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38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docx

防震减灾重点复习题

2、国家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

每年5月12日

3、地震致灾的途径?

通常需要通过土木工程设施,地质体,海洋,湖泊等载体,造成地震土木工程,地质,海啸等灾害,危及人类安全,损毁社会财富。

4、地震土木工程损失

按照抗震设防准则实施了抗震措施的土木工程设施,在地震中遭到的损毁和破坏。

5、地震土木工程灾害

由于人们缺乏知识,知识运用不当,选址不当,设计不当,施工不当,使用不当和维护不当,所建造的土木工程设施低于突发的地震载荷,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防御和减轻地震土木工程损失和灾害的工程途径

1)要对土木工程设施,地质体,海洋湖泊等载体实施防震减灾工程措施。

2)增强国力,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降低地震土木工程损失

3)通过技术进步和严格管理,避免地震土木工程灾害。

8、防震减灾对策的主要内容

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心理辅导

9、我国防震减灾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预防与救助相结合”

10、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四个环节的工作内容

监测预报体系,震害防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

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灾后重建。

11、按照所学专业或志向,试述你应该承担的防震减灾的社会责任。

1)防震减灾的概念2)为什么我们要承担防震减灾的责任

3)我的专业4)我该承担的责任

12、地震活动性

是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期的地震活动特性,包括在地震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地震频度,地震强度的变化。

13、我国强烈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高度不均匀,大多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区域

2)其他区域也不是绝对不发生,但相对少很多。

15、我国地震灾害特点?

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害重。

18、我国东汉时期哪个着名的学者发明了什么地震仪?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制成

19、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半数以上的省会城市都在地震烈度(B)度的背景下,属于需要设防的城市。

A、ⅤB、ⅥC、ⅦD、Ⅷ

20、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B)。

A、5.1级B、6.1级C、7.1级D、8.1级

22、唐山地震的发生日期?

地震震级?

1976年7月28日,7.8级。

23、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日期?

地震震级?

2008年5月12日,8.0级。

24、为什么说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破坏力最强的地震?

1)震级最大2)破坏范围最大

3)破坏力最大4)造成的地质灾害很严重

伤亡少(人口密度较少,发生在白天,抗震措施比原来强。

25、课程讲到的发生在中国、日本、海地、智利级别大致相当的地震,为什么死伤人数和土木工程设施的破坏存在很大的差距?

1)综合国力的增强2)抗震设防标准变高,投入变多3)人民的防范意识较强。

27、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是(B)。

A、1923年日本关东8.3级大地震B、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大地震

C、1964年阿拉斯加8.4级大地震D、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

29、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30、全球活动最强烈的三大地震带是(多选)(ABC)。

A、欧亚地震带B、大洋中脊地震带C、环太平洋地震带D、大陆裂谷地震带

33、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34、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12度。

35、地震三要素为时间、地点、震级

38、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39、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42、天文现象与地震有一定关系,主要触发地壳岩层濒于断裂的引力天体是(月球)

43、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分离型、汇聚型和平错型

45、深海域航行的轮船遇上大海啸危险吗?

不危险,海啸在深海中在海底运行,海面上很难察觉。

在浅海中才能够显现出来。

46、地声是一种前兆,原因是地震波纵波折射到空气中传播吗?

正确。

地震横波在空气中无法传播,纵波才可以。

47、在海洋航行的船上的地震仪能否探测到海底的地震?

简述理由。

能。

纵波在海中可以传播,可以接收到。

46、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7级地震设防,正确吗?

为什么?

不正确,应该按照地震烈度进行设防。

如果震源深度很深就算震级高也不会影响到地面。

47、某年某月某日,云南龙陵发生7.2级地震,昆明的震级为4级。

正确吗?

为什么?

不正确。

震级只有一个,要用烈度衡量昆明。

4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对吗?

正确。

上下颠动(纵波)很轻,能量很少,可能震级较小或离我们很远。

有晃动(横波)说明震级不小。

49、地震参数的三要素,地震参数的四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经纬度),强度(震级),震源深度。

57、试述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差异。

(1)震级反映的是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反映的是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破坏程度,破坏越严重烈度越大。

(2)确定震级和烈度的依据不同,震级时根据地震站台记录,按一定公式推算得出的,每大一级,能量约增大30倍。

烈度是根据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的破坏轻重程度,一次地震位置不同,条件不同,就有不同的烈度。

59、哪种自然灾害对人类构成的威胁最大?

