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720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I)

高二历史(选修)试题

高考资源网

2014.04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2.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

4.2013年福州屏山地铁站考古现场发掘出西汉时期闽越国宫殿遗址专用品“万岁”当(右图),还发现三口汉代水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汉初福州地区仍实施分封制

B.“万岁"瓦当是我国出土的最早青瓷

C.瓦当上的字体是当时流行的楷书

D.汉代使用水排获取井水

5.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

6.如右图,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

另外,又将秦岭、汉中、北川的险地划归陕西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

元政府上述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保障都城安全

B.就近指挥,防止江南四行省反抗

C.实现以北制南

D.以山川形便划行省界,防止割据

7.学者阎步克说:

“(中国古代)一些时候官僚会趋于身份化、特权化、阶层化、封闭化、自主化,这种演化的最终结果会导致贵族化”。

符合这一描述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机处

8.《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

“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认识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

C.突出了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9.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0.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11.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

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12.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

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

14.右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15.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一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二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三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四说:

“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并不符合实际?

A.张一B.李二C.王三D.赵四

16.右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

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A.“灵活的策略”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D.“末日的徘徊”

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

《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

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

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A.太平天国运动B.民族工业兴起C.新思想的萌发D.洋务运动

18.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

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自由平等思想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19.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20.近代中国的落后,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疯狂侵略的结果,资本主义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状况是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恶性肿瘤”;但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近代前期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的特征是

A.中外发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B.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近代化

C.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D.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材料一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

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

(2分)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6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

(6分)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战场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多万人

不到

10.9万人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

(4分)

(3)概述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

(2分)

(4)依据材料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分)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3分)

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数众多的来宾并不是以真正的使节资格到中国来的。

他们来是为了赚钱,带来礼物并希望皇帝赏赐。

为了不失伟大君王的尊严,这些赏赐远远超过他所收到的礼物的价值。

他们把收到的钱用来购置中国商品,然后拿到他们本国出卖,获取大利。

而且他们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的开支就都公款报销。

看来中国人想照顾这些使节,或者不如说这些商人,其惟一目的就是要控制邻国,因此他们向皇上进贡什么样的礼物倒似乎是无所谓的。

……然而这些蛮夷从老远带来这样一些琐细的东西却使国家为他们路上的开支花费了一大笔钱。

好像中国人重视的倒不是这些自称使节的低下地位,而是炫耀他们君主的伟大。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窃惟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鸥张弥甚,到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之极矣。

……自换约以后,该夷……纷纷南驶,而所请尚执条约为据。

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

  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

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惟有隐消其鸷戾之气,而未遽张以挞伐之威。

倘天心悔祸,贱匪渐平,则……必能有所补救。

若就目前之计,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数年间即系偶有要求,尚不遽为大害。

——奕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情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处理外交事务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外交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

“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分)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了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

(1分)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政府经济工作的建议。

(3分)

2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

(2分)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2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2分)

(3)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2分)

命题、校对:

方云华审核:

王雄

 

考场号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答题纸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

(1)

 

(2)

 

22.

(1)

 

(2)

 

(3)

 

(4)

 

23.

(1)

 

(2)

 

24.

(1)

 

(2)

(3)

 

25.

(1)

 

(2)

 

(3)

(4)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2014.4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A

B

D

B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B

A

B

D

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21.(14分)

(1)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而后由中央予以评定任用的选官制度。

(2分)

变化:

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6分)

(2)观点:

废科举,设新式学堂。

(2分)

原因:

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

(4分,任意两点即可)

22.(13分)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分)

(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

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外国人,视外国为夷。

(2分)

“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指:

鸦片战争后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

(2分)

(3)观点: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诞生了新中国。

(2分)

(4)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争取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2分)

民族精神:

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3分;一点一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3.(13分)

(1)特征:

以贡赐贸易为手段;控制邻国、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计经济效益;不承认外国的平等地位。

(3分,任意三点即可)

原因:

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自然经济造成的封闭心态。

(3分,任意三点即可)

(2)变化:

信守条约,与列强合作;施以羁縻防范之策,处理外交关系。

(4分)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暴露中国落后;太平天国起义,国内矛盾尖锐;“换约”后,英法联军撤退。

(3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措施:

市易法、均输法。

(2分)

成效: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分)

(2)措施:

青苗法。

(1分)理由:

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2分)

(3)建议:

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

(3分,任意三点即可)

2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征:

中庸(或节制、适度);激进(或急功近利)。

(2分)

原因:

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较大支持;(1分)

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1分)

(2)认识:

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

(2分)

(3)依据:

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2分)

(4)启示:

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2分;切合题意、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