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70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复习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三化学教案复习提纲

一.化学基本概念

A.物质和组成、性质、变化、分类

 1.纯净物: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氧气、氯化钠、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等。

有固定组成。

有固定的性质,例如熔点、沸点等。

混合物经分离提纯可得纯净物。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分成金属单质(如锌、铁、铜等)、和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氯气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氖、氩等)。

   

4.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非金属单质(例如氧气、磷、硫等);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化合物,硫酸、硝酸等酸类物质,甲烷(CH4)等一些有机物。

5.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又分成酸(见酸的分类与命名)、碱(见碱的命名)、盐(见盐的分类和命名)、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铜等)。

6.化学变化: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

例如灼热的木炭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7.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般指物质与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能否反应,所表现出的活动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等。

8.混合物 

(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空气、溶液等均是混合物。

(2)没有固定的组成。

(3)各种物质保持原有的性质,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

9.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Na+),氯原子在反应中得到一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Cl--)。

(3)阳离子、阴离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盐类、碱类等化合物。

常见的带电的原子团有:

OH--、NO3--、CO32-、SO42-、NH4+等。

10.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

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某些碱性氧化物,如Na2O、K2O,常见的盐类如NaCl、KF,常见的碱,如NaOH等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

不同元素的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例如氯化氢(HCl)、水(H2O)等。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都有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

例如氯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一个电子,而氢元素的原子也容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为两原子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

这种电子对叫做共用电子对。

因原子对电子吸引力的强弱而使电子对有所偏移,电子对偏向一方略显负电性,偏离一方略显正电性,相互吸引形成共价化合物,但作为分子整体仍是电中性。

11.无机物:

 一般指组成里不含碳元素的物质,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

(CO、CaCO3等少数物质除外)。

12.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如物质三态的变化等。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并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有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沉淀(难溶物)的析出或消失;气体的吸收或放出等。

    

(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14.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般指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导电、传热等。

15.有机物:

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CO、CO2、CaCO3等少数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故把它们当作无机化合物来研究。

16.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镁原子(Mg)和镁离子(Mg2+)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12,统称镁元素。

(2)元素只表示种类,不表明个数。

(3)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4)同种元素的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在化学性质上是不相同的。

例如,氢气(H2)是氢元素的游离态,水(H2O)是氢元素的化合态。

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种类很多,地壳主要由9种元素组成,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

见生物细胞中的元素。

(5)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锌等)、非金属元素(如碳、硫)和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一百余种元素。

对这些元素的性质研究,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是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最后由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它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17.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18.原子结构:

 原子虽小但是可分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即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19.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B.化学用语.

1. 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1)氢元素一般是+1价,氧元素是-2价。

(2)金属元素一般是正价;非金属元素在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正价,与金属元素及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负价。

(3)原子团的化合价:

见练习册。

 常见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Cu+1、+2Hg+1、+2Cl-1、+1、+3、+5、+7S-2、+4、+6C-4、+2、+4

2.化合价:

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1)化合价的数目:

化合价是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所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在离子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3)在共价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4)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3.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1)意义:

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书写方法:

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

①反应物化学式写在左边,生成物化学式写在右边,中间用“=”相连接。

    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即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边配上必要的系数使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③要注明反应所需要条件,如需要加热,使用催化剂等均需在等号上边写出。

如需要两个以上条件时,一般把加热条件写在等号下边(或用Δ表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注明生成物状态,用“↑”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有难溶物产生。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很多,在初中一般用最小公倍法;即:

A、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是一单一双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B、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4.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定义:

化学式表示这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所含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实验测得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形成该化合物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得任意改动。

化学式前面的系数表示分子个数,如“CO2”表示二个二氧化碳分子。

(2)书写方法①单质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单质,每个分子中有两个原子,在符号右下角加“2”例如H2等。

稀有(惰性)气体是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例如He(氦气)等。

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组成比较复杂,习惯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例如Fe(铁)、Cu(铜)等。

②化合物一般把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边,每种元素的原子(或原子团)个数写在右下角。

