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845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自学考试 环境心理学串讲.docx

份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串讲

环境心理学串讲

第一章绪论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环境是:

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环境心理学是:

  

(1)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2)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3)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

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2.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⑴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⑵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

  ⑶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

  ⑷从技巧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技巧,而且因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技巧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

“人口增长的趋势永远快于生产的增长。

如果不加控制,人口总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照算数级增长,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仅能够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

  2.19世纪后半叶,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定义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生态学,它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3.派克提出的人类生态学。

  4.简述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

  

(1)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2)虽然咱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咱们把得到的觉得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景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一、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1.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2.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3.①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科书出版。

②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③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4.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进行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到了80年代進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5.

(1)环境心理学从理论上讲有六种理论框架:

  ①即唤醒理论,②环境负荷理论、③应激与适应理论、

  ④私密性调节理论、⑤生态心理学和行为情境理论、⑥交换理论等理论。

  

(2)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说明环境应激刺激、态度和行为对保护、犯罪、人口和灾难的问题的影响。

  6.最新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

  

(1)更多的研究是在实录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

  

(2)研究者都进行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3)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技巧;

  (4)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7.斯托考尔斯提出,在21世纪可能会在其他主题上有更突出的发展:

  

(1)外层空间的生活和工作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形成有效的政策,以减少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消耗。

  8.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球环境调整;

  

(2)群体间暴力和犯罪;

  (3)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

  (4)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

  (5)以及社会老年化过程。

  9.这门学科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1)究人员不注意先前的文献,缺乏对以往研究的必要重复,缺乏知识的积累;

  

(2)每个人的研究彼此孤立;

  (3)本学科的研究者没能充分关注其他领域的研究和理论;

  (4)经常、及时的回顾,综合研究成果的努力不够;

  (5)不注意理论的建构;

  (6)所用术语和概念的界定和使用缺乏一致性,并对此缺乏足够的注意;

  (7)对关键问题开展定期地开展开放的、有组织的争论不够。

  10.全球的环境心理学:

  

(1)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技巧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过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技巧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这是其他学科研究中一般要消除和控制的因素。

  §2.1科学的研究

  一、概念

  1.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

  2.主试:

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他能够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

它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被试既能够是人也能够是动物。

  3.变量:

指的是能够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一项心理学实验一般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4.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调整。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对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需要考虑以下主要的几个问题:

  ⑴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即一致性;

  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⑶因变量的敏感性。

  6.如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

  

(1)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称为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搞定的任务过于简单,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技巧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2)另一类称为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搞定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技巧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7.额外变量:

即在实验中应当保持恒定的变量。

在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就应当使实验的其他因素保持恒定。

  8.环境心理学有那些研究类型?

  根据研究的类型和所揭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①实验研究、②相关研究和③描述性研究等。

  

(1)描述性研究:

一般是在研究的初期,利用各种数据取样的技术,通过观察(主要是实录观察),客观的记录下部分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发生,它常常只能得到部分定性的结果。

  

(2)实验研究:

一般是改变一个或几个自变量,考察它们对因变量的因果效应。

  (3)相关研究:

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变量来考察这些变量相互关联的程度,以及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预测。

  §2.2研究技巧概要

  1.实验范式:

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1)些实验范式只限于某一领域,而有些实验范式经改动能够应用于许多领域。

  

(2)环境心理学研究攻击的实验范式叫“假装电击”,即让一个被试相信它能够控制给予另一个人的轻微点击(作为惩罚的刺激),以被式给出的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作为度量攻击性的指标。

  2.什么是准实验设计?

  

(1)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

  

(2)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的充分和广泛。

  (3)一般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

总的说来,准实验设计有三点不同于真实验设计:

  ①有时对自变量(如被试特点的自变量)无法有意识地操纵;

  ②不能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

  ③无法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也没有随机地把被试分配到各种试验处理中。

  3.时间序列设计:

是在绝对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调整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4.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技巧和技术。

  

(1)观察:

即将所见所闻客观地记录下来。

在公开场合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并不冒犯人的秘密性。

进行不打扰被试的观察,过后要给予绝对的解释和说明。

在观察中,能够利用录像、照相、录音等作为辅助手段,以期得到更为客观而准确的数据。

使用观察法的一个特殊方面是观察人们行为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来构想他们的行为。

  

(2)自我报告:

是利用部分调查技术,让被试报告他们的行为、情绪等各种反应。

如使用访谈、问卷、量表等来揭示人们外显行为及对环境的评价和感受。

  (3)档案检索:

各个国家、机构和个人都有很多档案资料,这些会为分析事物间的关系提供

  重要的数据来源。

如把城市的气象资料,警察局的犯罪事件记录等作为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3.1环境——行为理论

  一、为何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能够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

  1.环境应激理论认为,

  ①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

  ②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

  ③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

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2.

(1)唤醒理论认为,

  ①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②唤醒是因为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③唤醒其实就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身体活动,使它们达到活跃状态。

  ④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2)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能够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①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②当唤醒高于也许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③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能够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

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3.刺激负荷理论:

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1)刺激负荷理论认为:

  ①个体对获得的觉得信息的加工才能是有限的;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才能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③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对应的反应。

如果环境刺激的强度大、在预测之外,又难以控制,所以,个体需要投入的注意和分析判断才能更多。

 ④如果个体不能确定做出那种反映最恰当,所以就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个刺激上。

⑤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2)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出现。

  3.行为局限理论:

  ①“局限”是指环境中的部分信息限制也许说干扰了咱们希望去做的事。

  ②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才能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

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才能丢失,起初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

当个体感到行为受限制时,心理阻抗能够消除环境对行为的限制。

  ③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才能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

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而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

  ④因此,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环节:

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

  4.

