他化合物的接触。

(P140)

49.异硫氰酸荧光黄(fluoresceinisothacynate,FITC)可呈明亮的黄绿色荧光,是最常用、应用最广泛的荧光色素(P140)

50.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和异硫氰酸荧光黄(fluoresceinisothacynate,FITC)可以公用488nm激发光(P141)。

51.荧光免疫显微技术标本的制作:

要求标本片尽量薄些,力求标本保持抗原的完整性(P144)

52.标本的固定剂:

最常用的是丙酮和乙醇。

制备好的标本片,最好立即进行荧光染色检查,如确需保存,应封装保持干燥,置-20℃以下保存(P145)

53.荧光抗体染色常用的方法:

直接染色法和间接染色法

直接染色法:

原理:

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染色方法,即将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加固定的特检抗原标本上,使之与相应抗原结合,以鉴定未知抗原。

评价:

本法优点是渐变快速、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差,不能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而且为检查多种抗原需准备多种特异性荧光抗体。

间接染色法:

原理:

染色分两步,首先是未标记抗体(即第一抗体)与抗原反应,然后是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即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反应。

应用:

用来鉴定未知抗原或未知抗体

本法又称双抗体法,用一种荧光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能检查多种抗原抗体的复合物

评价:

其敏感性较高,但方法较繁琐,非特异性干扰因素也相对较多。

(P145-P146)

54.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不同之处有三:

即光源、滤板以及聚光器

滤板按其作用分为:

隔热滤板、激发滤板和吸收滤板

隔热滤板,因能阻断红外线的透过而隔热;激光滤板:

即一套激发荧光的滤光片,安装在聚光镜与光源之间,能选择性地透过紫外线,以激发标本中的荧光色素发光

55.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

基本原理:

以镧系元素铕(Eu)螯合剂作荧光标记物,利用其长唱歌寿命的特点,延长荧光测量时间,待短寿命的自然本底荧光完全衰退后再行测定,所得信号完全为长寿命镧系螯合物的荧光,从而有效地消除非特异性本底荧光的干扰。

(P156)

特点:

TRF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①荧光衰变期长;②激发光和发射光之间有很大的位移;③激发光波范围较宽,发射光波范围较窄。

(P157)

第十章放射免疫技术

56.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标记抗原(Ag*)和非标记抗原(Ag)对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反应。

(P161)

待测Ag量与结合的Ag*-Ab复合物(B)成反比,与游离的Ag*(F)成正比。

最常见标记125I因为它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标记,可以用最简便的方法标记抗原或抗体

聚乙二醇(PEG)沉淀法:

PEG能非特异地沉淀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大分子蛋白质而不沉淀小分子抗原,因此PEG被广泛用于RIA(放射免疫测定法)实验作沉淀剂。

57.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属于非竞争免疫结合反应,用过量的标记抗体(Ab*)与待测抗原(Ag)反应,待充分反应后,除去游离的标记抗体,抗原标记抗体结合物(Ag-Ab*)的放射性强度与待测抗原量呈正比关系,即待测抗原含量越多,则结合物的放射性强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免疫放射分析(IRMA)与放射免疫分析(RIA)的比较(大题)(重点)

免疫放射分析

放射免疫分析

标记物

抗体

抗原

标记物用量

过量

限量

反应方式

直接结合,反应参数与待测

抗原量成正比

竞争性结合,反应参数与待测

抗原量成反比

反应速率

较快

较慢

B、F分离方法

固相抗体等

第二抗体等

特异性

较高

灵敏度

较高

免疫放射分析(IRMA)的评价:

(P169)

优点:

①敏感度高②特异性高③标记物稳定,标记容易④检测范围较宽⑤稳定性好

缺点:

IRMA抗体用量大,且抗体的特异性要求高,只能测定至少有两个结合位点的抗原

第十一章金免疫技术

58.对同一物质的水溶液来说,胶体金颗粒因其粒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吸收波长也不同,直径60nm的胶体金溶液呈蓝紫色(P173)

59.斑点金用于HCG优点方法简便,快速,可立等结果,除试剂盒外无需任何仪器设备,而且试剂稳定性好(P176)

60.金免疫测定技术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以免疫金为结合物而设计的一种以肉眼观察判定、灵敏度较高、简便、快速的定性免疫金染色技术,主要包括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P175)

61.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的应用及评价:

1、方法简便、快速,2、该方法只作为定性试验3、该方法灵敏度不及酶免疫测定(P177)

第十二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62.发光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由较低能级的基态跃迁到较高能级的激发态,然后再返回到基态并释放光子的过程(P180)

63.化学发光与荧光的区别是形成激发态分子的激发能不同。

荧光是吸收了光能使分子激发而发射的光,化学发光是吸收了化学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能使分子激发而发射的光。

(P183)

64.直接参与发光反应的标记物有三类:

鲁米诺和异鲁米诺类;

吖啶酯类;

苯酚化合类。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碱性环境中,HRP对鲁米诺和过氧化氢的反应起催化作用。

(HRP的底物是鲁米诺)碱性磷酸酶(ALP)的底物是AMPPD,可产生持续稳定的发光。

(P183)

65.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应属于酶免疫测定范畴,测定过程与ELISA相似,仅最后一步酶反应所以底物为发光剂。

(P189)

三联吡啶钌

是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电化学发光剂,电子供体为三丙胺(TPA)。

(P189)

第十三章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66.外周血液中单个核细胞(PBMC)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P195)

67.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

在密度为(人血)1.077±0.001g/ml的等渗溶液中进行密度梯度离心。

由于动物种属间单个核细胞比重的差别,其细胞分离液的比重不同,应用时应选取适当的分离液。

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上至下分布为:

血浆-单个核细胞-分离液-粒细胞-红细胞(P196)

68.淋巴细胞活力的测定:

方法为常用台盼蓝染色。

台盼蓝是一种阴离子染液,活细胞由于细胞膜正常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