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04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docx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体悟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

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字词汇总

字音

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深父(fǔ)

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有穴(xué)窈(yǎo)然

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侧:

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形容词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动词活用

而其见愈奇见: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一词多义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1.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

2.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扶助盲人的人

3.桓公欲相鲍叔动词,使为相

4.悔相道之不察兮动词,省视,察看

5.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6.及时相遣归代词,(偏指一方)我

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十分之一;今义:

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不平常;今义:

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

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

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

“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

合用为一个连词。

虚词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连词,表示转折

2.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因而表示因果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连词,表示并列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示递进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

2.无物以相之介词,来。

3.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由山以上连词,表承接。

重点语句

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此余之所得也!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舍)

省略句

不随(之)以止也。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3、4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把握重点

【高清课堂: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接着,追述命名为褒禅山的原因;而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然后,以慧空禅院为基点,重点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

“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要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

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本段记叙了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承接上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

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

因而,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

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

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

“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

”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走出洞后,作者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

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

这说明:

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

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

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

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

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

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

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

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

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

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

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

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

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这是就正面来说。

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

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也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

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

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第五段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

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

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

比如:

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

再如:

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写西汉贾谊的诗歌“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少年得志,可是后来因为馋言,外任长沙太傅,在途径屈原自沉之地写下《吊屈原赋》以示怀念,同时抒发自己不受君王重用的怨恨。

但是王安石在《贾生》诗里写道: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

”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

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

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

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

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

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进行对比。

写出了一些人对目标,不求深入,只在近处盘桓,只想走坦途,不想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

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正是学林探路贵险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作者体会到要想达到人迹罕至的险远境地,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撷取瑰丽之奇葩,非有志者不能至。

首先人要有志,胸怀大志是前提条件;二是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是根本;三是要有外物的帮助;外物是达到理想境界的保证。

志、力、物三个条件逐层说明,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有了三者,便有了力能达险阻的基础。

这样如果没有至,别人也无法讥笑,自己也问心无愧了。

因为你已经尽力了,这便是最大的安慰。

可见志、力、物是完成人生目标的三个条件,要想跨越褒禅山这个险阻,达到至高境界,就必须在艰险的道路上艰苦跋涉,拥有不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为人先的胆识,叱咤风云的气魄,人生的美丽常在于奋斗追求的过程,只有尽吾志,才无悔。

写作此文时,王安石正想为朝廷兴利除弊,面对着事业中的重重阻碍,他仍然决心变革。

他虽壮志未酬,却矢志不渝;虽阻力重重,却坚持不懈;虽孤独无助,却执著进取。

他相信:

有了志、力、物作基础,跨过困难这座山,便会阅尽世间美景。

王安石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是深刻的,文章没有停留在山山水水的表面范畴,而是闪烁着思考人生价值的智慧之光。

林纾评《游褒禅山记》时说:

“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尽吾志’三字,表明荆公之倔强到底……”王安石的文如其人,其中的哲思对我们现代人也是很有教益的。

褒禅山是道风景,更是人生中要跨过的那道险阻,越过它,就会览尽人生美景,因为碰撞礁石的浪花才会美丽,跨越险阻领略的风光才会旖旎动人。

“有志”,就是要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反映。

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这一点。

例如清代的彭端淑在其名篇《为学》中就谆谆地告诫下一代,办事为学,是难是易,在于有志无志,天生聪明并不是关键,人能立志才是最重要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这种志应该是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是鸿鹄之志,而非燕雀之志。

当然有志才能有动力,有毅力,有渴望,有激情,锲而不舍。

《资本论》,马克思写了40年;《本草纲目》,李时珍写了27年;居里夫妇为了弄清射线的来源,历时四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8吨的沥青中,通过5677次试验,遭受458次分离试验的失败,才获得了1/10克氯化镭,终于取得了研究的成功。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谁无壮志?

因此,“志”应该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是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思维的神奇灵感与巨大潜能的前提。

“有力”,就是要有能力。

一个人要想工作或学习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而一个合格的人才也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

独立的学习能力,完备的思维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

这三种能力需要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涵,没有这些能力,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能力了。

首先,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基础。

因为知识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从而学习也就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人才也不例外。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纷繁复杂,实际彼此相异,如果没有精于选择、善于归纳、明于分析、勇于批判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不能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也就丧失了人才创新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大胆地向媒体学习,向实际学习,也要向自己学习,善于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才能为今后走向成功之路打下基础。

其次,完备的思维能力是关键。

它渗透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两者之中,而且又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人才的差异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差异,人才水平的高低关键也取决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交融的程度,这也是取决于思维的深刻性、活跃性、开拓性;庄子讲得深,“唯达者知通为一”,讲的就是哲人思维的深刻性。

最后,扎实的实践能力是根本。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最大、最活、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而且能力来源于实践,品德来源于实践,创新归根结底也来源于实践。

因此创新人才不能没有扎实的实践创新能力。

当然,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条件不同,实践表现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不言而喻,对创新人才而言,生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也十分重要。

人才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可能曲折漫长,失败乃至严重的挫折也是很自然的。

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绝对不行的。

而这种强大的身心承受能力也是人才创新的保证条件。

而“有物相之”,就是指办事情一要有客观条件,二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比如从事研究工作,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没有足够的图书资料,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就无法顺利进行,工无利器何以善其事?

这是“硬件”。

当然还要有“软件”,就是周围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要好,要有学术自由,有课题研究。

气氛不是一个人所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集体,必须有一个充满浓厚学习气氛的校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学习气氛浓的校园,是创新人才成长非常关键的“软”条件,而且将长期乃至终身深刻影响着人才的成长。

有物,有客观条件,还要会用,善用。

荀子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是借,二是善,能否充分利用客观条件,这也是关系到人成才,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

高层次的人才要想取得创新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懂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这个朴素的真理,决不能狂妄自大,不能“老子天下第一”;要有团队精神,能体谅他人,真诚待人,善于共事,密切配合。

“人心齐,泰山移。

”只有真心待人,懂得《老子》所阐明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道理,才能充分运用客观条件,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一部威武雄壮的创新大剧来。

】■

写作特色

【高清课堂:

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是游记,可是不以记叙为主,而以议论为主。

在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都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

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

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

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

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

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

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

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

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

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

知识迁移

(2014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日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日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

“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

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①滕侯:

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加红的部分断句。

2.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愿:

希望B.覆溺之虞虞:

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

假如D.常显用之常:

曾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答:

6.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