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436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纲目一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纲目二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纲目二阴阳辨证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拒按

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病程较短

病程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纲目三部位辨证

纲目四经络辨证

1.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①多气多血之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2.引经药

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阴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痈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纲目五局部辨证

一、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

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

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内容物。

三、辨痛:

痛是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的反映。

1.热痛:

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2.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3.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4.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5.化脓痛: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6.瘀血痛: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不变或暗褐,继则皮色青紫瘀斑而胀痛。

7.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

8.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四、辨痒:

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1.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2.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3.热胜:

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如接触性皮炎。

4.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

如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

如牛皮癣等。

6.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7.溃疡作痒:

脓区不洁;药物引起过敏;将要收口。

五、辨脓

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

(一)成脓的特点:

1.疼痛阳证脓疡:

疼痛剧烈,按之痛甚。

阴证脓疡:

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

肿势高突,根角收束,皮薄光亮。

深部脓肿:

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肿块变软,按之应指。

(二)确认成脓的方法:

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三)辨脓的部位深浅.

1.浅部:

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锨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

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脓的形质:

宜稠厚不宜稀薄。

脓的色泽:

宜明净不宜污浊。

脓的气味:

宜略腥而不宜臭秽。

六、辨溃疡

1.色泽

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

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2.溃疡形态

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疮痨性溃疡,疮口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

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物。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纲目一内治法

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消、托、补。

(一)消法:

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如:

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适应症:

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该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

(二)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

如:

透脓散。

适应症:

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己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

治疗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状况。

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三)补法:

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如八珍汤。

适应症:

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症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一)清热法:

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法则。

代表方:

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

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地黄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二)合营法:

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

代表方: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方,如大黄蟄虫丸

(三)内托法:

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限局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达邪”之意。

可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代表方:

透托方,如透脓散;益气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方,如神功内托散。

纲目二外治法

太多,懒……………………………………………………………………

疮疡

发病部位、肿块/结块范围、皮色、根、有无脓头。

临床表现多有别在初期,中期基本均为溃脓,全身症状显著,后期基本均为脓出后愈,故下临床表现只言初期。

一、疖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病因病机:

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②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③因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热毒蕴结证: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

暑热浸淫证:

清暑汤—清暑化湿解毒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养阴清热解毒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二、疔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

疔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颜面疔的临床表现:

初期,忽起一粟米样脓头,逐渐红肿热痛,范围3~6cm,根深硬如钉。

颜面部疔疮与疖的鉴别:

疖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①蛇眼疔:

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有轻微的红肿疼痛。

②蛇头疔:

初起指端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后肿势逐渐扩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

③蛇肚疔:

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

④托盘疔:

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

⑤足底疔:

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

3~5日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

①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②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

③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④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甲下溃空者需拔甲。

红丝疔:

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红丝疔的特点:

先有手足生疔部位或皮肤破损,红肿热痛,继则患肢内侧皮肤上起红丝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

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红丝疔的外治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疔的内治法原则:

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

早期,热毒蕴结证宜清热解毒;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中期,热胜肉腐证,宜清热透脓解毒。

发于下肢者应注意清热利湿解毒。

三、痈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病因病机:

①外感六淫邪毒,②或外来伤害,感染毒邪,③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

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致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

1.痈

火毒凝结证:

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热胜肉腐证:

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气血两虚证:

托里消毒散—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2.颈痈:

俗名痰毒,又称时毒。

其特点,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风热痰毒证:

牛蒡解肌汤/银翘散—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3.腋痈

肝郁痰火证:

柴胡清肝汤—清肝解郁,消肿化毒

4.脐痈:

湿热火毒证:

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清火利湿解毒

脾气虚弱证:

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5.委中毒

气滞血瘀证:

活学散瘀汤—和营活血,消肿散结

湿热蕴阻证:

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气血两亏证:

八珍汤—调补气血

四、发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9cm)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常见的发有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

1.锁喉痈

临床特点:

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痰热蕴结证:

普济消毒饮—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热胜肉腐证:

仙方活命饮—清热化痰,和营托毒

热伤胃阴证:

益胃汤—清养胃阴

2.臀痈

临床特点:

臀部肌肉丰厚处,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湿火蕴结证: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湿痰凝滞证:

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气血两虚证:

八珍汤—调补气血

五、有头疽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病因病机:

①外感风温、湿热邪毒;②情志内伤;③房事不节;④恣食膏粱厚味。

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

临床表现:

按局部症状可分为四候,每候约7天左右。

《疡科心得集·辨脑疽对口论》云“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①火毒凝结证: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②湿热壅滞证:

仙方活命饮—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③阴虚火炽证:

竹叶黄芪汤—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④气虚毒滞证: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扶正托毒

六、流注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病因病机:

总因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感受暑湿,余毒流注(疔疮、疖、痈处理不当),跌打损伤、产后瘀露停滞,髂窝流注

①余毒攻窜证: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②暑湿交阻证:

清暑汤—解毒清暑化湿

③瘀血凝滞证:

活血散瘀汤—和营活血,祛瘀通络

七、丹毒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不同部位的病名,如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①风热毒蕴证:

普济消毒饮—疏风清热解毒

②肝脾湿火证: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清肝泻火利湿

③湿热毒蕴证: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利湿清热解毒

④胎火蕴毒证: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凉血清热解毒

八、走黄与内陷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又名癀走。

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七恶证。

走黄的病因病机:

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走黄的治疗原则:

须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

内治可参照温病辨证论治,急投重剂清热、凉血、解毒之品,直折其势,随证灵活加减。

外治主要是处理原发病灶。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又称“三陷变局”。

其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内陷的病因病机:

正气内虚,火毒炽盛。

分火陷(毒盛)、干陷(正虚毒盛)、虚陷(毒衰正大虚)

内陷的分类:

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的称火陷;发生于2~3候溃脓期的称干陷;发生于4候收口期的称虚陷。

内陷的治疗原则:

须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

内治当扶正达邪,并审邪正之消长,随证治之。

火陷证,邪盛热极,当凉血清热解毒为主,并顾护津液;干陷证,正虚邪胜,当补养气血,托毒透邪;虚陷证,当温补脾肾或生津养胃。

外治参照“有头疽”。

乳房疾病

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两脉有密切联系

一、乳痈

病因病机:

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情志不畅、产后饮食不节)、感受外邪(产妇受风、乳儿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

临床表现:

初起:

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

成脓:

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全身症状加剧。

溃后:

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

治疗不当可形成袋脓,或乳漏。

①气滞热壅证(初起):

瓜蒌牛蒡汤—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②热毒炽盛证(成脓):

透脓散—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③正虚毒恋证(溃后):

托里消毒散—益气和营托毒

预防与调护:

不使婴儿含乳而睡,注意乳儿口腔清洁;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积滞,可用按摩或吸奶器帮助排出乳汁。

其他略。

二、粉刺性乳痈

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鉴别诊断:

①乳腺癌:

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

②乳晕部痈疖:

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可与一般乳房部痈疖相鉴别。

③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

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

④乳房部瘘管:

多为急性乳腺炎,乳房蜂窝织炎或乳房结核溃后形成,病变在乳房部,瘘管与乳孔多不相通,无乳头凹陷畸形。

三、乳漏

病因病机:

乳房部漏管,多因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而形成;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所致。

乳晕部漏管,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脂瘤染毒溃脓疮口久不愈合而成。

外治法:

腐蚀法、垫棉法、切开疗法、挂线疗法

四、乳癖

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

因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①肝郁痰凝证:

逍遥蒌贝散—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②冲任失调证:

二仙汤合四物汤—调摄冲任

五、乳核

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①肝气郁结证:

逍遥散—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②血瘀痰凝证:

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姑、海藻—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六、乳岩

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

①肝郁痰凝证:

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②冲任失调证:

二仙汤合开郁散—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③正虚毒炽证:

八珍汤—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④气血两亏证:

人参养荣汤—补益气血,宁心安神

⑤脾虚胃弱证:

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健脾和胃

一、气瘿

病因病机:

外因平素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内因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升降障碍,营运阻塞。

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

临床表现:

初起时无明显不适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较平坦,质软不痛,皮色如常,腺体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如肿块进行性增大,可呈下垂,自觉沉重感,可压迫气管、食管、血管、神经等而引起各种症状。

肝郁气滞证:

四海舒郁丸—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二、肉瘿

其特点是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

病因病机:

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

①气滞痰凝证:

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②气阴两虚证:

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三、瘿痈

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①风热痰凝证:

牛蒡解肌汤—疏风清热化痰

②气滞痰凝证:

柴胡舒肝汤—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四、石瘿

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则血瘀,瘀血与痰湿凝结,上逆于颈部而成。

亦有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来。

治疗原则:

石瘿为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

瘤、岩

一、脂瘤

其特点是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中央有粗大毛孔,可挤出有臭味的粉渣样物。

痰气凝结证:

二陈汤合四七汤—理气化痰散结

痰湿化热证:

龙胆泻肝汤合仙方活命饮—清热化湿,和营解毒

二、血瘤

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

①心肾火毒证:

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②肝经火旺证:

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清肝泻火,祛瘀解毒

③脾统失司证:

顺气归脾丸—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三、肉瘤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其特点是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

四、失荣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而命名。

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病因病机:

因足少阳胆经循行耳之前后,肝与胆相表里,故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

如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络,则结为肿块;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痰瘀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可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表面不平,固定不移。

一般无疼痛,但合并染毒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