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04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 古诗词曲部分.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古诗词曲部分

古诗词曲部分

(1)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俯瞰沧海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

这几句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这几句也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主题】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考点训练

1.请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内容:

这四句写出了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或: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

(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赏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

颔联中的“潮平”写出了潮水涨满的景象,因为“潮平”才能有水面宽阔。

“正”字说明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风不太大),所以才有“一帆悬”(端端正正地高挂的样子)。

它写出了春风和顺、船行平稳的特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着新事物。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主题】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训练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吹拂,船帆鼓起,船行更为迅疾。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的节令中蕴含哲理。

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乐观及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

【答案】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诗句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三)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初春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颔联中“早”“新”二字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争”“啄”二字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

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颈联诗人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两词描绘出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无尽喜爱之情和欣赏美景的愉快心情。

【主题】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考点训练

1.颔联中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动词:

争、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本诗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点拨】抒情手法有: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本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是直接抒情,其他描写景物的诗句是借景抒情。

3.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答案】“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它们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四)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当时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的奔波与劳累,正好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构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衬托(以“小桥流水人家”之乐景写游子悲哀之情)。

【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考点训练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直接抒情的是“断肠人在天涯”;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游子(天涯沦落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意思对即可)

3.这首小令用了什么写法?

创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暮春时节春光消逝时的萧条与凄凉景况,诗人选取飘落的杨花和啼叫的子规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闻道”表现了听说朋友左迁后的惊诧、惋惜;“过五溪”表明贬谪之地荒远,道路难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主题】表现了李白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伤感情绪。

考点训练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意象?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案】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请从修辞和情感这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案】因为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郁,人们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六)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起笔以“君”直呼对方,第二句中的“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远深重,“秋”字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烘托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里的“巴山夜雨”与最后一句中的重复,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一个指现在的夜雨,后一个指将来回味的夜雨,时空交替,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最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遥想未来与亲人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回想现在巴山夜雨时彼此思念的情景。

思绪从现在设想未来,又站在未来回想现在,虚实结合,写尽了世间离人的相思之苦。

本诗中出现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

剪烛西窗。

成语的含义是:

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想象、情景交融。

【主题】本诗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他盼望北归团聚、共叙感情的美好心愿。

考点训练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同时又烘托出诗人独在异乡的羁旅之思。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案】“涨”,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七)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首句连用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联系起来,用互文的写法,描绘了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犹唱”的“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末两句表面上是在写歌女,其实是对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阶级的批判。

【主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也表达了他对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达官贵人的愤慨。

考点训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体会“笼”和“寒”的妙处。

【答案】特点:

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而又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表现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3.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歌女不知亡国恨,来表现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

这句诗既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八)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即景抒情,说明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挡,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的事物再现,只是那已不是原来的事物了,只不过似曾相识罢了。

表现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和对青春易逝的感伤。

被称为天下奇偶。

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通过“新”“旧”对比,表现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通过“去”“来”对比,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主题】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同时也流露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考点训练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①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②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答案】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九)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首联写远望所见。

“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这两句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颔联写近望之景。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泰山汇聚大自然的神奇和灵秀,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虚实结合。

颈联写细望之景,并由静转动。

尾联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和实现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主题】诗人以饱满的热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泰山风光图,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和志向,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考点训练

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答案】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的喜爱之情。

3.“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答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即可)

4.指出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并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此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有这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十)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首联写春望所见:

“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令人满目凄然。

颔联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

“溅”“惊”二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鸟的惊心表现了出来。

颈联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人们的迫切心情。

“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总写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刻画了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

【主题】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考点训练

1.全诗描写了京城破败荒凉的景色,反映了战乱频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心情的急剧变化和恨与家人分别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了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案】这两句具体写到了国事和家事。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这两句,不仅流露出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了深化。

 

(十一)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首联中“单车”形容出使随从不多,微露诗人失意情绪;“欲问边”表明出使目的;“属国”表明身份。

颔联写诗人途中所见,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写法上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

颈联是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孤”字表现出景物的单调,而“直”字则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圆”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塞外的奇特风光,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融入了广阔的自然景象中,营造了一个画面开阔、雄奇苍凉的意境,表现了他对大漠奇特壮丽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流露出了他对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悲伤的情感。

尾联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

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主题】本诗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考点训练

1.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歌描写的是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流露出了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悲伤的情感。

3.请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答案】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地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对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了他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

请描绘一下它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画面: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不远处的长河之上,一轮落日在云雾中显得浑圆。

(十二)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首联“莫笑”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颔联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现比喻绝处逢生或遇到困难、前途渺茫的时候,不要放弃,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

“重”“复”二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柳树的茂密,“明”字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这一“明”一“暗”,别具一格地描绘出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

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训练

1.如将首联中的“足”改为“有”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不好。

因为“足”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有”字则表现不出这层意思。

(意思对即可)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面对困难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有新的出路。

3.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眼的渲染,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愤懑不平和无限辛酸。

颔联引用“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现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诗人的情感有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尾联表现出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谓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考点训练

1.诗歌的颈联已经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

(提示:

可从其蕴含的哲理和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答案】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2.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案】意思:

放眼望去,大江之上,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争荣,春意盎然。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蕴含的哲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十四)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开头两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引出对古人、古事的感喟,为后两句的议论张本。

后两句议论,用“铜雀”“二乔”的典故,说明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就要被重写了。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象征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也说明机遇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考点训练

1.本诗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原因: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从它写起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作用:

为下文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不好。

原因:

①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②能以小见大,使感情表达更含蓄。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表达的含蓄性任一方面回答均可)

3.简要谈谈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