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53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论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学习论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学习论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学习论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学习论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论知识点.docx

《学习论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论知识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论知识点.docx

学习论知识点

化学学习论

第一讲: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化学学习

如何看待化学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都是从相关心理学理论流派中抽离出来的与学习有关的理论,学习学习理论不能脱离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

2.学习理论往往针对的是一般学习,并没有专门针对化学学习的学习理论,要将学习理论与学科进行联系和结合;

3.理论本身是枯燥的,但是理论是来自于实验和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要尝试与学科知识的教与学相结合

4.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完美解决学习的所有问题,都有其不足,而更囿于理论本身的发展的时代局限,有些理论可能是错误的,要批判的学习而不是轻易的否定;

5.作为研究生学习学习理论,要以一种研究的心态来学习,要加强相关理论流派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理论的发展轨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

2.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兴起

3.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

认知行为主义

4.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行为主义与格式塔学派

5.1876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

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

I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化学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

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理基础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一方面调节身体器官的生理平衡,维持人的基本动力和行为反应;另一方面,协调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笛卡尔谢切诺夫(1863)巴甫洛夫

(1)学习的条件

学习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强化,强化是学习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即外部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反应,然后经过反馈对学习行为进行调节和强化,直到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关注学习的外部条件。

(2)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即随着错误反应不断减少,正确反应不断增加,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称为“尝试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桑代克的“饿猫逃笼”实验

(3)学习的结果

学习结果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间的联结,即学习就是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桑代克

桑代克的学习律(桑代克的猫)

尽管桑代克意识到人类学习的形式与动物学习有所不同,但他一直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他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众多学习律,其中主要有:

(一)准备律(1awofreadiness)

桑代克观察到,在他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

如果猫吃得很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而是蜷缩在那里睡觉。

因此,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他所谓的准备律。

换言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已作好准备有关,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教学思考】

准备律告诉我们学习是有条件的。

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处于“饥饿状态”,要具有学习的动机。

比如在教学中导课时常应用设置问题情境激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朱熹”

愤:

对问题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不得要领。

——教师应给予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指导,开启思路。

悱:

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

——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效果律(lawofeffect)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

例如,要是猫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的话,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箱了。

这就是桑代克著名的效果律。

用桑代克自己的话来说:

“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Thorndike,1911)。

【教学思考】

效果律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是广泛的。

比如在习题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如果不断给学生鼓励以及解题思路的有效提示,学生会获得自信,积极思考去解决习题中的问题;如果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忽视或者鄙视,学生会有挫败感,降低解题的积极性,甚至放弃。

在桑代克的早期论著中,效果律既包括正强化律,也包括负强化律。

这种对称性反映了历来的传统,即奖励和惩罚都可以用来控制行为。

但是,桑代克在1932年出版的《学习的基础》(FundamentalsofLearning)一书中抛弃了惩罚律。

在这项实验中,桑代克还发现了“效果扩散”(spreadofeffect)的现象,即:

奖励不仅增加了受奖反应的重复率,而且还增加了邻近反应的重复率。

这种奖励的效果呈一种梯度,即:

离受奖反应越远,受其影响越小。

桑代克由此认为,强化所具有的增强反应的力量—即听到“对的”所产生的满意效果,不仅影响受奖的刺激-反应联结,而且呈梯度地影响邻近的刺激-反应联结。

与此相关的一些心理效应

1.破窗效应

这个理论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

这就使学生得到负强化,容易导致破罐子破摔。

2.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暗含期待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

在这种体验当中包含着热爱、理解、尊重、关心、信赖、爱护以及较高的人际期望。

由期待而带来的正强化

3.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

“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

“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告:

“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

“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其实包含了正强化和负强化

(三)练习律(1awofexercise)

练习律是由使用律(1awofuse)和失用律(1awofdisuse)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失用律)。

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教学思考】

练习律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体现在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

”比如,在学习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我们会让学生反复练习书写原则。

风靡一时的“题海战术”在桑代克的练习律里找到了理论依据。

桑代克的学习原则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提出了一些从属的附律,或称为学习的原则。

(一)多重反应(multipleresponses)律

学习者对同一刺激情境可能会做出多种多样的反应。

当某一反应不能产生满意的效果时,就会做出其他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导致满意的效果为止。

【教学思考】

如溶液化学中常见的离子鉴别问题,学生会不断的试误,把题目中给出的离子两两搭配,不断尝试,分析两者之间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直到某两者之间能产生特征反应与其他离子区别开。

