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78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docx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题型:

名解3分×10选择2分×12简答6分×4计算11分×2

名解里有两个英文,背诵时注意

第1章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

Ø群体特征

Ø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Ø对比的特征

Ø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Ø社会心理的特征

Ø预防为主的特征

Ø发展的特征

第2章疾病的分布

1疾病分布:

是疾病的人群表现、人群现象,也即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中发生的客观姿态(或态势)(pattern)。

2发病率(IncidenceRate)

定义: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意义:

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3患病率(PrevalenceRate)

定义:

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

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1)观察时间:

“时点患病率”

“期间患病率”

(2)分子、分母的界定

分子:

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

分母:

同期平均人口数

(3)应用:

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也称“现况调查”)获得

(4)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4罹患率(AttackRate)

≈发病率

局限范围、短时间(日、周、旬、月)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爆发

根据暴露的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5死亡率(MortalityRate)

定义:

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意义:

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

病死率(FatalityRate)(掌握)

定义: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意义:

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院的医疗水平。

受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水平和医院治疗水平的影响。

6不同地区各种率的比较,如死亡率、患病率、发病率等之间的比较,必须进行标化,以消除人口构成指标之间的差别。

7疾病流行的强度

(1)散发(sporadic)定义:

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

或者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

(2)爆发(outbreak)定义: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3)流行(epidemic)定义:

指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8疾病分布的形式——年龄

★年龄是人群分类的重要特征标识,也是描述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年龄有关

疾病的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1)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analysis):

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进行描述

特点:

☉适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

☉不能正确显示慢性病暴露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不能说明不同年代出生者各年龄组的率的变化趋势

(2)出生队列分析(birthcohortanalysis):

对同一年代产生的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率进行分析

9疾病的时间分布

(1)季节性含义:

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2)短期波动定义:

疾病在某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爆发。

(3)周期性定义:

一些传染病相隔若干年发生一次流行,并具有规律性,称为周期性。

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4)长期趋势定义:

疾病的感染类型、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学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称为长期变异。

如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0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epidemiology):

是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别,以探索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1现况研究或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

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定范围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人群的特征以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

2现况研究的特点

优点:

(1)最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一般不设对照

(2)适用于暴露因素不易发生变化的研究

(3)适用于暴露因素后期累积作用的观察

局限性:

(1)不太适用于病程比较短的急性病研究

(2)无法区分暴露和疾病之间的时间先后

(3)一般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只有定期重复可获得

3现况研究的种类(掌握2大类的名称)

(1)普查(census)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2)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是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方法。

4生态学研究:

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用代表群体特征的量度来描述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第4章分析性研究

1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概念:

队列研究是选定过去或目前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不同组别人群,随访其各自的发病或死亡结局,比较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的特点

✓属于观察法

✓前瞻性研究

✓由“因”及“果”

✓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3种类

(1)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CohortStudy)

(2)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CohortStndy)

(3)混合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CohortStudy)

4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应用原则

(1)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检验假设;

(2)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一般不低于5‰;

(3)要有把握获得研究人群的暴露资料;

(4)要有确定发病或死亡等结局的简便而可靠的手段;

(5)要有把握获得足够数量的观察人群,且该人群能被长期观察而取得完整可靠的资料;

(6)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五个指标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概念:

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是反映暴露因素和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

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

(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

AR=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对照组的发病(死亡)率=Ie-Io

说明:

暴露组纯由某因素引起的发病(死亡)率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

暴露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暴露组发病(死亡)率

AR%=RR-1/RR×100%

说明:

暴露者中由于暴露因素所致发病(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死亡)的百分比。

(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

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非暴露组某病发病(死亡)率=It-I0

说明:

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率。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非暴露者某病发病(死亡)率/全人群某发病(死亡)率

PAR%=Pe(RR-1)/Pe(RR-1)+1×100%

Pe:

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的比例

说明:

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第5章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是一种常用于探索病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一组患有某种疾病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的对照人群(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频率的比较,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联系的程度。

2特点

(1)分析性研究,属观察法

(2)回顾性研究

(3)时间顺序:

从“果”→“因”

(4)通常不能够确证因果关联

3匹配(matching)就是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相同,目的是

进行两组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如以年龄做匹配因素。

4匹配过头:

把与结局变量关联性很强的独立变量作为匹配因素或条件,从而低估了真实病因的作用,称为匹配过头。

因为一个因素一旦作为匹配条件,就不可能作为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5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病例与对照匹配

(3)衍生类型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第6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受试对象施加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或者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对发生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影响。

