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20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必修二6《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5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3)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问:

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

(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

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

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听录音

2.让学生快速阅读注释,了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师明确: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3.理清故事结构

要求对每一部分拟出七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忿诉自遣归——夫妻话别难分舍——刘兄相逼再婚配——相约黄泉同殉情——鸳鸯和鸣戒后人

再概括为四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遣归——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鸳鸯和鸣

也可以是两个字的标题,如:

自遣——誓别——抗婚——殉情——化鸟

三、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插入:

“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讲析课文

(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

(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

(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

《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

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

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

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

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说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

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是“比”的运用。

“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

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

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

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

《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

“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

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

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备课说明:

以上环节的兴奋点在于前面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运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

(四)讨论: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

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

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话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

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思考:

你认为这样一位“精妙世无双”的女子遭弃的原因是什么?

a、专断说: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

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仪礼·丧服》说:

“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亦作“七去”。

就是:

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2、焦仲卿:

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

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焦母: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

其中有质问:

“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

“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

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

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

、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

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

(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备课说明:

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

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

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

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

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

十七为妇,心中苦悲。

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息。

三日五匹,大人嫌迟。

非为织迟,君妇难为!

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

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

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改为四言:

“见难别难,东风花残。

春蚕比尽,蜡炬泪干。

”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五言灵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

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三、高考活用:

一首《孔雀东南飞》年年有人翻新篇

孔雀东南飞

江苏一考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

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

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

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

”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

“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

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

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

堂上启父母:

“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

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

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

“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

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

“二老误儿意。

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

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

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材。

“西部大开发?

”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

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

“西部有啥好?

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

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

“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

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

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远。

他对大家说:

“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城中安乐窝,小子并不爱。

国家搞建设,急急要人才。

我想去西部,越想越应该。

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

东部要发达,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国家就要垮。

套用鲁迅话:

我不建西部,谁来建设她!

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

孩儿意志坚,长辈壮我行!

众人听此言,倍感心灵撼。

此子之选择,令人心底叹。

心灵之选择,实在不简单。

众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

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简评】

这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

面对话题“心灵的选择”,他大胆地模仿《孔雀东南飞》,写出了一首乐府诗。

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示了这位考生的才智,但一般学生不宜仿效。

四、课堂练习:

对下联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五、歌曲欣赏:

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六、结束语

从《卫风?

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再也不受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的羁绊,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

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

辞别        始适还家门:

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

谢绝     适处分适兄意:

依照

多谢后世人:

告诉        适得府君书:

刚才

 

相见常日稀:

互相           何乃太区区:

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            区区

儿已薄禄相:

命相、相貌         感君区区怀:

真情挚意

相  会不相从许:

你          君既若见录:

好自相扶将:

她             见(例:

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

他             见愁煎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

可爱       不久当归还:

回来

本自无教训:

教养  主薄通语言:

话语  处分适兄意:

处理

郁郁登郡门:

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

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

娶;   帘:

奁;   纫:

韧;   丁宁:

叮咛;   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开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声: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

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

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

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

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

专横无理;

刘兄:

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

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

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

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

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

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

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

始终清醒、坚强;焦:

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

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

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情形相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

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

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别母”:

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母“逼遣”:

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

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兄“逼嫁”:

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