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571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docx

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

(阶段模式概述)

前属期;权力与控制期;亲密期;差异期;别离期阶段模式概述

•按照系统论,小组有一个生命开展周期

•不同理论家对小组周期有不同的阶段划分(3-7

(GarlandJones)>科罗尼(Kolodny)等人的五阶段论

•科罗尼等的阶段模式

(1)组炭特征(俱乐部小组观察):

之前组员没密切交往,年龄9-16

岁,阶层/性格/性别等差异大

⑵假设:

-密切矢系/保持亲密的程度,是小组过程与开展的主要变化;

-组员用不同的参照架构来感受与指导行为;

-参照架构在开展的不同阶段有变化

(3)阶段:

前属期;权力与控制期;亲密期/凝聚期;差异期/分辩

期;别离期。

小组过程并非直线型,而是螺旋型与矩阵式。

(4)描述框架:

组员的特征;组员采用的参照架构;社工者介入焦

点;适宜的程序

(5)意义:

协助社工者较好预见与了解小组开展的现象,更恰当介

入,更有效促进小组过程及实现小组目标

第一节前属期

〔既想接近、又想远离的矛盾心理〕

特征:

组员刚开始聚合,互不认识;组员仍自我中心而未投入小组

任务:

建立初步尖系、澄清彼此期望、说明小组目标的阶段

一、组员的特征

〔一〕刚开始与他人亲近,并熟悉小组的环境状况

・组员尖系不很密切,很少信任

.组员保持社会距离与高度的自我防卫〔新环境没有平安感〕

〔二〕尝试探索小组与其他组员的性质、需求或期望

-组员对小组活动的投入:

是初步的;对小组投入感矛盾

-组员的心理阶段:

既想接近又想回避

-对小组活动/任务有所担忧

-对环境充满好奇

二、参照架构

〔一〕组员利用“社会〞为参考架构

.利用“过去的社会经验〞为参然

.将以前参加与现在相似小组做比拟

〔二〕组员以“过去行为〞为指引

・组员发现小组过程前后的连续性与意义,以作比拟根底

•组员对在小组中的行为找到了一定指引

.这些指引成为评价小组是否满足其需要与潜力的评估根底

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

〔一〕鼓励与促进组员探索物质与心理环境

.协助组员对小组的全面环境更认识

.帮助组员更开放,以互相了解

.鼓励组员表达对小组或他人期望,以建立每个人都接受的小组目标

〔二〕创造一个初步的小组结构

•订立每个组员的角色与小组标准〔初步的小组结构丿

-建立其他小组结构:

会议的时间/地点/长短,并随小组周期而调整

〔三〕组员不很熟悉,应允许他们与他人保持一些距离

-组员不很熟悉,不应过多地推动,否那么会导致困惑与t尤虑

.为帮助组员建立信任,社工者应先营造信任气氛,成为模仿对象

四、适宜的程序

〔一〕仅仅依赖社工者来提供活动

■组员“易变"、仅仅“探索环境"

•组员没准备去建议活动

〔二〕快速满足需要,对于保持组员在小组中的兴趣是重要的

•程序设计应简单,尽快尽可能有满意感

-程序应是结构形式,以为组员提出指导方针

〔三〕开展相互认识的传统活动,协助彼此熟悉■用熟悉程序鼓励组员自旳參与注动'在彼此了解中建立矢系

•当组员矢系不密切'很少信任,最好用个人化程序〔过度强调合作会引起挫折/失败〕

学习活动

1'社会工作者将作些什么,可以减轻组员参加小组的矛盾心情?

2、为什么合作性活动在前属期是不适用的?

第二节权力与控制期

〔争夺权力、资源〕

特征:

组员彼此熟悉;尝试通过权力竞争/控制过程寻找新角色

任务:

建立小组初步结构/交互交往;组员得不到满足而退出

一、组员的特征

〔一〕争夺权力与控制,界定你、我、他的尖系

•小组经验平安/有回报/值得投入,组员在小组生活中为权力与控制而努力

■争夺小组的地位与等级,界定你,我,他的矢系,形成地位等级矢系及成员沟通的初步模式

〔二〕找出什么特质对小组存在是重要的、可接受的

•找岀体能/社交能力/交彳主技巧等特质

•拥有此类特质的人,会得到尊重/接纳,并成为正式/非正式领导者

〔三〕在形成尖系与地位等级中,会出现代罪羔羊/被孤立者/次群体

■代罪羔羊:

为他人承受责任的牺牲者

•被孤立者:

与人没有交互影响,可能退出小组

•次群体:

