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99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docx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

2011年10月21日

人最重要的性格、气质、能力即人格品质是什么?

是积极向上。

何谓积极向上?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心态;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状态;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追求;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精神。

我以为,积极向上是一种人格品质,而且,与其他构成人格品质的因素不同,积极向上是构成人格品质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最具决定、统领和引导性的因素。

因为对一个社会人而言,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有追求;只有积极向上,才会有理想;只有积极向上,才富有激情。

一言以蔽之,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激活其他一切优秀品质的优秀元素。

譬如:

坚韧不拔是一种优秀品质,但坚韧不拔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坚韧不拔。

诚实守信是一种优秀品质,但诚实守信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诚实守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优秀品质,但这些优秀品质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坚持真理、保持气节。

古今中外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周文王。

支撑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力量是什么?

是积极向上。

正是积极向上这一品质,才使文王位居下而心向上、身被拘而意不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积极地面对人生。

如果说积极向上是人格品质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决定性、统领性和引导性因素,那么如何理解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治?

从字面上讲,“无为”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

但认真体悟不难发现,这种理解甚为偏颇。

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建立在“道”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

老子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纵横弛骋在天下最坚强的地方,于是我知道了无所作为是有益的。

正是因为无所作为是有益的,天下都希望达到无为的境界。

因此我们说,“无为而治”决不是要人们消极无为,而是要人们积极有为,其最终目的是以“无为”之欲实现社会自我管理。

同样,表象看,姜子牙磻溪垂钓、诸葛亮躬耕南阳、竹林七贤恬淡一生、陶渊明采菊东篱都有些消极成分。

但深研细究就会发现,子牙垂钓、孔明躬耕,琴曲有异,但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遇明主,展抱负。

可见,“无为”的内里,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

如果不以积极向上为支撑,很可能既无老子、七贤的千古名篇,也无子牙、诸葛这样的千古名相。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看似消极、看似无为,实则积极、实则向上,是积极向上在更高精神层面的一种表现形态。

那么,积极向上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其根本特征是什么呢?

我以为,至少表现在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意志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生态度上,无论贫富、贵贱、宠辱、欣戚,无论多少误解、委屈、冤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阳光心理、灿烂心态,容事、容物、容人。

第二,在人生追求上,无论顺逆、高下、起落、远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守初衷、恒守志向。

第三,在人生意志上,无论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挫折磨难、多少急流险滩,也无论财富多少、成就丰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气馁、不放弃,向上之步不停,向上之作不止,向上之志不坠,向上之求不减。

明确的人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人生意志,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美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画卷。

展开而论,积极向上的人,必定有把握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心中有守”。

特别是在急速旋转的现代社会,生活令人眼花缭乱,但绝不能不加选择地随之而舞,而要如禅者般保持一颗不随风云而动之心,心有定力,以微笑、从容、自信的步伐穿梭于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的崇山峻岭之中。

因此,积极向上的三大特征集中体现在八个“守护”、四个“拒绝”:

一是守护美好。

守护美好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质的第一锹土,第一块砖,第一罐混凝土。

美好是什么?

通俗地讲,美好就是一美二好。

那么,什么是美呢?

古往今来,围绕美的学说林林总总,论述汗牛充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社会学家眼里,美学是社会学的最高殿堂;在人类学中,美是人的最高标准……虽然人们认识并非一致,但对美的三个层次认识是统一的:

美的第一层次是耳美目美。

这是指生理感官上所感觉到的愉悦感、满足感与舒适感,是一种本能上的直觉形态,如孟子所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情美意美。

这是主体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而引起审美主体情绪与情感的反应而达到的修养水平,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相互统一、相互结合的过程。

美的第三个层次是心美神美。

心旷神怡是主体审美心理达致感觉与理解、情感与理智、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的状态,也是人对美的境界的最高层次要求。

三个层次的美,层层递进,层层升华。

然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人耳美目美的东西比较过去更多、更广,但人们却没有感受到更多、更广的幸福感。

这是为什么?

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上探寻过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主体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柏拉图认为美和人格是密不可分的,美可以使人格变得高尚美丽。

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康德认为“美”是“善”的象征。

这些先哲给了我们答案。

人们常说“真、善、美”,其中真是善的前提和基础,善是真的目的和结果,而人格的美则是真与善的统一。

“美好”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快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讲“感召力”,“感召力”是什么?

某种意义上,感召力就是人格魅力。

而人格魅力,最集中引自于心灵感染力、心灵感知力、心灵感召力,而感染、感知、感召均源于心灵的美悦、美愉冲击力。

守护美好,指的就是三个层次美相统一的人格之美。

人之于社会,最易被击碎的即是对美好的信守。

古人曾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句,其本质即因为社会的残酷、复杂而失去了对美好的希冀。

人一旦失去了对美好的信守,接踵而来的必然是颓废、失落。

因此,只有始终坚守人格之美,才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是守护阳光。

与守护美好密切关联的是守护阳光。

何谓守护阳光?