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掌握)

v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必须有对照组或比较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并且是用随机的方法分配的。

v由研究者对实验组施予干预措施,而不对对照组施予。

v实验的方向是前瞻性的。

3分类按研究现场分:

现场试验和临床试验

按对照组或随机分配分:

真实验和类实验

4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对照的原则

随机的原则

盲法的原则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5安慰剂通常用乳糖、淀粉、生理盐水等成分制成,不加任何有效成分,但外形、颜色、大小、味道与试验药物相近。

6盲法应用

概念:

指实验研究中,不让受试者、研究者或其他有关人员知道受试者接受的是何种处理,从而避免他们的行为和决定干扰试验结果

目的:

控制信息偏倚

分类:

A单盲(singleblind):

指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B双盲(doubleblind):

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C三盲(tripleblind):

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

第7章筛检

1筛检的定义“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不同于诊断。

筛检阳性者需就医,以便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筛检实施的原则和要求

病种的要求

1、疾病病种的要求所要筛检的基本应是当地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或危害严重且迟发现将造成严重后果的疾病

2、所要筛检的应是经有效治疗能恢复健康的疾病

3、对所要筛检的病包括从其潜伏期到临床症状在内的基本自然过程应了解清楚

4、所要筛检的疾病应具有一个公认的潜伏期或临床前期

筛检技术的要求

5、应该有适当的筛检技术

真实性:

灵敏度、特异度

可靠性:

一致性

收益:

预测值、领先时间、成本效益分析

6、筛检技术应该快速、简单、廉价、易行,易为群众所接受而且安全

配套措施的要求

7、应有一定的机构和设备供筛检阳性者作进一步的检查

8、对筛检发现的某病患者应有统一的治疗和处理方案

9、筛检工作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3筛检试验阳性截断值的确定

筛检和诊断试验正常参考值的确定方法1、均数加减标准差

2、百分位数法

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4、从治疗实际出发

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表示灵敏度(真阳性)与假阳性(1-特异度)的关系,决定最佳临界点。

横轴表示假阳性率(1-特异度),纵轴表示灵敏度(真阳性率)。

第8章病因及病因推断

1Lilienfeld(1980)的病因定义: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当它们之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下降。

2因果联系的推断标准

1、关联的时间顺序(temporality):

从“因”→“果”

例如石棉暴露到发生肺癌至少要15-20年,如石棉暴露3年后就发生了肺癌,则显然不能归因于石棉。

2、关联的强度(strengthofassociation)

关联强度一般用相对危险度(RR)或替代值比值比(OR)来表示。

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同弱关联相比,该关联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越大。

3、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关联强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4、暴露和疾病分布的一致性(符合性,coherence)

因子和疾病分布的符合性

暴露与疾病在各群体间呈共同变动关系。

5、重复性,或称“关联的一致性”(consistency)

“求同法”原则,不同场合的共性

6、关联的合理性(plausibility)

也即“言之有理”:

医学上和生物学上的可能性

7、暴露的终止效应(cessationeffectsofexposure)

也即因子去除效应的符合。

Linienfeld多病因学说

8、关联的特异性(specificity)

指因果一一对应关系

9、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

 

第9章偏倚

1偏倚(bias)在研究设计和实施中出现的系统误差使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以及解释结果的片面性,称为偏倚(bias)。

统计学联系的本质(掌握):

病因+偏倚+机遇

偏倚可导致:

虚假联系+间接联系

2偏倚的种类概括起来三大类

选择性偏倚

信息偏倚

混杂偏倚

选择性偏倚

定义:

由于选择研究对象方法上的错误或缺点使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实质:

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造成样本不能代表总体,或两个样本(或两组研究对象)不是来自同一总体,后者造成研究之外的因素在两组分布不均衡。

来源

(1)任意挑拣样本结构(samplingframe),即所谓“典型样本”。

常见于现况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2)主观挑拣研究对象

(3)失访或无应答(losttofollow-upornonrespondent)

(4)入院率的影响

(5)根据暴露信息作出诊断的病例,再用这类病例去研究该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种类

入院率偏倚

现患病例或新发病例偏倚

检出信号偏倚

易感性偏倚

排除偏倚

无应答偏倚

控制

(1)首先研究者对在整个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选择偏倚应有充分的了解、掌握

(2)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不任意挑拣样本结构

②不任意挑拣研究对象

(3)尽量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

应答率达90%以上

(4)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5)医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下结论要慎重

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

定义:

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或/和结局的方法缺陷,致使获得的信息产生系

统误差。

本质通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被错误分类(misclassification),也即使用的方法偏离了金标准。

