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572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 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金版学案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16项脊轩志Word版含答案高考

16 项脊轩志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

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陕阻,兹山何啻泰山之县石?

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庄子云: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

”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

明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9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2.写作背景

归有光19岁时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本文前半部分写在考试成功之前,充满着重振家业的使命感。

按常理推测,以归有光如此出色的才华,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但他19岁以后一直科举失利,其间又经历了不少人生波折,如他23岁与魏氏结婚,次年长女出生,27岁时魏氏去世,后续娶王氏。

后直到归有光35岁才中举。

因此,本文至少包含了归有光内心三个方面的伤痛:

①家道中兴的重负;②幼年丧母和早年丧妻之痛;③科举之途的焦虑。

1.注音

(1)渗漉lù       冥然mínɡ

长号háo栏楯shǔn

老妪yù修葺qì

先妣bǐ呱呱而泣ɡū

偃仰yǎn以手阖门hé

象笏hù迨dài

扃牖jiōnɡ_yǒu枇杷pí_pá

(2)辟

2.通假字

(1)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2)以手阖门(阖通合,关闭)

3.解释词义

(1)西

(2)归

(3)得

(4)为

(5)先

(6)过

(7)当

(8)是

(9)置

(10)从

(11)已

(12)所

(13)于

(14)之

(15)以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雨泽下注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前辟四窗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

(4)垣墙周庭

名词作动词,砌

(5)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6)执此以朝

名词作动词,上朝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作状语,亲手

5.古今异义

(1)人至不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前往。

(2)吾妻来归

古义:

女子出嫁。

今义:

返回,还给。

(3)往往而是

古义:

处处。

今义:

常常。

(4)凡再变矣

古义:

指两次或第二次。

今义:

常作“又”讲。

6.分析句式类型

(1)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应为“使(之)不上漏”)

(4)垣墙周庭(省略句,“垣墙”后省略介词“于”,应为“垣墙(于)周庭”)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略句,“读书”后省略介词“于”,应为“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庭”后置,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7)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厅”后置,应为“鸡于厅栖”)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A.扃牖(jiōnɡ)      修葺(qì)

栏楯(shǔn)栖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

阖门(hé)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长号(háo)

异爨(cuàn)冥然(mínɡ)

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呱呱而泣(ɡuāɡuā)

解析:

A项,栖qī;B项,妪yù;D项,呱ɡū。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 妪(婢女)每谓予曰 以手阖(关闭)门

C.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也 余既为此志(志向)

解析:

B项,妪:

老奶妈;C项,制:

形制;D项,志:

指(文章)上面的部分。

3.对下列各句断句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日过午/已昏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鸡/栖于厅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⑥述诸/小妹语曰 ⑦然/自后/余多在外

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

C.①④⑥⑦D.①②③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解析:

A项,介词,凭,根据/动词,用,用来;B项,副词,后来/副词,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至,到(或:

介词,与,和);D项,均为副词,总共。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B.牛玉儒一生之所以能做到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是因为他不忘本色,奋发进取,虚心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C.推出排行榜,对于推介精品、引导时尚、繁荣文化市场,谁能说未必没有一定的好处呢?

D.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解析:

A项,“加强”与“紧迫感与主动性”搭配不当,将“加强”改为“增强”;C项,多重否定不当,应将“谁能说……呢?

”改为“未必没有一定的好处”;D项,句式杂糅,“是因为……”与“……所造成的”不能混用。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予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客逾庖而宴    逾庖:

穿过厨房

B.先妣抚之甚厚先妣:

去世的母亲

C.一日,大母过余过余:

责备我

D.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日:

终日,整天

解析:

C项,过余:

到我这里来。

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B)

A.

B.

C.

D.

解析:

A项,以前/已故的;B项,均为总共,一共;C项,经常/每次;D项,这/有。

8.对下列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A.①②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在;②被;③用;④因为。

9.下面是关于这段文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A.“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一句,语气亲切,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儿子的疼爱与关怀。

B.“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句话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句,是祖母的叮咛之语,目的是要作者归有光改变“竟日默默”读书的态度,转而投身仕途,寄托期望。

D.这一段文字,共分两层。

第一层是写诸父分家后家庭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

揭示了“悲”的根源。

第二层侧重写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光阴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解析:

A项,应改“儿子”为“孙儿”;C项,祖母的叮咛之语是给作者寄托期望;D项,没有揭示“悲”的根源,第二层侧重写母亲、祖母的逸事。

三、课外阅读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

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其试进士文章,曰:

“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揆上疏曰:

“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

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

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

”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

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

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

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

“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载衔恨颇深。

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

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

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

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

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

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

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

任意

解析:

“昧”应解释为“违背”。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A)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试题有明确的筛选标准,一是人物李揆,二是其“深受朝廷器重”,三在语言表述上为“表明”。

做题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对所列举的6句原文进行判断。

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④句李揆“量移”,意为“官员被贬谪,受恩准在离京城较近的地方任职”,明显与题干要求不符。

⑤的动作发出者是元载,不是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

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

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

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

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

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

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

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漂泊十多年。

解析:

这类题型的选项,有的是对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有的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评价,在概括评价中,对原文的意思进行转述和复述,做题时一定要整体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对选项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原文中,吕諲处理政事的能力在李揆之上,但地位名望与李揆悬殊,所以C选项中“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不符合原文内容,而“密令捏造吕的过失”也是在吕諲被调出京城,“自宾客为荆南节度”之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解析:

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注意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1)中的“时名”“滞”“冗官”“引进”要结合文意准确落实;句意间的转折在翻译时应恰当引入,以贯穿文意。

(2)中除对“薄”“迁徙”“盖”等字义的准确翻译外,句式的落实也很关键。

答案:

(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参考译文: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在郑州安家,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

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

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命为右拾遗。

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

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

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

“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让他们任意查找。

”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

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

李揆上疏说:

“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

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

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

”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还有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

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使,声望非常好。

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

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

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改任为司门员外郎。

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

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

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

“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

”元载对他怀恨很深。

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

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

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

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会盟的特使,加封左仆射。

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四、语言运用

14.模仿下面的诗句,另选一个对象,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的字数相同)。

水         ________

我不做路边一潭死水,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纹无波。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么就汇入长江南海,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么就无声地滋润田禾。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花 我不做温室一束插花,无风无雨。

我要么绽放在萧萧春雨中,要么傲笑于严霜寒雪里。

(示例二)壁画 我不做墙上一幅壁画,不哭不乐。

我要么就哭出眼泪,要么就笑出个性。

15.下面是一则寻物启事,在格式、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有问题,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并加以订正。

寻物启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①:

本人不慎在校内于昨天傍晚丢失一个钱包②,内有银行卡、身份证各一张、人民币若干元③。

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④,可能给予酬谢⑤。

张山⑥

2008年4月22日⑦

序号

修改方式

答案:

删除

“在校内”与“于昨天傍晚”对调

第二个顿号改为逗号

④⑥

“我”改为“××班张山”或加上联系方式

“可能”改为“必定”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首先交代所要记述的对象是苏舜钦的沧浪,并说明主要是记文瑛和尚修复沧浪亭的缘由。

接着追叙沧浪亭历经沧桑,由亭变为庵,又由庵变为亭的曲折过程。

然后展开议论,以历史上的君臣将相争霸立业,虽极一时之盛,但最终功名富贵“皆无有”,同沧浪亭为人钦重作对比,从而说明苏舜钦虽被长期放废,但由于他“慷慨有大志”、“所至皆有善政”以及在文学上的成就,因而能垂名千载,为后人怀念和仰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