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docx
《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
笔者在《底线均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一文中认为:
“实事求是地从国情实际出发,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价值取向上都应该以最低合格标准来推进均衡发展,底线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样态,就是当下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本文继续认为:
扼制实现底线均衡的根本症结是褊狭“拔高”,实现底线均衡的合适路径是全面“兜底”,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应该把发展的重心由“拔高”转向“兜底”。
一、以“拔高”为重心的义务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教育关注弱势群体,从孔子朴素的“有教无类”到陶行知心系平民的“爱满天下”,整整历经了两千四百几十年。
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出现普及义务教育,意味着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兜底”,普及义务教育中出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颠覆性的观念转变——把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从“拔高”转向“兜底”。
这只是一种假设,而解释这种假设,则有必要首先弄清楚我们以“拔高”为重心的义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程介明先生论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教育还有没有筛选淘汰的功能”的疑问。
他为此还提到两个相关疑问:
一是在变动不居的信息社会是否还存在所谓精英;二是假若还有筛选淘汰的过程,是不是在学校里面发生。
他怀疑学校具有把进入工作之前的学生分类分等的功能。
[2]他是在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问题时提出这种疑问的,讨论的主要是高等教育,这对于一向以培养精英为己任的高等教育而言,的确有些颠覆意味。
但本文讨论的是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这样的疑问应该没有异议。
我们也就有理由认为:
当前的义务教育学校,如果理智地面对变动不居的信息社会,就不应该还有筛选淘汰的义务,也不可能还存在所谓精英,更不具有把学生分类分等的功能。
毋庸讳言,我们的义务教育依然在拔高的漩流中沉浮,它迷失了“兜底”的发展路径。
从教育内部环境来看,我们思考义务教育问题,甚至还不能把它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义务教育依然还在盲目坚持精英化。
我们花了太多的心思考虑普通高中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确切地说,是应对进入普通高中的考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却没能花同样的心思考虑未来的负责公民、未来的平民普通劳动者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从教育外部环境来看,我们的政策、理论虽然都在遏制“拔高”,积极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缺乏平常心的家长们还是情愿不情愿地支持着“拔高”的教育。
同时,还有一个强势而庞大的社会利益群体,他们不遗余力地只为“拔高”的教育推波助澜。
支持“拔高”的教育行为(如鼓励择校、辅导、家教等)充满了功利的诱惑,而“兜底”需要的是平常心。
迷失了“兜底”的路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失落了根基。
“拔高”原本无可厚非,但褊狭的“拔高”有问题,当人们只是盯着几门课程的学业成绩,凭借着日趋繁难的考试评价,制造“被优质”的教育和“被优质”的学校时也造成了“被薄弱”的教育和“被薄弱”的学校。
如此褊狭的“拔高”,其实是异化了义务教育的宗旨,它不仅虚化了培养国民基础素质的目标,也遮蔽了丰富的教育生活,它像梦魇般压抑着孩子们的灵性,让那些被优质群体的学生们优秀、成功却未必受欢迎,同时让那些被薄弱群体的学生们倍受歧视。
如此褊狭的“拔高”,同时也异化了义务教育的评估,只要我们比较一下考入重点高中的和考入中职校的学生们的成绩,再比较一下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学生群体为此所承受的社会舆论,就不难发现,我们被异化了的教育评估已经不懂得尊重完整的人性了!
值得深层剖析的是,如此褊狭的“拔高”,更在事实上诱导了学生双趋向发展的误区:
“被优质”群体的学生被诱导着进入了趋向越界发展的误区,“被薄弱”群体的学生则被遗忘在不搭界发展的误区里。
什么是越界发展的误区?
它如何迷失了“兜底”?
在义务教育盯着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局限于应对几门规定课程的考试的情况下,仅就这个褊狭范畴,确切地说,是这个褊狭范畴的符号化评价结果而言,“被优质”群体的学生们可能发展的很优秀,甚至会超越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基础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界线,这就是越界发展的误区。
这个误区里的学生们的发展,说通俗些就是揠苗助长的样态,被误导的秧苗们不是踏踏实实往地下扎根往四周拓展,而是顾此失彼地只顾“拔高”,而褊狭的“拔高”,即使从他们在具体学科学习中的发展潜力来看,也会造成基础肤浅,也就更难兼顾到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样培养的人,虽然能在考试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很可能连“兜底”的国民基础素质都失落了,他们可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却未必能赢在起跑以后,更未必赢在终点(考入名牌大学当然不是终点)。
什么是不搭界发展的误区?
