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679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docx

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单元精选测试题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附答案解析

登陆21世纪教育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7.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C.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D.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9.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数学家是()

A.张衡B.祖冲之C.贾思勰D.郦道元

10.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曹操

C.孙权D.诸葛亮

11.有历史记载最早的扬州城是

A.邗城B.广陵城C.唐城D.旧城

12.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13.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14.下列不属于隋朝的中国古代“世界之最”是:

A.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B.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科举制被英国大百科全书誉为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D.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15.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西晋B.东晋C.北魏D.前秦

16.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北魏B.前秦C.蜀汉D.大月氏

17.曹操家族DNA是复旦大学的课题研究成果,于2013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证实曹操并非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

曹操是

A.魏国人B.东汉人C.吴国人D.蜀国人

1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1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最能反映南北朝时期()

A、佛教盛行B、生产力水平高C、南北对峙局面D、科学文化繁荣

2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21.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2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有利于当地封建化进程

23.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初赛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

25.“……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反映的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何处经济开发的情况?

()

A.江南地区B.江北地区

C.黄河流域D.长城以北

评卷人

得分

七、综合题(题型注释)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政治上迁都洛阳,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历史上哪次改革?

(2分)这次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出自历史上哪次改革?

(2分)进行改革的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

(4分)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3分)

(3)两次改革有何相同点?

请任意写出一点。

(2分)

27.读图填空题(共12分)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0年,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战例是;208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例是。

(4分)

(2)完成下列表格:

(8分)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曹丕

洛阳

221年

蜀(汉)

222年

孙权

建业

28.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在“商鞅变法”的六条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分)

(2)指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分)

(3)商鞅变法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旧贵族的车裂之刑而死,但变法却使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也受到了守旧势力的种种阻拦,但孝文帝不顾一切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以上这两个事例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说说你的看法。

(4分)

29.(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导致图一图二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分)

(2)上面两图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相似的影响是什么?

(2分)

材料二在1830年,英格兰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者不到两万人的地方,到1914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超过两万人的地方。

……在1840年时,只是伦敦和巴黎有100万人口。

到1914年,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也都有100万人口了,在欧洲以外,还有纽约、芝加哥、费城、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东京和大阪等人口达百万的城市。

----R.R.帕尔默:

《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据材料二,说说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

(2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曹操的相关史实,材料选文的大意推举人才的时候,根据某人是否有才能来推举,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是曹操所说,在曹操的《求贤令》:

“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曹操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史实的关联。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代表作是《水经注》,故B项错误。

3.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曹操和袁绍,孙权的势力在长江流域,当时刘备还没有形成势力,故选A。

4.C

【解析】

试题分析: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前秦的都城是长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晋的都城是建康(今江苏南京),因此③⑤排除,本题选C。

考点:

定都洛阳的朝代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历史上先后有东周、东汉、北魏、北周、北齐、唐把洛阳作为首都,于此相关的还有: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

三国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东晋。

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明朝和太平天国也定都南京。

而历史上定都北京的朝代只有三个:

元朝,明朝,清朝。

5.B

【解析】

试题分析:

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科学家,他在数学研究,特别是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故选B项。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局面的形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

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

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局面的形成

7.B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整顿吏治及发布均田令等内容,其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本题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进行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说明了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孝文帝改革对促进北方民族融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怪异,所以④错误,①②③正确,答案选C。

考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9.B

【解析】

试题分析:

南朝宋、齐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其中尤其是数学,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6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1100年。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祖冲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他“狭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被南方的军阀打败,最后没能实现统一南北的愿望。

在他死后,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东汉结束。

此后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从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有历史记载最早扬州城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

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本题选A。

考点:

有历史记载最早的扬州城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扬州城历史悠久,人文丰富,今天又焕发了它新的风采,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同学们要注意识记。

1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夷洲,隋朝时改成琉球,故选C。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的形成,本题中A,B,C三项均不能政权反映三国建立政权,实行鼎立局面的史实,本题选D。