守护阳光就是守护光明,守护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充满阳光的、健康的心态。

细观积极向上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无论遇到何种境况,他们始终能够以阳光之心观察事物、观察世界、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

正是由于阳光之心、阳光之境、阳光之求,才使人始终乐观地看一切事,对一切人。

哪怕这些事、这些人给人的是沮丧与恼怒。

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心态好坏,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终影响社会。

好的心态成就人,坏的心态毁灭人。

守护阳光是培养积极向上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能否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地工作和生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的思维习惯,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地思考问题。

大志向需要大胸襟,大胸襟源于对光明的永远不懈追求与守护。

历史上,此类例证数不胜数。

三是守护真理。

真理是有力量的。

真理一旦被认知,认识者就会拥有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

这是因为,从认知范畴上看,真理是指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客体本质的高度统一。

也就是说,真理就是指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认识真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而根本目的则是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自己的需要。

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既是认识的根本动力,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西方哲人曾说过:

“当人们相信他们能够为真理自身之故而追求真理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真理之中追求生命。

”孔子也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的“道”,据朱熹注,就是“事物当然之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真理。

这一至理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追求真理的艰苦性和曲折性。

古今中外很多人为守护真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布鲁诺宁死也不肯放弃心中的真理——科学与自由。

夏明翰为了守护共产主义真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一千古绝唱。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守护真理,就是“守真护理”,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地守住真、护住理,以真理引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只有坚定地“守真护理”,心中才有支柱,积极向上才有根基。

四是守护志向。

守护志向与守护真理有所不同。

如果说守护真理是一守真二护理,那么,守护真理可归属于客观范畴,即对真理的崇敬、敬畏、信仰;而守护志向则更多的归属于精神范畴,即对人的追求的信念态度。

这是因为,志向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积极向上追求的核心目标。

正是由于志向的作用,使人们生命活动中以及在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中表现出独特的独立性、坚持性、意志力和自制力。

诸葛亮特别强调志向对人生的作用,他说: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应当远大,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弃绝庸俗的欲念,摒弃迟疑和呆滞,使远大的志向在心中立于显要的地位,始终坚持。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凡目标明确,并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的人,事业成功的几率一般较高;凡目标漂移,追求目标时又随波逐流,庸庸一生的几率一般较高。

对人生而言,守护志向就是对理想要矢志不渝,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漫长,都要始终看到未来,看到希望,看到曙光,永远昂然向上。

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夺取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五是守护乐观。

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什么叫乐观?

乐观即乐而观之。

凡天下之物、天下之事,都乐而观、乐而视,无忧、无虑、无愁。

从这种意义上讲,乐观是涵养,是对人生、对世事的透视和感悟。

罗曼*罗兰说:

“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狄更斯说:

“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乐观之人,无论怎样艰辛,怎样危难,都始终笑对人生,始终泰然、坦然、安然地面对一切事、一切人,都坚信美好的明天总会到来,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

六是守护意志。

对守护真理、守护志向而言,守护意志是另外一个范畴的概念。

意志,乃人的意念与志气,即古人所言之精、气、神,对人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爱因斯坦也说:

“有百折不挠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对人生而言,意志意味着百折而不挠的精神,一个人,失去了意志,失去了百折面前的不挠之意志,也就失去了人的自身。

海伦*凯勒在1岁多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成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试想,一个没有看、听、说能力的人可以达到如此的人生高度,作为正常人,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达*芬奇说过:

“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任何障碍。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要把困难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磨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

七是守护坚强。

坚强是意志的行为外在表现,是意志守护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强是积极向上的脊梁。

《易经》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记》说: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我们的祖先历来申明,凡成就大业者,必是坚强和自强不息之人。

几千年来,“坚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

无数炎黄子孙,身上都鲜明地印刻着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我们的先贤反复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老年人也自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须扬鞭自奋蹄”。

一个人的成功与天赋、环境、条件确有极强的关联,但根本点仍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

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必然有所获、有所成。

守护坚强,要做到自尊、自立、自信和自胜。

自尊,顾名思义是自我尊敬,自我尊重。

尊重什么呢?