(1)适应水平理论:

  ①认为人们能够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

  ②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但是,因为每个人过去的经验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

把这种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

  

(2)适应水平理论致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

  ①环境中的觉得刺激输入、②社会刺激输入和③环境的改变运动。

  (3)适应水平理论提出上述三种刺激能够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调整:

  ①强度;②刺激的多样性;③刺激的模式。

  (4)调整:

指个体改变与之互相作用的环境,让环境适合于个体的生存。

  上述几种理论都能够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

  ①刺激过载能够看作是应激的结果;  ②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

  ③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 ④行为局限是应激的标志。

  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二、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3.2理论的比較与当前的理论框架

  一、试对几种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較。

  

(一)一般性和特殊性。

  1.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

其中

  ①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也就是说,唤醒理论认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能够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

②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部分,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

  2.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能够交替使用的。

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一样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

  3.环境应激理论具有较强的一般性,也就是说,它能够推断环境中各种因素引起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对于某个刺激源引起的反应如何,以及个体应激反应的差异却难以解释。

  4.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

当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的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能够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体的行为。

  5.各种理论在解释环境-行为关系时,它们的分析水平是各不一样的。

  ①生态说是从群体水平上分析; ②刺激负荷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分析; ③适应水平理论则是从个体差异的水平上来分析解释环境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二、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

  三、中介变量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

5.◎环境认知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

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6.◎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来源:

  目前认知地图研究的直接渊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作,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并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

  7.☆试述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⑴画草图。

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

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

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

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

⑶再认任务。

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志的图片。

⑷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

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8.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

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

路径:

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边界:

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区域:

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结点:

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标志:

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来源:

  9.☆试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①人们的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为简单化。

②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征。

③除了减少、丢失某些成分,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即增加了环境中实际没有的成分。

  10.简述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

①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

②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

③在个体差异的诸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

在总体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在认知地图准确性与完善性方面结果并不一致;在认知地图所包含的成分的数量上,表现出女性的认知地图中路径较男性少,标志则更多。

  11.☆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对环境的认知地图的获得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另一是个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获得其认知地图。

⑴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儿童是一种“自我中心参照系统”,他们不能区分自己所看到的和别人所看到的环境的差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具有了“部分协调的参照系统”和“操作协调的和等级整合的参照系统”。

到了大约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

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标;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这些组块、群集再与其它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

⑵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

对于成年个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也会逐渐建立发展出认知地图。

这个过程与上述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基本一致。

不同在于成人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会利用出版的地图,帮助自己对环境的探索,从而有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

  12.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其环境的理解。

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

关于表征的形式,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和陈述。

环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在一起。

目前通常将上述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即大多数环境信息也许通过命题储存在记忆中,但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命题网络很快构成模拟表象,而我们也许使用这种表象,而非命题网络来解决空间认知问题。

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住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

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

  13.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14.进寻路的情境特征:

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度以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

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方向。

  15.促进空间行为的方法。

学习即对环境的探索经验,可以促进认知地图的形成和完善。

如何改进老年人寻找路径的能力。

老年被试到一陌生的老人护理院里,被分成三组:

第一组对这一环境的熟悉过程是被人引导的个别参观;第二组以亲身参观同样的顺序看幻灯或电影,并同时可以参观这个环境的三组模型;第三组是控制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点。

结果发现,前两组的被试的找路成绩好与控制组。

这表明,探索、看照片、看模型这些空间学习,都可以促进空间行为及认知地图的获得。

  16.在设计和放置指路地图时应遵循几个简单原则:

⑴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⑵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系统,而常常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

  17.认知地图和指路地图的异同。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

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还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

而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第五章气候与行为

  1.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

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2.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

认为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

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

强度是指感觉刺激的绝对量;新奇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熟悉性。

任何陌生的环境信息都要求更多的注意和认知活动参与,并且激活水平也更高。

复杂性指环境信息的复杂程度。

  3.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

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4.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

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

  5.一些气候现象:

①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它的发生周期大约为2~7年。

②南方涛动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呈反位相的现象。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二者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表现,被合称为恩索(ENSO)现象。

③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石油的大量使用和臭氧层的损耗而造成的。

  6.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

气候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气候决定论、气候可能论和气候概率论。

⑴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

⑵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⑶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7.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

◎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包括温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

温度的物理成分就是指周围环境的实际温度。

温度知觉的心理成分主要指对个体身体内部温度的知觉,也就是对核心温度或深度温度的知觉。

  8.核心温度是指个体身体内部的温度知觉,应该在37℃左右。

需要人体有一个防御和调节的机制,它能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来自动调节体温,使之与环境相适应。

大脑中的视丘下部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9.在适度的高温环境中待的时间稍长一点,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害;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身体也会自动调节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叫做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10.任何引起适应机能发生改变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温度的感觉。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湿度和风力。

  11.从心理不角度来看,最适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