它如何迷失了“兜底”?
褊狭“拔高”的教育,事实上遗忘了“被薄弱”群体学生们的发展,因为他们很可能既够不到褊狭越界发展的底线,又得不到与中职校教育以及直接从业者的继续教育需求相一致的教育,他们也就陷入了一种错位的教育,或者就是一个教育盲区,这就是不搭界发展的误区。
这个误区里的学生们的发展,说通俗些就是双向脱节的样态。
人们只知道为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困扰,但是还没有深究这种负担对那些与普通高中无缘的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们的肩膀可能还够不到负担!
这是一种怎样沉重的负担!
他们无辜地成了褊狭“拔高”教育的陪衬人,还不得不因此忍受歧视和羞辱,人格尊严备受伤害。
他们不只是在考试竞争中徒受煎熬,也同样会失落“兜底”的国民基础素质。
他们不只是必然输在“起跑线”上,还可能继续输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由“拔高”转向“兜底”
教育就像是一项建筑工程,终身教育是工程全局,基础教育就是它的基础部分。
建筑工程施工中有个“零对零”的说法,它指的是基础工程结束地面工程开始之间的界线,这个界线的上下两部分,既融会贯通为一体,又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都是“零对零”界线以下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从业者的继续教育是“零对零”界线以上的地面工程(我国的高中教育是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的基础教育,本文主要讨论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
我们讨论基础工程的优质均衡发展,说到底就是个优质基础工程的均衡施工问题,它无论如何不能制造一部分优质工程,同时造成另一部分薄弱工程,更不能把超越“零对零”界线的“拔高”简单认定为优质工程。
用这个道理讨论义务教育,也就是它无论如何不能制造一部分优质教育,也造成另一部分薄弱学校,更不能把褊狭“拔高”的教育简单认定为优质教育。
前述褊狭“拔高”的义务教育,就是模糊了“零对零”界线,说通俗些就是基础工程队撇开夯实基础的责任,自作多情地只想建楼,而且还是建塔楼,所以才误导被优质群体的学生和被薄弱群体的学生,陷入了双趋向发展的误区。
那么,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转向全面“兜底”,选择以“兜底”为重心的发展路径?
这就是优先考虑均衡,优先考虑一切学生,优先考虑被薄弱群体。
关于优先考虑均衡。
义务教育肩负的是有限责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要对优质和均衡作出解释,也要对它们的孰先孰后作出选择。
我们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鼓励“拔高”、追求卓越的取向,是单向度关注优质的选择,这种选择忽视了一个问题,即鼓励“拔高”有可能失落“兜底”,追求卓越有可能失落平常,因此它必然造成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同时也造成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不可能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教育中时下尝试的梯度发展、高位均衡发展、优质拉动薄弱发展的取向(与特色发展、差异均衡发展不同),是优先考虑优质兼顾考虑均衡的选择,这种选择表达了善良的愿望,但它毕竟是一种有明显倾向性的选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薄弱,也很难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事实是:
我们义务教育的无限责任还在继续膨胀,无数的中国家庭还认为孩子上学是第一负担,而我们有限责任内的义务教育,依然还存在较大面积的薄弱状况,所以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想问题,优先考虑均衡。
关于优先考虑一切学生。
我们到处都在说“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听上去很动人。
其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都只是在描述一种无限责任,这是一种愿望,一种笼而统之的口号,它没有办法问责,也不太可能落实。
譬如每当教育中发生恶性事件,教育者或家长们总会有“我这完全是为了……”的许多解释,这些解释总让人感到很苍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这些解释只不过是成人的主观愿望和感受,而不是依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发展实际的问责或辩护。
值得思考的是,“为了一切学生”的提法,提供了在义务教育有限责任内实施问责的依据,它限定了对“一切学生”的责任,我们也就可以把它理解为义务教育对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校教育、适龄者成为工人、农民、农民工等的继续教育的责任。
显然,这是一份宽泛的责任,只考虑普通高中教育是远远负不起这份责任的,所以我们必须换个角度想问题,优先考虑一切学生。
关于优先考虑被薄弱群体。
义务教育要肩负起对“一切学生”的有限责任,而它的现实发展样态又是如此不均衡,不均衡到有一个被优质教育群体,还有一个被薄弱教育群体,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扼制它愈演愈烈的发展势头,寻求优质均衡的发展路径?