(二)定势(set)律

或称“态度”(attitude)或“顺应”(adjustment)的原则。

桑代克在实验中发现,动物可能会以某种特定的态度对待某种外部情境,这取决于它的年龄、饥饿状态、精力状况或瞌睡程度等。

(三)选择性反应(selectiveresponse)律

桑代克发现,有机体在学习时往往会有选择地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要素做出反应,而对其他要素不予理会。

学习者正是由于能够辨别刺激情境中各部分要素的特征,才使学习成为可能。

鉴于在学习过程中,刺激情境的部分要素便能有效地引起反应,桑代克有时又把这一学习律称为“部分活动”(partialactivity)的原则。

(四)同化(assimilation)律

或称“类推”(analogy)的原则。

当有机体对新的刺激情境作出反应时,这种反应往往是与他(它)在以往类似情境中习得的反应相类似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学习迁移的原理,后来的一些行为主义者把它称为刺激泛化。

(五)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shifting)律

桑代克认为,有机体已习得的对一组刺激的反应,可以逐渐转换成对一组新的刺激的反应。

具体的做法是:

先在刺激情境中加上一些新的刺激成分,然后减去原来的刺激成分,直到只需新的刺激、完全没有原来刺激时也能唤起这种反应为止。

例如,在猫的面前拎一条鱼并说:

“站起来”,经过多次训练,以后只要说“站起来”就可以引起猫的起立反应。

桑代克把条件作用看作是联想性转换的一种形式。

【教学思考】

在学习酸的概念时,初中给酸的定义是“像盐酸一样在水溶液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随着不断的学习,给酸的定义是“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去掉了盐酸这个“刺激”。

(六)所属性(belongingness)原理

桑代克除了以动物为被试外,还以人为被试做了大量的实验。

他提出的所属性(belongingness)原理便是从以人为被试的语言学习实验中概括出来的。

所属性原理是指,如果学习者认识到两个项目在某一方面彼此具有相属关系,那么在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形成联结。

【教学思考】

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我们首先学习某一物质的性质如:

甲烷、乙烯和乙炔的性质,然后再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的通性,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

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

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试误说、学习律一直是教育心理学中争论的焦点,对于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提出的学习律和提出的副律,对于了解学习的一般进程和影响因素很有意义;

3.其理论依据了一定的客观事实,反应了学习活动的部分实际;

4.以试误说概括所有的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轻视意识,轻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学习理论;

5.援引动物学习材料说明人类学习,抹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是一种生物学化、还原论的倾向;

6.强调原本趋向的作用,低估学习的作用,是本能主义的表现;

7.提出的学习律比较粗糙,前后缺乏一贯性

1.巴甫洛夫的学习律(巴甫洛夫的狗)

(1)习得律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的原理,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而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实验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可以有多种配对方法。

【教学思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实验教学和实物教学在中学教学环节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以实验或者实物作为无条件刺激,伴随化学概念或化学反应的条件刺激,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建立。

(2)消退律

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但是,条件反射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这一习惯再也没有了。

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自发恢复。

但这种自发恢复是不完全的,即不可能达到原来的强度。

【教学思考】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前,大脑中常常会存在一些与科学概念不同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学习科学概念时,这些错误概念与科学概念相伴随,干扰对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且这些错误概念在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师多次的引导下,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了,那么科学概念在头脑中的地位就超越原来的错误概念。

反之,错误概念又会占据上风。

(3)泛化律

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就可以由类似于原来条件刺激的刺激引发。

【教学思考】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原来只认识元素符号,都知道氢的元素符号为“H”但是在后来再学习离子和分子时,他可能会将H+和H2误认为是氢元素,因为H、H+和H2长的很像。

(四)辨别律

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激与无关刺激。

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地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作出反应。

在条件作用中,辨别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

【教学思考】

在如前所述,学生在熟悉了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这些概念之后,将不会把将H+和H2误认为是氢元素,很清楚的辨别这些化学符号。

(五)高级条件作用律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各种刺激来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立的那种条件反射。

换言之,原来的条件刺激可以在后来的尝试中起无条件刺激的作用。

例如,狗在对铃声形成唾液分泌反射之后,把铃声(CS1)与灯光(CS2)配对,也能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射。

狗对灯光(CS2)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的过程。

约翰·华生(Watson,JohnBroadus,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广告大师。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曾是杜威的博士,却无法理解其思想