小组内的微型小组〔以彼此保护为目的、分享共同兴趣〕

〔四〕以测试行为去探索人、小组的自由/民主/标准/限制

•测试行为是组员介定与形成尖系、创造地位等级、小组标准的手法•

常见权力与争斗的竞争与攻击行为

二、参照架构

〔一〕“过渡性"的参照框架

.组员尖系密切,以前的小组经验不适合去评估当前小组的状态

〔二〕组员将“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作比拟

•家庭是一个尖系密切的小组

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

〔一〕协助组员面对与处理“权力与控制〞问题

-澄清此过程,对自他更多了解

.促使建立小组的矢系类型与地位等级角色

〔二〕支持组员且以身作那么,使组员相互支持

-而对“测试与争斗〞中引发的种种伤害,工作者要以身作那么,使组员相互支持

.支持组员表达自己,不怕被误会/被拒绝,并尽力减少伤害

〔三〕除态度支持外,应是非惩罚性的/自主性的

.非惩罚性,令成员较平安表达自己

-给组员更多的自主性,以更充分地探索环境,建立标准与成员尖系

四、适宜的程序

〔一〕低程度的相互了解无法防止

.如界组员继续互相探索与测试时,低程度的相互了解无法防止

〔二〕组员不具有为自己方案程序的可能性

・彼此合作在组员中没有开展,组员不具有为自己方案程序的可能t生

〔三〕社工者应方案程序使组员能测试自己的实力与才能,使彼此建立矢系、地位、角色,建立自信

学习活动

1>在以下小组情形中〔儿童小组/工读生小组/青少年义工组/少年弱能小组〕,社会工作者在第二阶段,应给组员多少自主性?

为什么?

2、测试行为在小组中是否适宜?

为什么?

第三节亲密期

〔积极投入、建立了亲密尖系、有归属感、共进共退〕

特征:

组员更亲密、更开放、更投入;比拟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确定了尖系与角色,更合作/自己方案程序

任务:

营造凝聚力、确定小组的正式结构

一、组员的特征

〔一〕成员矢系更接近、亲密、更投入

•投入增强,更开放、更多互相披露

•更敢表达爱憎'更相互依存

〔二〕公幵比拟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

•频繁表露家里发生的事〔尖系更个人化与家庭式〕

•出现同胞式的竞争、对组员的移情

〔三〕意识与成认小组经验对个人成长与转变的重要性

■开始重新考虑小组目标

•小组目标会被修改

〔四〕标准与成员的危机仍然存在

•组员仍测试小组限制,小组标准的建立与交化

•成员危机仍岀现〔把朋友带进小组〕

二・参照架构

〔一〕“家庭〞成为参照框架

•小组生活更亲密,“家庭〞成为小组使用的参照框架

〔二〕组员比拟“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

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

〔一〕协助组员澄清感受与“小组与家庭"感受混杂

•为协助更了解自他,澄清正而/负而感受•区分当下感受与家庭感受的混朵

〔二〕决定鼓励组员透露多少个人信息及如何回应•在互助小组中,鼓励适当透露个人信息,并彼此分享经验•在工作小组中,不鼓励适当透露个人信息•基于小组的目的与性质而决定

〔三〕要决定引进何种类型的小组结构

■决定何种组员的角色地位/成员矢系/程序的模式与类型

■例子:

在成长小组中,组员更成熟/有能力,组员成为组长/更多的自我设计程序;在训练小组中,组员间的尖系不需太亲密

〔四〕要处理情感波动

■当程序常常嵌入情感的波动,社工者要投入与回应,使过程顺利

•工作者应协助组员了解自己,而不仅学习如何工作

四、适宜的程序

〔一〕组员更有能力方案与承当小组程序

•尖注任务完成与情绪或气氛

〔二〕因情绪波动,设计程序不会顺利进行

•组员其系更家庭化、情绪化

-组员争夺工作者的尖注'争夺程序资源

〔三〕社工者应通过活动,让组员更认识自己

学习活动

磁在亲翩组员的特征。

第四节差异期/分辩期

〔认识与接纳每个人特点、凝聚力较强、沟通良好、权力分配较稳定〕特征:

组员相互了解/彼此接纳/高凝聚及支持;更投入小组/强烈的归

属感;组员能方案自己程序与分工完成任务

任务:

加强凝聚力;完成任务

、组员的特征

〔一〕成员互相熟悉,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

.接纳每个人的长处/短处/需要

-将小组作为一种独特经验

•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

〔二〕成员更凝聚,彼此支持/认同

.自由表达自己

-成员之间沟通良好

〔三〕权力的竞争与情感波动减少

-成员更投入/更客观/更合作

-成员能做岀更实际决定/实施大型的程序

二、参照架构

〔一〕“自己的小组〞成为参照框架

.小组有我群体/他群体之分

.不再用家庭比拟小组生活

〔二〕组员用“小组规那么〞与“标准〞作参考

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

〔一〕更多担当“使能者、资源提供者〞角色

.给组员更自主开展工作或实施程序

.提供意见指导/资源

〔二〕担当“使进者〞,提供时机,让小组与其它小组/社区接触

-促进团结'提供回馈,形成气氛

•互相依赖、检讨小组过程

•反思、稳固小组中学到的东西

四、适宜的程序

〔一〕组员自己设计小组程序

•用内聚力/合作,建议与社区相矢方案,并与其它小组一起搞活动

〔二〕利用小组文化开展自发的互动

.组员在其它地方开展兴趣

.小组文化开展起来了

-社工者没必要设计程序来促进互动,以聊天或小聚方式来自发互动

学习活动

在期朝,社工者为什么要结组员自由去开展他们的程序?