尊重自己的人格。

自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

一个人成长,需要多方帮助,但归根到底,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和发展。

特别是在身处逆境、身处困境的情况下,更要坚持自立、学会自立,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外力才可能起作用。

自信,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

自信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能够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

自胜,就是自己战胜自己。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各种挑战,总要各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理智于心,正确决断,就能够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胜,永远坚强。

八是守护豁达。

豁达的本质是胸襟的宽广、胸怀的宽容、胸境的广袤。

豁达是积极向上的必然条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揭示了豁达对人生的重要。

豁达是胸襟的开阔,能容人,能容事。

说到“豁达”,总会让我自然想起历史上那个曾在“乌台诗案”中被诬陷的人——苏东坡。

当时在强大、邪恶的流言蜚语下,东坡被困住了。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把这一段历史写得深刻传神。

面对这场劫难,苏轼并未倒下,而是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了一切,给苍茫的四周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

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于是前后《赤壁赋》等震烁千古的杰作应运而生。

因此我们说,豁达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豁达,贵在豁而有“达”,即旷达、通达、放达。

豁达是一种历经喧嚣的淡定,百味酿就的醇甜,悟透平淡的自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升沉不过一秋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古人的这些珠玑箴言,表现的即是一种豁达。

“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

莫泊桑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凡事看开一点,超脱一点,得到的无疑是快快乐乐、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的生活。

积极向上,既要勇于坚守,也要善于拒绝。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要善于拒绝一些什么呢?

第一,善于拒绝灰暗。

灰暗心理是一付毒剂,是导致人走向堕落、暴戾、低俗、阴暗的催化素。

在灰暗心理下,充斥心灵的是嫉妒、多疑,是对进步的排斥,对希望的拒绝,对和睦的对抗。

具有灰暗心理的人,看一切人、一切事都不顺眼,不顺心,不顺意,甚至以种种卑劣的手法,打击、诅咒、讥讽一切人,破坏、毁损一切事,似乎除去了自己,世间的一切在瞬间灭亡才是自己的追求和意愿。

为什么人会产生极端灰暗的心理呢?

重要的一条是,具有灰暗心理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事实上很脆弱、很自卑、很胆怯,是极端不自信的另类表现和反映。

一旦自卑、胆怯、极端不自信占据了心理主位,必然出现难以理解的灰暗之心和灰暗之行。

因此,在人生的选择上,要首先拒绝灰暗心理,而去追求快乐。

第二,善于拒绝消沉。

意志消沉是消极人生观的反映,是积极向上的天敌。

决定人生走向的因素很多,人生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有一种内在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讲,人可以分为外我和内我,倘若内我悲观消沉,必然自毁;倘若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也能迎风雨而得彩虹。

贝多芬说: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福楼拜说: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

”古今中外,拒绝消沉而走向辉煌的有志之士不乏其人,既有陷逆境、遇困厄而不消极、不沉沦、不坠志的志士,也有富且贵、顺且欣而不沉湎声色、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的仁人。

正是由于顺逆一视,拒绝消沉,才可能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第三,善于拒绝懦弱。

懦弱不可能向上。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性格懦弱的典型写照。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三个兄弟,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于是去求教智者。

听了他们的来意后,智者问:

“据说在遥远的天竺国的大国寺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假如让你们去取,你们会怎么做呢?

”老大说:

“我生性淡泊,在我眼里,夜明珠不过是一颗普通的珠子,我不会前往。

”老二拍着胸脯说:

“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一定会把夜明珠取回来。

”老三则愁眉苦脸地说:

“去天竺路途遥远,险象环生,恐怕还没取到夜明珠,就没命了。

”听完他们的回答,智者微笑着说:

“你们的命运已经很清楚了。

老大生性淡泊,不求名利,将来自然难以荣华富贵,但在淡泊之中也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与照顾;老二性格坚定果断,意志刚强,不惧困难,可能会前途无量,也许会成大器;老三性格优柔懦弱,凡事犹豫不决,命中注定难成大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大胆勇敢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性格懦弱的人一定不能成功。

因此,卡耐基说:

“成功的人,都有浩然的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

他们字典上,是没有‘惧怕’两个字的,他们自信他们的能力是能够干一切事业的,他们自认他们是个很有价值的人。

”他还说:

“一个人的胆子大,才能有作为;畏怯的人,懦弱的人,他虽然没有身临其境的危险,但只要一听到人家的恐吓言语,早已吓得不知所措,试问这样的人可能有什么建树呢?

”马克*吐温说:

“你为人像水一般软弱,这一点人家很快就会发现的,他们不用费什么劲就会发现你为人没有骨气,他们可以像对付一个奴隶一样对付你。

”积极向上就要拒绝懦弱,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明确目标、不怕困难、正确对待挫折、果断行动,表现出自己强悍的个性,就能成为一个自信坚强、敢于担当、敢于追求成功的人。

第四,善于拒绝欲望的膨胀。

欲望膨胀是毁灭积极向上的又一粒种子。

人有欲望不言而喻,人有多种多样欲望同样不言而喻。

因此,世界上有善恶欲望之分,也有导善欲望与至恶欲望之别。

这里所说的拒绝欲望膨胀就是说要拒绝不合理、不合法的向恶欲望。

有人说,欲望如夏日里的青藤,一刻不停地生长,然而,修剪的青藤与未经修剪的青藤,不仅青藤自身的命运不同,而且青藤周边的环境也会不同。

修剪的青藤给人以美,而未修剪的青藤乱而杂,甚至对周边的树林、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

于是,有人会问,靠什么修剪崇山峻岭中的青藤呢?