如果是优先考虑均衡、优先考虑一切学生,就只能优先考虑被薄弱群体。
这个道理很清楚,一项优质的基础工程,它的第一位的质量指标应该是确保每一寸基础都合格,而不是摆弄几处优质工程创几个优质品牌,为了这第一位的质量指标,它必须优先关注工程中的那些薄弱环节。
所以我们只能换个角度想问题,优先考虑那些被薄弱学校能提供些什么,优先考虑那些考入中职学校的、进城务工或留乡务农的被薄弱的学生需要些什么,而不是优先考虑让发达地区的学校先品牌起来,也不是优先考虑让被优质群体的学生们脱颖而出。
三、关怀被薄弱群体走出不搭界发展的误区
以“兜底”为重心的义务教育,在物质性资源配置的保障方面,只要坚持从我国的物质可提供性实际出发,从欠发达或贫困地区能普遍达到的实际出发,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能免费享受到的实际出发,就能寻到“兜底”的优质,我们只要不把那些平庸的豪华学校误读为优质学校,就能营造“兜底”的均衡。
在精神性资源配置的保障方面,“兜底”也不像人们担心的那样艰难,物质贫困从来就不等于精神贫困,只是我们没能深入发现那些被优质群体的薄弱,被薄弱群体的优质!
这里的关键是评价标谁,如果采用多数教师和学生能胜任也能成功的合格性评价,不局限于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和学生,就可能实现优质均衡。
显然,以“兜底”为重心的义务教育,直接关怀被遗忘在不搭界发展误区里的学生。
值得解释的是,这种关怀绝不是怜悯与施舍,而是恪守义务教育的有限责任。
事实上,被薄弱群体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发展,更需要公正的评价。
譬如他们中的贫困生,有《义务教育法》的保障,他们就有义务接受教育,有权利拒绝贫困,也不必为谁维护自己的权利感恩戴德。
那些贫困生中的进城务工者子女和那些留守农村的孩子,他们以稚弱的肩膀承担着生活责任,还以稚嫩的童心宽容得不到父母呵护的生活境遇,社会有责任给予他们“兜底”的保障。
譬如他们中的学困生,如果他们只是在褊狭“拔高”的扭曲义务教育性质的学习任务面前,因为不堪重负力所难及而学困,这就完全可能是教育的问题,他们不必以质朴的善良来承受它,而是完全有理由提出质疑,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因此,我们讨论薄弱学校或弱势群体的学生,不能把他们有理由问责的薄弱,误解为负责的薄弱,也不能把人们狭隘偏见的薄弱,误解为完整事实的薄弱。
那么,以“兜底”为重心的义务教育,如何帮助被薄弱群体走出不搭界发展的误区?
如果我们把褊狭“拔高”的教育改造成全面“兜底”,把沉重的课业负担置换成“兜底”的国民基础素质,就完全可以“确保人人都能学好”,落实义务教育的权利;如果我们多一些关注平常人的平常心,求真务实地培养学生们“负责公民的价值观、态度与情感”,尽心竭力地培养他们正义、善良、同情、诚信、敬业的品格,就完全可以让社会生活中减少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假冒伪劣产品、家庭伦理冲突;如果我们收敛一些炒作各种“天才”、“神童”的非常人的非常心,脚踏实地地教会学生们读、写、算,就完全可以期望他们学习九年语文也能像那些只读过三五年乡塾的老者们一样知书达理;如果我们每天都设体育课、体育活动,真诚关心学生们的生命与健康,就决不会有那么多学生体能、体质、体魄、抗挫折能力每况愈下;如果我们还能认真教会学生们“基本生活技能”,不折不扣地践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不能胜任普通劳动者的角色。
显然,我们没有这样选择,被薄弱群体的学生们才会被遗忘在不搭界发展的误区里,我们有理由考问褊狭“拔高”的教育评价,也期待“兜底”的合格性教育评价。
可以认为,如果我们采用“合格就是优秀”或“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办法评价学生,被薄弱群体的学生们就有可能发展得很优秀,他们在有限课程的局限性考试评价中或许有差距(如果增加实践环节关注综合素质还未必有差距),但他们在德性、创新思维、审美、体育、劳技的广泛领域里可能没差距。
还可以认为,如果我们采用同样的办法评价学校,被薄弱的学校也有可能发展得很优质,它们在局限于多少人考取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评价中或许有差距,但它们在培养了多少优秀或者合格的负责公民和平民普通劳动者的合格率评价中可能就没有差距。
值得思考的是,采用“兜底”的合格性教育评价,其实还可以颠覆性地换个思路,径直评价学校培养了多少不合格的人!