试用数字说明。

地震灾害;人员死亡占所有自然灾害的50%以上,我国死亡人数占全球的50%以上。

60、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照亮地下的一盏明灯?

(1)现在最先进的钻井技术也不超过10千米,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透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气体,液体,在任意一种物质中自由通行。

(2)地震波帮我们认识地球的深部结构,组成,过程和状态,地震波能穿透地球的内部,并把地球内部的信息带回地面。

61、三角测量法怎样确定震中位置?

最常用的方法是三角测量法,即:

分别从三个不同方向确定震中距,测出三个圆,三个圆相交,公共弦的交点即为震中。

62、地震按震源深度的分类<60千米,60~300千米,300千米以上

63、地震按震中距的分类

震中距≤100千米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1000千米的称为远震

64、人们测量地震的地震仪一般分(3)个方向,分别是(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整体构成一个拾震系统。

65、在一次地震中,震级最大的叫(主震),主震之前的叫(前震),组成了前震序列;之后的叫(余震)组成了余震序列。

66、什么是地震学?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和地球内部物理的科学,或是研究地震弹性波的科学,研究地震应用的科学。

67、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震线)

68、震中:

震中是震源在垂直地面的投影点。

72、地震监测的内涵:

地震监测是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

73、地震监测的内容:

地震观测(记录地震发生时,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壳形变观测(含地倾斜、应力、应变、重力、空间大地形变测量、断层形变测量等)

地磁地电观测(含地磁场、地电场、介质电性等)

地下流体观测(含氡、汞、离子等地球化学成份及水位、流量、地温等观测)

动物习性观测

74、地震监测系统的构成:

由地震信息观测系统,地震信息传输系统和地震信息储存,处理系统组成。

75、地震监测系统的作用: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基础,也是采取各种震灾预防措施和地震应急措施的基础

76、我国地震监测的四大学科:

测震学科,形变学科,磁电学科,地下流体学科

77、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测震仪器记录地震波信号,要求地震台(站)附近一定范围内不能有可能造成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人为振动源(如爆破、各类机动车辆、各类机械生产的振动等)。

地磁、地电仪器观测的是地下产生的磁、电场信号,要求台址附近一定范围内不能有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人为的磁场、电场干扰(如电气车辆、电缆电器设备、大量铁磁性物体等)。

在地壳形变、重力测量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施工、堆放物品。

在地震观测用井(泉)附近或相通含水层不得大量取水和污染水源等。

78、地震预测:

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的科学的估计和推测。

79、地震预测分哪几个阶段,具体时间尺度是多少?

中国地震专家将地震预测划分为四个阶段:

长期预测阶段:

开展地震活跃期——平静期的研究判定;估计活跃期内的强震主体活动地区及总体水平;确定十年尺度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重点监视防御城市。

(几年到几十年);

中期预测阶段:

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观测的跟踪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趋势性异常进行鉴别与确定;圈出异常集中区,确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对重点工作区进行异常的综合分析,确定震情跟踪重点内容。

(几个月到几年);

短期预测阶段:

短期异常现象的鉴别与确定;比较异常集中区各自发展的趋势,提出可能加强的危险地段;对可能发震区,根据异常的分布面积,异常持续时间等作震级预测。

(几天到几个月);

临震预测阶段:

突变性异常的鉴别与确定;调制与触发因素的研究及初步现象的调查,对发震危险时段进行预测;根据突变性异常和现象的时空分布,注意异常群体向震源迁移的现象,对发震地点与发震时间作进一步判断。

(几天之内)

80、地震预报:

是政府在授权范围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

81、成功的地震预报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1)科学上准确,即准确地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2)程序上严密,地震预报的发布是一个过程,由预测,决策到发布涉及到众多部门,多种程序,必须有法律为保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社会公众配合,地震预报发布后,要求社会公众做出适度而必要的反应。

82、一个完整的发布地震预报过程包括四个程序:

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地震预测意见的形成;地震预测意见的评审;地震预测的发布。

83、鸡飞狗叫等震前动物异常是常见的地震前兆,试简要说明原理。

动物的器官敏感频带与人类不同,电磁辐射人们很难感觉到。

85、地震谣传:

地震谣传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缺乏科学依据、违反发布程序的地震消息。

87、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吗?

是由地震机构发布的吗?