第五节别离期

〔目标已接近完成,成员面临解散〕

特征:

评估;组员有别离的情绪与行为;向外寻求新资源任务:

评估;稳固己发生的改变;处理别离的情绪与行为

、组员的特征

〔一〕组员离开/寻找新资源

.小组目标实现,组员开始离开

•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社会f生/娱乐,性/职业t生的需夏

〔二〕组员出现别离的情绪与行为

•否认:

简单否认;集体否认

.倒退:

直接瓦解;倒退留恋

•重演:

重新进入;复习

•逃避:

虚无主义逃避;积极逃避

•评估:

重金早期事件或尖系过程;评估经验中有意义的局部

二、参照架构

〔一〕“小组自身〞成为参照框架

〔二〕“小组架构〞会被带到另一种社会情况或新的小组之中

-组员参加新小组时,会以这个小组作为参考

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

〔一〕提供流动时机与新资源

.为组员与小组的流动,提供新时机与新资源

.提供有尖小组的信息

〔二〕对小组进行评后,处理别离的矛盾心理

■评估小组与组员的迸步与限制

.处理别离的情绪与行为: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三〕对组员继续支持与帮助

四、适宜的程序

〔一〕组员设计大型工程活动

•组员有一种强烈重复早期程序活动的愿望

•组员方案大型程序,不再是挑战

〔二〕大型工程活动的深层意涵

-反映组员的团结与合作

.个人取向的活动会重演

.倒退阶段的动态特征

学习活动:

1'在别离期,组员会出现什么焦虑行为?

2、小组工作的阶段模式,对于社会工作者设计小组方案建议书的框架

有什么意义?

背景资料:

深圳虽然是一个年青的城市,但随着时间推延,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在深圳生活。

在慈善会工作的过程中,社工者发现,从2007年1月起至2007年2月,己有1081位老人的家属过来中请临终尖怀基金,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来中请的老人述很多。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深圳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975万人,预计到2021年将到达20万人。

依据上而资料,社工者判断,无论对垂危病人的老人还是健康老人来说,在深圳开展临终矢怀效劳存在着巨大需要。

问题:

假设你是慈善会机构的社工者,请你根据上述资料与通用进程模式,设计一份“老人临终尖怀服务拓展小组一一为生命喝彩〞的小组方案建议书〔注:

小组节数为5节〕

參芳合亲•

〔1〕小组根本资料

小组名称:

“老人临终矢怀效劳拓展小组一一为生命喝彩〞

对象:

高龄〔70岁以上〕老人

人数:

6-12人

节数:

5节

〔2〕小组缘起〔结合提供的材料来撰写〕

1需求分析:

在慈善会工作中社工者发现,*2007年1-2月,己有1081位老人的家属过来申请临终尖怀基金,因某种原因而没来申请的老人还很多。

依据上面资料,社工者判断,天企对垂危病人的老人还是健康老X彩L在深圳开展临终尖怀效劳存在着巨大需要。

2开展临终尖怀的意义:

临终尖1•不〔解释〕是对垂危病人的人文矢怀及护理,使之能安详地有尊严地辞别人生。

临终尖怀主要对象是老人,在深圳而临老年化大挑战的背景下,开展临终矢怀效劳可以有敕紡助老人完數淀烷空命,但临终尖怀不只是垂危病人,对健康老人也应对其进行生命死亡教育,让其能积极地而对与准备死亡,有此准备,垂危病人才能认真思考自己未完的心愿,积极淮备安排余下生活。

3小组缘起:

有鉴于此,深圳市慈善会社工积极筹备本次小组活动,让老人通过参加小组活动,获得自我奉献及价值的肯定卜牌口苍生命列车到达终点前,怯准人惟备方飽在最后阶段过得舒服与完善。

〔3〕小组目的与目标:

-目的:

透过屡次活泼活动,宣传临终尖怀效劳,以让老人肯定过去的成就与奉献,进而探讨死亡的本质,使老人有更充足方案与心理预备死亡的来临,积极度过余下的人生

-目标:

注入知道临终尖怀效劳;整毘入主以肯定自己存在价值;建並积极的晚年生活态度

〔4〕小组理论依据及设计理念

•老人的需要〔与社会接触与交流/后我及社会肯定/余下生活安排〕•艾里克森的人生成长阶段理论〔获得自我完善感/防止失望与厌倦/体验智慧的实现〕

•缅怀方法〔生命历程回忆与总结/看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生命意义〕

•经验学习理论〔重视参加者主观经验与感情投入,并引导其分析总结,以及将刚学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及内化为以后的行为模式〕

〔5〕五节小组内容与流程〔根据小组开展动力来设计〕

第一节:

主题-缘份的天空;目标-相互认识

第二节:

主题-绚丽多彩的人生路;目标-协助老人获得自我肯定

第三节:

主题-轻轻松松踏上回归路;目标-探讨死亡的态度

第四节:

主题-丰富晚年,自己安排;目标-协助老人对余生的安排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第五节:

主题-走向第三人生;目标-协助老人很好结束整个小组活动

(6)小组评估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

■工作者与参加者交谈,了解其对活动的看法

■工作者的观察

■问卷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