我们追踪学校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仅可以看看他们中有多少人出类拔萃,为学校增光,也可以看看他们中有多少人违法乱纪,让学校蒙羞,以此来实施学校教育不合格的问责评价。
我们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社会不合格人群中已经鲜有没有受过义务教育的人,这里应该有一份义务教育的责任!
这也是义务教育“兜底”的社会责任!
四、关怀被优质群体走出越界发展的误区
以“兜底”为重心的义务教育,是否会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产生负面影响?
这或许是个最让人担心的问题。
解释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是否脱颖而出,而在如何判断优秀人才。
我们可以明确认为,优秀人才同样需要“兜底”的国民素质基础,而且从《义务教育法》的诸项条款来看,集中优质资源办优质教育出优秀人才的办法,已经不合时宜了。
我们有理由认为,无论是在物质性教育资源配置还是精神性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方面,办优质教育出优秀人才,应当以“兜底”的优质均衡为前提,不能有悖义务教育的公平法则,不能放任对特定弱势群体的歧视。
就此而论,如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它们在物质性教育资源配置上,凭借自力更生的朴素精神,在精神性教育资源配置上,凭借不选择教师不选择学生的博爱精神,尊重了义务教育公平法则,也维护了特定弱势群体的尊严,是合适的优质义务教育发展路径。
显然,以“兜底”为重心的义务教育,深层关怀那些越界发展的被优质群体的学生。
值得解释的是,这种关怀是基于一个基础性判断:
任何一个真正的优秀人才,都只能在“兜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切学生所必需的国民素质基础,优秀人才同样必需。
褊狭“拔高”的教育,实质上正是狭隘了这样的发展道路,它误导了许多所谓优秀人才,让他们深陷在德育空泛、体育敷衍、美育功利、劳动教育如同虚设的唯考试成绩至上的误区里,他们中的许多人,因此才会以舍弃“兜底”的国民基础素质为代价,换取学业成绩的越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最大损失莫过于作为一个负责公民所必须的价值观、态度与情感。
一位名校教师记叙过这样的事实:
有个学生在考取一所著名大学后,提议成立“某中学名牌大学校友联谊会”,这位教师听了这样的提议,“大热天里一下子感到冰寒彻骨”!
他疑问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疑问社会在走向进步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落后腐朽的思想粘附在青年身上,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3]其实,这个学生失落的正是“兜底”的负责公民的价值观、态度与情感。
那么,以“兜底”为重心的义务教育,何以帮助他们走出越界发展的误区?
如果我们相信一个认知技能和创造能力优异的学生,缺失了“兜底”的负责公民的价值观、态度与情感,绝不是真正的优秀人才,我们就应该发现,许多粘附在青年身上的落后腐朽的思想,正是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留下的缺憾,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防微杜渐避免的。
考察某些大学生(有广泛代表性的优秀人才)的负责公民素质状况,或许能给我们一些警示:
他们择业只懂得自主选择,不懂得自主负责,是否缺失了“兜底”的自我责任精神?
他们不懂得高等教育大众化只不过是种教育文明,不懂得读完大学依然可以是大众的浅显道理,他的择业不以“混同于普通百姓”为荣,反而以“与工人农民没区别”为耻,是否缺失了对衣食父母们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是否淡漠了“兜底”的社会责任精神?
日前媒体讨论过一个“史上最牛的招聘启示”事件,只因为招聘洗菜工的条件中写有“大学本科学历”,就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还因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感到悲哀”!
他是否也因为海归派博士在美国当过洗菜工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感到过悲哀?
他是否顾及到中国洗菜工的人格尊严?
这是否是我们褊狭“拔高”教育的真正悲哀!