考点:

三国鼎立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出现,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

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统治者都不满足于偏暗一偶的现状,都力图打破均势,统一全国。

因此,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

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均有较大成就。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我们知道:

无论是隋朝大运河、赵州桥和科举制都出现于隋朝,而祖冲之是生活在南朝,所以答案是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内容。

阅读题文信息:

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要你选出正确选项。

通过已学知识我们知道:

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掌握了魏国大权。

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掉孙吴,统一南北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6.A

【解析】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鲜卑族所创,根据所学,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北魏。

因此选A。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曹操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曹操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是曹丕建立的魏,南方是孙权建立的吴,西南方是刘备建立的蜀,所以正确的形势图是D项。

考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形势,识记三国的各自方位和领域,难度适中。

1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史实。

龙门石窟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所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最能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故选A。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识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因此本题选B。

考点: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南方经济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故选C。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2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D。

23.B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北魏孝文帝改革里有一措施,改变风俗习惯:

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答案选B。

24.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中“北魏文官俑”可知,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文化,根据“汉人胡食图”可知汉人学习了胡人的文化,这两幅图共同体现了民族融合现象。

考点:

本题考查对民族融合表现的理解。

点评:

民族融合是民族交流的表现,各民族应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2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南迁,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该材料描述的是《宋书》中江南地区开发后的景象,所以答案是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6.

(1)商鞅变法。

(2分)作用:

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基础。

(3分)

(2)孝文帝改革。

(2分)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4分)影响:

巩固了政权,加速了民族融合。

(3分)

(3)相同点: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都取得了成功;都使本国进入封建社会等。

(写对一点即可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1)材料一叙述的是商鞅变法,然后根据课本答出其历史意义即可。

(2)材料二涉及的是鲜卑族的孝文帝改革,然后答出其历史影响。

(3)要求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对两次改革找到其相同点叙述即可,如社会性质的转变等角度均可。

27.

(1)官渡之战(2分)赤壁之战(2分)

(2)完成下列表格:

(8分)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220年

刘备

成都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识记。

在东汉末年,形成了曹操、袁绍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故第一个空应填官渡之战。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第二个空应填赤壁之战。

(2)本题考查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从题目所给的地图中也可以提取到有效的信息。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8.

(1)奖励军功;理由:

奴隶主旧贵族在没有军功的前提下不能再继承爵位特权。

(2)印象最深的如:

迁都洛阳;理由:

迁都洛阳远离守旧势力,减少改革的压力,增强了改革的效果(回答其他措施,只要说明理由,都可以得分)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提示如下:

改革总需要经过血的考验;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总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最不受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欢迎”这句话,商鞅变法中对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对为不利的措施,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对奴隶主和旧贵族最为不利。

(2)印象最深的如:

迁都洛阳,因为迁都洛阳不仅远离守旧势力,而且促进了北魏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往,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为秦灭六国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所以说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考点: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商鞅变法是个重点内容、可以和管仲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起进行考查,在学习过程中需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同类比较分析,系统掌握改革变法类的知识。

29.

(1)北方战乱;(1分)非洲黑人。

(或“非洲人、黑奴、奴隶”,1分)

(2)为迁入地补充了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2分)

(3)由农村流向城市。

(或“由农村、小城镇流向大城市”,意思相近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的内容。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而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地区。

新航路开辟以后,推动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

在美洲,欧洲殖民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但是当地的印第安人遭到了屠杀和奴役,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向美洲贩运黑人,把黑人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出现了图二的非洲黑人迁移。

(2)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种植园主就开始买进非洲的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给美洲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依据材料二“在1830年,英格兰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者不到两万人的地方,到1914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超过两万人的地方。

”可以看出人口有农村流入城市。

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都是著名的城市,他们人口的增多,反映了城市人口的增多,也就是工业化时代(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是由农村流向城市。

【考点定位】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江南地区的开发;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血腥的资本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