靠自然法则,靠自然界的优胜劣汰。

因此,要善于拒绝膨胀。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人的自然性欲望是先天的,但如果仅停留在感官欲望的满足上,那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不是“真正的人”。

荀子所说的“纵情性、安悉难、禽兽行”即是此义。

所以人们主张将人的感官欲望控制在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范围之内。

人的精神欲望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度的人重荣誉胜过一切,但过于看重名誉则是虚荣,他呼吁人们节制欲望,把握“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把握因人而异的适度状态。

中国清代思想家戴震谈到,要“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也认为有欲望则要节制,使欲望既不超过它应有的限度,又可以得到应有的满足。

古往今来,许多有志有识有为之士,善始不能敬终,大都源于欲望膨胀而未受到节制甚至拒绝。

因此,坚持积极向上必须学会拒绝欲望膨胀。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积极向上的一些共性特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积极向上呢?

首先,要做到十个“耐得住”:

一要耐得住静。

做积极向上的人,为什么首先要耐得住静寂呢?

这是因为,万般丑陋事,多由浮躁生,动荡的岁月,变革的时代,最容易出现也最普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浮躁。

提倡耐得住静寂,是提醒大家,在追踪时代步伐时,不要浮躁,不要在浮躁中向前走,而是应该把心静下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现实和未来每一步。

孔子在谈到看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时总结出三种方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意思是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其由来始末,了解他的内心寄托。

所谓“安”,按现代人的理解是“心安理得”,心绪宁静。

古语说:

“静若处子”,所谓“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它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照明月。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耐得住静是要静安人生之坐标。

《道德经》十六章中有句话叫“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

静心是行为之本,唯有守静处世,才能清静自省,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静能观心,其妄毕见”(《菜根谭》),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专一,惟其专一,才能隐默自守,从从容容,心无旁鹜,一心专注于应做之事。

“动以养身,静以养性”、“闭门思过”、“三省吾身”,指的都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写道“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所以能静。

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

还有巴金“闭门谢客”的声明,费孝通“关门盘点”的告示,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

事实告诉我们,宁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是与轻浮焦躁全然有别的人格修养。

心灵纯真,才可能远离烦恼、远离浮躁、远离痛苦、远离颠倒梦想;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无声处听惊雷”。

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比声嘶力竭更显力量。

静能心明,静能神清,静能生慧,要想大智大慧,须由静做起,须从耐得住静寂起步。

二要耐得住闲。

对一个始终保持积极向上追求和始终践行积极向上理念的人而言,耐得住闲是又一个基本功。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积极与消极,向上与消沉,分水岭、分界线、试金石大都出现在一个人处于闲暇之时。

只有耐得住闲的人,才是有可能站立成功巅峰之人。

“闲”指什么?

词典解释有四:

对人而言,指没有事情,没有活动;对物而言,指不在使用中;对空间而言,指“有空”;对事而言,指与正事无关的事情。

总之,“闲”的贬义远远大于褒义,例如“闲人”、“闲差”、“闲职”、“闲事”、“闲员”、“闲扯”、“闲荡”、“闲话”、“闲言碎语”等等。

但从人生角度分析,“闲”却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

就仕途而言(这里所说的仕途是广义的仕途,泛指从事任何职业、任何工种),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他闲”,一类叫“自闲”。

他闲,指外力所致而使之的不得不闲,这类“闲”,主体为被动因素,客体,即那个致使你不得不闲的人是主动因素。

这种闲一般表达为“赋闲”。

自闲,指内力主使使己安闲。

这类“闲”,主体是主动因素,是主体自身一种主动的,基本由个人决定的安定下来或安闲下来。

虽然自闲也有因外力所迫不得不闲的无奈选择,但那种“自闲”可归列为他闲的一种,不是这里所说的自我主动选择的“安闲”。

所谓“耐得住闲”之“闲”,主要指他闲。

在人生的旅途上,在人生的长河中,一个永远保持积极向上阳光心态的人,一定是一个耐得住他人所致而被“赋闲”的人。

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需要十分良好的修养,十分高尚的情操,十分坚定的意志,十分豁达的胸怀。

为什么呢?

因为闲分两类,闲致两形:

他闲闲身,自闲闲心。

当一个人心闲下来时,看云,云舒云卷;看花,花开花落;看水,水急水缓;看山,山隐山现。

一切复归自然,以自然心看万事、看万物,自然无烦。

无烦即无恼,无恼即心安,心安即理得,理得则顺而为之。

因此,自闲关好过。

身闲迥异。

身闲常见之态为“身闲心不闲”。

因为是由外力所使而不得不为之的赋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