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021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docx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

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

一、判断

1.使用滑轮一定能够省力。

()

2.面巾纸做成有很多褶皱的形状,目的是为了让它更坚固。

()

3.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

()

4.动物只有雌雄结合才能繁殖出下一代。

()

5.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大。

()

6.砖块也是一种岩石。

()

7.地下煤层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形成的。

()

8.人大脑表面是十分平坦的。

()

9.当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省力。

()

10.辩论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

11.有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

()

12.神经可以传递信号。

()

13.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

()

14.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

15.睡眠能够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

()

二、选择

1.赵州桥属于()。

①平板桥②吊桥③拱桥

2.螺丝钉上的螺纹是采用了()能省力的原理。

①杠杆②斜面③轮轴

3.下面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①石油②煤③水资源

4.胎儿在母亲体内要生长(   )

①10个月②5个月③12个月

5.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是(  )

①钢铁②石英③金刚石

6.下面工具使用透明矿物制成的是()

①菜刀②眼镜③铅笔

7.大脑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是()。

①关节②大脑皮层

8.辨认物体颜色需要用到()。

①听觉②视觉③触觉

9.遇盐酸冒泡的岩石是()。

①大理岩②花岗岩

10.适合于做建筑装饰材料的是()。

①石灰岩②大理岩

三、选择填空

下面这些动物中,依靠产卵繁殖的是:

(),能够直接生出幼崽的是:

()。

(1)鸡

(2)狗(3)蚂蚁(4)老鼠(5)恐龙(6)大熊猫

四、连线。

把下面的工械分类用线连起来。

盘山公路             杠杆

瓶起子               滑轮

方向盘            轮轴

旗杆上的轮            斜面

筷子               

五、画图

下面是同学们搭的支架

1、哪个最稳定?

2、请你把容易变形的支架用笔画出加固方法,尽量使用较少的材料。

3、

4、

5、

第十课:

人对环境的需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并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教学过程:

活动1:

我需要它们

活动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

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5.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

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

家庭调查,适应社会环境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教学重点:

1、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教学难点:

1、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2、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3、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活动2:

家庭调查活动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

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拓展: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

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2.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太高,教材中的概念图只提示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填写出来。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

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第十一课:

人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动植物的诉说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

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教学重点: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

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3、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2、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教学过程:

活动家:

动植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

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

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

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

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教学重点:

1、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教学过程:

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

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

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

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

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活动2: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

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

向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

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

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

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

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

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

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

”“如何让人相信呢?

”“做实验!

”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8、在哪儿进行实验?

怎样实验?

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

如:

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

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

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

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第十二课:

和谐相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大树和道路

教学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教学重点: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教学难点:

1、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2、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活动1:

家大树和道路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活动过程: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

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

”这是辩论的主题。

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

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

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

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3、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4、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并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活动2:

它们需要我们

活动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活动过程: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内容。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

活动3:

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实施建议: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

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

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

宣传的主题是什么?

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

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三课时

拓展:

畅想未来城市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现在城市中的问题,设想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

2.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环保型的小城镇。

3.在畅想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4.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

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

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

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

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