不是,地震短、临预报只能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

88、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的概念及作用

地震预测是在地震之前的科学判断,预报是指基于这种科学判断做出的决策,预警是到达脚下之前发生的警示信息。

90、地震危险性:

场地未来遭遇到超过给定地震动的概率。

91、结构易损性-结构物的抗震强度:

用多个极限状态定义结构物的不同破坏程度,所有极限状态的概率分布。

92、地震危害性:

结构物出现某种破坏状态的概率,地震危害性=地震危险性*结构易损性

93、地震区划:

是地震区域划分的简称,指的是在地图上按地震情况的差异,划分出不同性质的区域。

94、地震小区划:

详细指出一个不大的地区内对工程抗震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如何影响震动的,并在地图上标出考虑这些因素之后的地震动和其他影响。

99、下列(A)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A、重大的建设工程或者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B、一般的民房建设工程C、乡村道路建设D、所有的建设工程

100、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102、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采用(基本烈度)

10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对吗?

正确,可能会变形严重。

106、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对吗?

不对。

现在的抗震设防要求不是按照经济发达程度制定。

抗震能力一定,建筑内的财富不同,但土木工程设施损失是一样的。

108、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09、地震动的三要素是(峰值加速度)、(频谱)和(持时)

111、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50年内至少发生一次地震的概率)的地震烈度成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用Ib表示,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112、抗震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13、多遇地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

也成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

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114、罕遇地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均为2000年。

115、地震烈度表及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尺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

117、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是什么

第一水准: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一般维修或不需维修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产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简称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1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范围是(6、7、8、9)度

119、建筑震害的原因:

地基失效破坏:

由地震引起的地基丧失其承载能力的多种破坏,例如断层错动、沙土液化、山体滑坡等;

结构振动破坏:

是指人工建筑和构筑物由于地基振动而产生的结构地基共同系统的破坏

间接震害:

地震间接引起的灾害——次生灾害,火灾、海啸、洪水

120、紧急:

是指一种特殊的非正常,非常规,非稳定状态,强调的是时间的紧迫性,在此时只有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缓解该状态,使主体处境归于正常。

121、应急:

是主动行为或主观行为,强调的是应对措施,主要是在紧急状态之前和发生之后的控制。

122、地震紧急救援的内涵:

是指围绕破坏性地震的形成发生发展和善后处置,所采取的以预测事件发生,判断震情的发展趋势,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和环境损失,遏制事态发展和蔓延,进行善后处置的综合性,全过程的特殊服务活动。

123、地震应急管理的内涵:

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破坏性地震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的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124、地震灾害分为哪四级: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125、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别对应的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126、地震灾难救援的黄金72小时的含义:

在72小时内,抢救出来人的存活率最高。

127、地震灾难灾民在72小时内的存活概率:

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在72小时期间,灾民的存活率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

被救活的人在第一天存活在90%左右,第二天50-69%,第三天20-30%。

128、自救互救关键知识:

先将自己的活动空间变大,逐步试图脱险,救助临近受压埋者,先将其头部清理出来,保证呼吸,在寻找救助下一个,不要直接拖拉伤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129、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

1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

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131、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确定的原则及具体表述内容

小震无损失中震易恢复大震不瘫痪。

当遭遇一般地震时,城市的建设工程不发生破坏,城市功能正常。

遭遇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功能和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复生产,

遭遇罕见强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132、强震后恢复重建,一般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种类型

133、灾后重建的关键问题:

场地地震安全性和房屋抗震性能。

134、用里克特的面波震级能量计算公式,计算8级地震释放的弹性波能量是6级地震的多少倍

解:

根据lgE=4.8+1.5M,可得

Lg(E8)=4.8+1.5*8

(1)

Lg(E6)=4.8+1.5*6

(2)

(1)式减

(2)式得

Lg(E8)-lg(E6)=1.5*2(3)

Lg(E8、E6)=3

E8/E6=1000

答:

1000倍。

135、某地震带4级地震年平均发生率v4=3.5,b=0.68,运用古登堡-里克特模型,计算该地震带6~6.9震级段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保留5位小数)。

(100^0.68=4.78630)

解:

根据lgN=a-bM,N为数据集合中M级地震发生率,可得

Lg(v5)=a-0.68*5

(1)

Lg(v6)=a-0.68*6

(2)

Lg(v4)=a-0.68*4

(2)

(2)-

(1)式得

Lg(v6)-lg(v5)=-0.68,即lg(v6/v5)=-0.68

得v6/v5=10^(-0.68)

则v5=v4*10^0.68=0.73125;v6=v5*10^0.68=0.15278;v7=0.03192

v(6~6.9)=v6-v7=0.120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