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兜底”为重心的义务教育,对于优秀人才,不只是关怀和帮助而是精神拯救。
显然,我们并没有重视如此的拯救,我们让褊狭“拔高”的“优秀人才”挡住了视线,其实,仅就认知技能和创造能力培养而论,“兜底”的义务教育,不过是把被优质群体学生们的“偏食”改造成“合理的营养搭配”,这有益于他们夯实全面基础。
有一种基于简单思维的人才发展观值得怀疑,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就认定他小学时代应该是个“小发明家”,要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就认定他小学时代应该是个“数学神童”。
但翻开历史看看,循这样的路径成才的,古今中外有几人?
恰恰相反,许多享誉海内外的大师们的成长经历,与这样的人才发展观格格不入!
譬如钱伟长先生当年考取清华大学,据说他的国语、历史两科是满分,外语及数理化各科都不及格,这背后是种怎样的思维和人才发展观?
这对我们褊狭拔高的义务教育有什么启示?
譬如有人把中美两国的教育进行过比较,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基础好,他们基础差,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创新思维差,他们是创新思维好,这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示?
在褊狭“拔高”的“好基础”与全面“兜底”的“基础差”之间,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我们没有选择全面“兜底”的“基础差”,而是选择了褊狭“拔高”的“好基础”,被优质群体的学生才会深陷在越界发展的误区里。
我们同样有理由考问褊狭“拔高”的教育评价,也期待“兜底”的合格性教育评价。
可以认为,褊狭“拔高”的教育评价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扼杀”被薄弱群体,也能“捧杀”被优质群体,正是它的“扼杀”亦或“捧杀”,让许多被薄弱群体的学生误以为自己真的很薄弱,让许多被优质群体的学生误以为自已真的很优秀,这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教育风险,它酿成了许多本不该发生的教育恶性事件。
我们追问过这些恶性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多数都是因为失落了“兜底”的平常心。
全面“兜底”的合格性评价是宽容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消除对特定弱势群体的歧视,还可以释放学生们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深层关怀被优质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思维的确需要转变,我们应该懂得,真正的优秀人才,不是被控制着一路规训出来的,也不是像填鸭一样喂出来的,那种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到节假日补课的“死揪”的办法,只能培养创新思维差的考生,不能培养负责公民,更不能培养负责公民中创新思维好的优秀人才。
真正的优秀人才,需要释放兴趣和热爱,更需要学习的自由和自主。
实施“兜底”的合格性评价,以全面合格的标准让优秀人才发展的更充盈,以合格就是优秀的标准让优秀人才发展的更宽松,他们的课业负担因此得到减轻,他们的自主闲暇因此得到保障,他们在超功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里,张扬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才可能真正优秀起来并且脱颖而出。
制造人才的简单化教育思维,也就转变成引导人才自主成长的复杂思维了。
值得补充的是,义务教育中的优秀人才不是静止预设的,而是动态生成的,那些与考试竞争暂时无缘的学生们,在“兜底”的义务教育中,不仅可以有尊严地学习,也可以张扬自己的兴趣和热爱,真正优秀起来并且脱颖而出。
————————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底线均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1).
[2]程介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要求[J].教育参考,2003,
(2).
[3]吴非.在欢乐中沉思——“名校”的反思[J].教育参考,2003,(5).
Turningto"Bottom-inclusion":
Coreof
BalancedDevelopmentwithHighQualityinCompulsoryEducation
YangQiliang
Abstract:
Compulsoryeducation,whichhastaken"exalting-high"asthecore,supportingexamcompetitionandselectiveisolatation,hasnotonlyledtothegroupofbeinghighly-qualifiedandthatofbeingweakened,butalsoinducedthemisunderstandingofstudents'narrowcross-borderdevelopmentandoff-borderdevelopment.Turningto"bottom-inclusion"asthecoremeansthatcompulsoryeducationdevelopmentshouldgiveprioritytobalance,giveprioritytoconsideringallofthestudents,giveprioritytothegroupofbeingweakened,giveprioritytoconsideringthegoalofnationalbasicquality.ThisisnotonlyhopefultodirectlyhelpthegroupofbeingweakenedStepawayfromthemisunderstandingofoff-borderdevelopment,butalsohelpthegroupofbeinghighly-qualifiedgetridoftheperplexofnarrowcross-borderdevelopment,soastopromotethesustainablebalanced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withhighquality.
Keywords:
"bottom-inclusion",compulsoryeducation,balanceddevelopmentwithhighquality
Author:
YangQiliang,Director,professoranddoctoralsupervisorofInstituteofCurriculumandTeachingResearch,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
[文章出处:
《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