例如H2SO4、Na2CO3等。

5. 离子符号: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表示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

 例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用“Na+”表示。

硫原子获得二个电子后带二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用“S2-”表示。

*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用“n+”或“n-”表示。

6.元素符号:

统一采取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的符号。

在化学元素译名和制定化学名词方面,我国化学先驱者徐寿做出了重大贡献。

(1)概念: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符号前边的字数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2)书写方法: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规范,切莫大小写颠倒,乱用,如钙元素的符号“Ca”。

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氯元素符号为Cl

(3)常见元素符号:

钾~K钙~Ca钠~Na铝~Al锌~Zn铁~Fe锡~Sn铅~Pb铜~Cu汞~Hg银~Ag铂~Pt金~Au钡~Ba锰~Mn氢~H氧~O氮~N碳~C氯~Cl氦~He氖~Ne氩~Ar磷~P硫~S

    如果几种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例如铜元素的符号写作Cu等,但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

7.原子结构示意图例。

C.化学量

1.式量: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式量,式量是比值。

说明:

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此外,还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

2.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C-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化学反应的类型

1.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例如, 某些含氧酸受热分解:

H2CO3=H2O+CO2↑ 

不溶性碱加热分解:

Cu(OH)2=CuO+H2O(加热) 

某些含氧酸盐加热分解:

CaCO3=CaO+H2O(高温)

2.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离子的反应。

(2)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3.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常见的化合反应有:

 

(1)金属跟非金属的反应,例如:

Mg+O2====MgO2Na+Cl2====2NaCl等

      

(2)非金属跟氧气的反应,例如:

C+O2====CO2    

    (3)碱性氧化物跟水的反应,例如:

Na2O+H2O=NaOH

(4)酸性氧化物跟水的反应, 例如:

SO3+H2O=H2SO4 等

(5)其他,如2C+CO2=2CO

4.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但是在一个反应里同时发生的。

即有一种物质跟氧化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里的氧被夺去,也就是说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5.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1)常见的置换反应是酸跟活性金属反应,盐跟某些金属反应,它们是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进行的反应。

    例如:

Zn+H2SO4===ZnSO4+H2↑Cu+2AgNO3===Cu(NO3)2+2Ag 

(2)一些具有还原性的单质与氧化物之间所发生的反应,也属置换反应又叫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

H2+CuO===Cu+H2O

E.溶液

1.pH:

 pH是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1)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酸性    pH>7时溶液呈碱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方法是将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把显示的颜色与比色卡对照,便可知待测液的pH。

(4)pH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pH小于4或大于8.5时,一般作物难于生长。

2.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液是否饱和不取决于溶液浓度的大小即浓、稀),但对一定温度下的同一溶质来讲,其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4.潮解:

有些晶体能吸收空气里的水蒸气,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这个现象叫做潮解,例如氢氧化钠、氯化钙在空气中都易潮解。

潮解过程是晶体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

5.风化:

 在室温时和干燥的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例如NaCO3·10H2O,在干燥空气里会失去水成为白色粉末。

风化所发生的变化属化学变化。

6.过滤: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例如粗盐的提纯就是把粗盐溶于水,经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去。

7.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物的分离是指根据各种不同需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

8.结晶、晶体

(1)把固体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自然挥发),溶液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解不了的过剩的溶质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固体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制取晶体的方法有:

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例如,海水晒盐。

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体,一般采取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冷却热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即可得到硝酸钾晶体。

9.结晶水合物:

 溶质从溶液中成为晶体析出时,常结合一定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结晶水。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结晶水合物,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蓝矾(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H2O、绿矾~FeSO4·7H2O、明矾~KAl(SO4)2·12H2O等。

(1)结晶水合物有一定的组成,它们是纯净物。

(2)结晶水合物受热后易失去结晶水。

 例如:

CuSO4·5H2O==CuSO4+5H2O

10.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

(1)要有一个确定的温度,这是因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

(2)溶剂是100.(3)溶液要成为饱和溶液。

溶解度要用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表示。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的大小。