曾说过"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1)频因(frequency)律

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

(2)近因(recency)律

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发生,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

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

——近因效应

 

第二讲早期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场论以及对化学学习过程的认识

第一节格式塔早期学习理论与化学学习策略

格式塔(Gestal)理论由魏特海默(M.Wetheimer)于1912年提出的。

考夫卡(K.Koffka)和苛勒(K.Kohler)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核心理论基础整体论思想对以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同时成熟之后它也反对行为主义

产生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W.F.Hegel)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族,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

(二)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三)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1865年,马赫撰文证明,经验的整体不只是知觉部分之和。

在近、现代心理学的著作中,马赫被列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认同形质学派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论思想的形成。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

“形质”是知觉中存在的由感觉成分派生出但又不是感觉简单复合的新成分,它最终决定着知觉的结果。

这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

•对思维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著作《创造性思维》(1945)

(二)沃尔夫冈·苛勒(W.Kohler,1887-1967)

•顿悟说

•《人猿的智慧》(1917)《心理学中的动力学》(1940)

(三)库特·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著作最多产的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心灵的成长:

儿童心理学引论》(1924)

格式塔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其主要观点是:

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的过程。

一、格式塔的基本观点

(一)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漩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除此之外,动画片、小时候玩的动画书、霓虹灯广告等都是似动现象的应用。

(二)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

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

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

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

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

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见下图)。

当你注意白色部分时,图形是一只高脚酒杯,黑色部分成了背景;而当你注意黑色部分时,图形则是双人侧面像,白色部分便成了背景。

事实上,这种图形一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教学反思】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所谓的“图形”和“背景”,其实就是“目标”和“背景”。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最基本的知识点不是很清楚,往往目标和背景混乱不清。

例如:

找出下列物质CuO、CO2、SO2、CaCO3、NO、AgCl中金属氧化物有哪些?

这时,学生就要根据已学的知识,从金属氧化物的概念来判断这个题目。

金属氧化物就是学生要找的“图形”即“目标”,其他的干扰项就是“背景”。

二、学习律与遗忘律

(一)知觉律或学习律

韦特墨提出的一条最基本的知觉律是孕含律(lawofpregnant,又译包含律)。

这就是说,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

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马上会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对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

这个过程,也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有五条知觉律即接近律、相似律、闭合律、连续律、成员特性律。

1.接近律

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

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图3-2中,(a)中的线条被组合成5对;(b)中的线条组合发生了变化,现在看上去是4个方框,两边各多一条边。

2.相似律

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

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

例如图3-3中的40个字母,各字母间纵横的距离是相等的,但在知觉中看上去是4行同样字母,而不是10列不同字母。

3.闭合律

闭合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

我们在知觉中,往往趋向于把图3-4中不完整的图形看成是完整的图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4.连续律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在看图3-5(a)时,很容易在知觉上把它看做是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几乎不会有人把它看做是像图3-5(b)那样的7个半圆形。

5.成员特性律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整体中的个别部分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个别部分的特性是从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例如,一幅画中某种颜色的鲜明性,是根据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即根据周围的色彩与图案来确定,而不是根据它本身固有的特性来确定的。

如图3-6所示,画面中的几个小正方形的颜色实际上是一样深,但在不同的背景里,有的看上去深一些,有的浅些。

学习的格式塔研究:

顿悟与猿的智慧

苛勒于1913-1920年间在特纳利夫岛进行的黑猩猩研究。

他在那里研究了黑猩猩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这些研究都是在动物居住的笼子里或者在笼子周围的地方进行的。

所涉及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具。

苛勒根据整个情境和刺激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这些动物实验结果,其解释与知觉的格式塔观点是一致的。

他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对情景和刺激之间整体关系的顿悟。

在一项研究中,一只香蕉被置于笼子之外,一根绳子连着香蕉,可以把香蕉拉进笼子里。

黑猩猩毫不犹豫地拉动绳子,把香蕉拉进了笼里。

苛勒得出结论认为,在这一情境中,作为整体的问题很容易为动物知觉到。

然而,如果有几根绳子都通向香蕉,黑猩猩就不能很快地辨别出拉动哪一根绳子可以获得香蕉。

苛勒认为这一个不能立刻完全清楚地看出的问题。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水果放在了笼外黑猩猩恰恰拿不到的地方。

如果一根棍子放在栏杆前靠近水果的地方,棍子和食物就被知觉为同一情境的部分,因此,动物很快就会使用棍子把食物拖进笼子。

但是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