在对疾病状态和暴露状态判断时都有可能发生。

来源

①  检测方法不统一

②  诊断标准不统一

③  观察条件不统一

④  询问方式不统一

⑤  研究对象引起,如记忆不准、态度的影响等

⑥  综合引起的偏倚,“诱、供、信”造成

种类(掌握)

(1)回忆偏倚(recallbias)

(2)报告偏倚(reportingbias)“说谎偏倚”

(3)诊断怀疑偏倚(diagnosticsuspicionbias)又称“疑诊偏倚”

(4)暴露怀疑偏倚(exposuresuspicionbias)

(5)测量偏倚(detectionbias)

(6)诱导偏倚(inducementbias)

控制

(1)制定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

(2)尽可能采用盲法收集资料

(3)尽量采用客观指标

(4)提高询问技巧或通过适当的调查技术以避免回忆偏倚

(5)对资料进行校正

混杂偏倚

定义研究某一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关联又与暴露因素关系密切的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本质(理解)研究疾病有关,又与研究因素有关的混杂因子或外来因子(extraneousfactor)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所造成。

混杂因素的基本特点

(1)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2)必须与研究因素(暴露因素)有关

(3)一定不是研究因素与所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

控制(掌握)

(1)限制(restriction)

(2)随机化(randomization)

(3)匹配(matching)

(4)层化或标化(stratification)

(5)多因素分析,如Logistic回归分析等

总结: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

估计随机误差、控制偏倚,凸现出真实的联系。

第10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1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的根本

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

❑环境保护

❑优生优育

❑卫生立法

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

为预防控制疾病最主要的措施。

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以避免疾病发生

⏹免疫接种:

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等,这些传染病被称为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

推行计划免疫可以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劳动保护:

职业病可以通过劳动保护来预防,即消除暴露或将暴露减少到不危害健康的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使用替代原料、改进工艺流程和加强个人防护等

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

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又称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又称“三早”预防。

❑慢性病

❑传染病

❑早期发现的措施:

⏹筛检

⏹定期健康检查

⏹设立专科门诊

⏹自我检查

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

⏹发现并及早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

⏹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作出诊断后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如何做好二级预防?

⏹向群众宣传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开发适宜筛检的检测技术

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三级预防的措施: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2疾病监测(surveillanceofdisease)(熟悉)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3疾病监测的种类

(1)传染病监测

(2)非传染病监测

第11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三环节两因素)

“三个环节、两个因素”(掌握)

传染源

传播途径三个环节生物学基础

人群易感性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两个因素环境条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或reservoirofinfection)

定义:

指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1、病人作为传染源(掌握)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原因:

体内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具备促进播散病原体的症状

病程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

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

(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

概念:

指病原体侵入至机体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的繁殖时间有关。

意义:

①根据潜伏期可判断传染源与续发病例之间的关系,判断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②根据潜伏期长短决定预防措施隔离、留验、观察、检疫期限:

潜伏期+1、2天

预防接种时间:

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施行被动免疫效果好

③潜伏期长短影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短→来势凶猛(流感)长→持续较久

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作为传染源意义最大

①繁殖最多

②有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出

③有些疾病临床期排出病原体的途径较多

伤寒:

粪、尿、汗液、唾液、乳汁等。

④护理感染

有些迁延性疾病如慢性痢疾

(3)恢复期

该期传染性逐渐消失。

但有些传染病,如伤寒、痢疾、乙型肝炎等仍排出病原体,甚至终生排菌。

传染期:

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

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carrier)麻疹、霍乱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伤寒、乙肝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 流脑、乙肝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

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携带者的社会属性。

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

又称人畜共患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动物:

鼠较为重要

(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传播机制:

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

又称传播过程

①病原体从感染的宿主机体排出→与定位有关

原体停留在外界环境中→受第一阶段特点所决定

③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取决于第二阶段及定位特点

传播媒介:

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

又称传播因素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到另一个易感宿主所经过的具体传播因素的综合,称为传播途径。

是传播机制的具体表现

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1、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

形式:

借助三种微粒,即飞沫、飞沫核和尘埃

流行特点:

①传播广泛、容易,发病率高。

切断传播途径作用较小,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发病率的调节因素

② 季节性发病,冬春季发病率高

③ 儿童多发。

也称“儿童传染病”

④ 与卫生状况,特别是人口密度、居住条件、易感者比例等关系密切

2、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

传播疾病:

许多肠道传染病,某些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

传播方式:

饮用水被污染+接触疫水

(1)经饮用水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

(2)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

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异

1水源经常受到污染,病例常年不断,呈现地方性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