    说明:

溶解性与溶解度不同,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通常用易溶(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可溶(溶解度大于1g)、微溶(溶解度小于1g)、难溶(溶解度小于0.001g)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11.溶液: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

(1)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常用来溶解碘、油脂等。

(2)溶质:

被溶剂所溶解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做溶质。

例如食盐、浓硫酸、二氧化碳等均可作溶质溶解在水里。

1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用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来表示的方法叫做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主要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

13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的浓度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温度无关。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在100g水中,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值小于同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

(3)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ⅹ100℅

    例如10%的硝酸钾溶液,表示100g硝酸钾溶液中有硝酸钾10g,水90g。

14.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或叫乳状液)。

例如油脂与水的混合物,静置后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液滴,由于比水轻而悬浮于水面形成上下两层。

15.体积比:

 用两种液体的体积比表示的溶液组成的方法。

例如配制1∶5即指1体积浓硫酸(一般指98%、密度1.84gcm3)与5体积水配制成的溶液。

体积比换算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应注意溶质、溶剂或溶液的体积需通过密度换算成质量时才能相加。

  因为:

密度=质量体积    所以:

溶液质量=密度×溶液体积,另外还有用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来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叫ppm。

16.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或叫悬浮液)。

例如浑浊的河水,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形成的浑浊液体等。

悬浊液不稳定,静置后由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会下沉。

17.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温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例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例如食盐;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等。

(2)气体的溶解度不仅决定于气体的性质,还决定于压强和温度,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也增大;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说明: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3×103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水里的体积数。

例如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即表示在1.03×103Pa,0℃时1体积水中可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

18 再结晶(重结晶):

 根据几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它们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把它们分离。

例如食盐、硝酸钾的混合物,将它们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再降温,部分硝酸钾成晶体析出,大部分食盐仍溶解在溶液里(称为母液)。

经过滤可得硝酸钾晶体。

把上述硝酸钾晶体再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后降温,又有较纯净硝酸钾晶体析出。

食盐仍留在滤液(母液)里,这种通过几次结晶分离的方法叫做再结晶(也叫重结晶)。

二.元素化合物

A.空气

1.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的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及其它成分约占1%,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

稀有气体的用途很广,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它被应用于生产和 科学研究等方面。

 

2. 空气的污染和防止:

 煤燃烧产生的烟,(含SO2)、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出车的尾气(含NO2等)形成的烟雾会造成空气的污染,有害燃烧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含量过高,遇水便形成了酸雨,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注意大气环境保护,特别要注意防止居室中的空气污染,要保护臭氧层。

B.氧气

1.  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

2.大气中的氧气:

覆盖在整个地球表面的空气称太空,大气中的氧气有一个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3.缓慢氧化:

物质进行的缓慢氧化,不象燃烧那样剧烈,但也放出热量。

例如呼吸作用,动植物的腐败等。

剧烈氧化有燃烧和爆炸。

4.燃烧:

可燃物质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可燃物燃烧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跟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2)气体(或蒸气)燃烧时才会有火焰,例如氢气,汽油的燃烧等,而铁在氧气里燃烧只有火花而无火焰。

(3)根据燃烧的两个条件,灭火时只要控制其中一个条件即能把火熄灭。

6.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因条件不同而异,可表现为缓慢氧化、燃烧、爆炸等,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

(1)氧气与非金属反应

①木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硫在氧气里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磷白磷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达到着火点(40℃)时,引起自燃:

白磷或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④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方,烧杯中有水雾

(2)氧气与金属反应    

①镁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②铁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3)氧气与化合物反应

①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火焰,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

③甲烷(沼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

    ④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 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态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解水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略大;降低温度氧气可变为淡蓝色液体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8.氧气的用途

(1)供呼吸;

(2)治金工业:

富氧炼钢炼铁提高炉温,加速治炼过程。

(3)“氧炔焰”用于气焊、气割。

液氧可用于液氧炸药,宇宙火箭发动机作支持燃烧用。

9.氧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