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533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docx

哲学原理运用主观题集粹1

1、材料一:

为了用最小的代价实现奔月计划,经过精确的分析和计算后,嫦娥一号卫星最终选择了“运载火箭将月球探测器送入环地球的大椭圆轨道,然后探测器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处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到达月球”的路线。

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足够大的运行轨道,同时考虑地球、月球甚至太阳的引力作用,卫星共进行了3次变轨加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随后,“嫦娥一号”卫星沿着这条设计精妙的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并在飞行114小时后成功到达近月点。

材料二:

我国的“嫦娥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各国科学家可以共享“嫦娥一号”所获取的关于月球的数据信息。

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开展了多层次的国际合作。

任务的准备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模拟跟踪了欧空局的“智慧一号”月球探测器,对测控系统进行了测试。

而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11月1日至10日,欧空局的库鲁、新诺舍、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会为“嫦娥一号”的测控提供支特。

另据了解,智利的CEE测控站也将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任务进行过程中提供测控支持。

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嫦娥工程二、三期,还将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

(1)分析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哪些辩证唯物论道理。

(6分)

答:

①“为了用最小的代价实现奔月计划,经过精确的分析和计算后,嫦娥一号卫星最终选择的路线”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②“为了获得足够大的运行轨道,同时考虑地球、月球甚至太阳的引力作用”体现了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③“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体现了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嫦娥工程需要多层次国际合作”的原因。

(6分)

答: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把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都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经济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共同进步。

②原因和结果是紧密联系的,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奔月计划的实施对中国来讲是前无古人的事,需要虚心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需要他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确保计划的成功实施。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中国探月工程是世界航天事业的一部分,嫦娥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有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突破,同时必将促进世界航天领域的新发展。

(各2分)

(3)“嫦娥一号”绕月探测的成功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如何理解规律是客观的?

(8分)(略)

 

2.2007年6月举行的杭州市第七届人居展上,房产开发商纷纷推出“欧陆风情”招揽客户,从“地中海别墅”到“苏黎士小镇”,从“威尼斯水城”到“戈稚公寓”,形形色色西式建筑住宅群悄然出现在杭州的青山绿水间。

现在,在城市到处都是流行建筑,洋建筑,10年或者说20年后,也就是城市化定型后,我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建筑,唯独没有体现本地风貌的建筑。

一些地方领导向外宾介绍自己所在的城市时非常骄傲,说有两三千年的建城史,但是我们却无法看到这个城市的中国历史痕迹。

一旦文脉被毁,文明也就无法承继。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保持城市特色,使城市文脉绵延不绝?

(16分)

 

①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要在保护本土传统建筑,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传统建筑文化创新。

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重视学习外来建筑文化的积极成果,通过消化、吸收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引进和模仿西方建筑设计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在外来建筑文化冲击下丧失城市的特色。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虽然我国城市发展中,传统建筑受到破坏,但是有识之仁已看到了这种做法的严重危害,我们要坚信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坚定地支持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16分)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

(1)右图中反映了我国的什么经济现象?

(2分)

我国经济呈稳步持续增长势头;但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五”期间下降,2006年有较快增长。

(2分)

材料二实践证明,发展经济是改善就业的根本途径。

我国高度重视扩大就业、解决民生之本。

“十一五”开局之年,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评述我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思路。

(12分)

 

答:

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4分)国家能够认识到“发展经济是改善就业的根本途径”,从而在解决就业的工作中能够做到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取得一定成效。

(2分)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认识和利用规律。

(4分)我国政府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正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2分)

 

4.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导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重新配置,从而使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增加的趋势,这被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它揭示了产业结构优化对就业的牵动作用。

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对于扩大就业的启示。

(4分)

答:

因果联系是指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也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产业结构优化对就业的牵动作用”体现了因果联系,因此从优化产业结构着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为扩大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4分)

 

5.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好”讲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快”说的是经济发展速度。

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中求快,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快速的增长;“快”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基础,“快”中有好。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对立统一观点的?

(8分)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或趋势,“好”讲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快”说的是经济发展速度,二者的含义不同。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或属性,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中求快,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快速的增长;“快”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基础,“快”中有好。

6.材料:

广西贺州市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以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宗旨,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还突出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本地起步晚、基础差、经济实力弱、社会矛盾多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经济结构,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打牢物质基础;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为构建和谐在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结合材料,分析贺州市的做法是怎样坚持唯物论思想的。

(9分)

①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3分)②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发展,主观符合客观。

(3分)③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坚持了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3分)(答出“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也可得分)

 

材料: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其目的在于为成都、重庆两地提供一个“创新机制和体制”的平台,为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建立城乡谐调发展的机制,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距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发展道路。

国家发改委要求成渝两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有益经验。

(8)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中央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

(11分)

①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成渝改革试验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促进两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②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成渝改革试验区要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普遍性的发展道路,可以为其它地区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成渝改革试验区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同时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7.材料:

2011年9月16日至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

今年8月17日至20日,北京市也实行单双号行驶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这些活动针对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能源、环境以及土地制约等方面的严重挑战,意在倡导人们选择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请结合材料回答:

从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7分)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分)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2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分)

 

8.温家宝总理说:

“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生活困难群体。

一个船队,决定它的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

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试分析材料中温家宝总理这一论述的唯物辩证法依据(4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在现代化建设中,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对整个社会有决定作用,所以要着重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富裕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富裕。

(2分)

②整体与部分是辨证统一的,部分影响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搞好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众的收入和生活状况决定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所以要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必须努力增加困难群众的收入,改善其生活状况。

(2分)

9、材料一: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材料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

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国文化年、文化节这几年先后在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举办,在构建我国“软实力”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6分)

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从整体的、全面的、变化的实际出发,发挥精神生活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国内文化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③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共6分,每点2分)

10.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与过去“又快又好”提法有所不同,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2007年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以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

(3分)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

(3分)②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

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速度。

(3分)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分)

 

11.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将成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政府将投入更多财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发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相比前几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已有较大不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政府对当前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结合材料,说明中央转变货币政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依据?

(12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主客观达到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中央采取从紧货币政策,是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分)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改善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央制定的财政政策也有所不同。

(4分)(若从抓主要矛盾或坚持发展观点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计2分)

12.材料一:

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最近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果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科学家已经证明,气候变暖一旦超过两度的话,对于人类或者生物多样性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局势。

根据科学家的意见,我们拥有40年的回旋余地,我们还能够采取行动。

如果是集体行动的话,在2050年之前还是及时的。

材料二:

2007年初以来,围绕气候问题展开的一场场风暴级的外交斡旋,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要节目,在中国,今年关于气候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接二连三:

1月,中国“国家气候智囊团”——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随后,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9月初,外交部宣布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机制;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1,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阐述中方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中国认为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了同欧盟、非洲、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外交和合作的力度。

(7)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和启示(10分)

①物质与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性质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做到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又要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

(2分)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中没有充分尊重自然、不顾客观实际,以及在某些错误观念支配下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等造成的。

(2分)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分)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中某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破坏了生态平衡,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的。

(2分)

③启示我们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分)

 

13.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把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作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加以发展。

近年来,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

当中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迅速发展引起玉米供需关系明显变化,库存迅速下降,并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2006年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等产业过度发展。

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分析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

(10分)

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5分)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5分)(如果答出根据中国玉米加工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条件不同,因而不能照搬美国的作法,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或者答出玉米加工业发展规模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体现了量变质变的规律,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14.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状况令人忧虑。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将古河道当作垃圾坑和排污沟,而另一些地方在古河道、古桥、古码头旁建起了大量现代建筑,改变了运河区域的原故。

这些行为导致了对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尽管许多地方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难以协调进行。

结合材料,谈谈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怎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10分)

①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要尊重运河的风貌,保证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③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的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做到尊重规律与满足人的需要的统一、保护运河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14.材料三: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参与、竞争、公正、友谊、奋斗诸原则之中。

参与是奥林匹克第一原则。

“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顾拜旦语)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

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

人类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起越他人,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

奥林匹克精神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

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通过体育活动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增进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

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

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奥林匹克精神蕴涵了哪些合理进步的思想?

(12分)

①奥林匹克精神中包含的正确价值取向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分)②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敢于参与竞争。

(3分)③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就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3分)④要有创新精神,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促进个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分)(考生如果回答出其中三点也可以给满分)

“克拉克”现象对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来说具有怎样的哲学启示?

(8分)

实现人生价值固然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但也需要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提高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

(4分)人们在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能够适应外界情况的变化,充分发挥其潜能,就可以较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4分)

 

15.胡锦涛同志10月15日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被代表们认为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导致这样严重的结果,是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特别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些地方的环保概念常常弱不禁风,甚至不堪一击。

于是,导致了这样情形的出现: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

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从我国生态国情出发作出的正确举措,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要求我们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④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因此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⑤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观点看问题。

要面向未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既要搞好经济建设,又要搞好环境建设。

⑥实践决定认识。

在长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⑦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半月谈》载文指出,“征服自然“是一个流行了几十年的响亮口号。

在那个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年代,靠着这个口号,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业绩,绘就了一幅幅移山填海的华章。

材料二:

近年来,随看生态失衡造成的各种环境灾害接锺而至,大自然不断地向人类敲响警钟,人类是自然之子,而不是什么“征服者”。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我们今天应当树立的环境新观念。

(1)、材料一反映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4分)

材料一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由于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才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业绩,绘就了一幅幅移山填海的华章。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人类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过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0分)

①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展、深比和向前推移的,人们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正是认识深化的表现。

②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开规律的客观性而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导致了生态失衡,各种环境灾难接踵而至。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环境观念。

 

17、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育,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薄了,思想道德滑坡了,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出现了腐败现象。

这显然与违背“八荣八耻”直接相关。

材料二:

胡锦涛同志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