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429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含新题有解析

阶段滚动检测(三)

第七至十二单元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3·长沙三模)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

2.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制瓷技术进步

B.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C.新航路的开辟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

“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

男勤女谨,络纬机杵之声通宵彻夜。

”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  )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4.(2013·镇江模拟)下表为欧洲、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时间

欧洲

美国

其他地区

1870

64.7%

23.3%

12%

1913

47.7%

35.8%

16.5%

从中可以看出 (  )

A.此时欧洲具有“世界工业工厂”的地位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C.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D.技术输出促进了经济格局全球化

5.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

“……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

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6.(2013·中山模拟)一位外国人前往某城市旅行,搭火车要先取得通行许可证明,才能买车票;到了目的地,看到满城尽是脚踏车;在路边摊买烧饼时,摊贩向他要粮票。

这位外国人见到的景象最可能在 (  )

A.1919年的上海B.1936年的南京

C.1955年的香港D.1970年的北京

7.(2013·盐城二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土地所有制变更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D.生产规模缩小

8.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公告:

谁一年给厂子上交17万,就把厂子包给谁。

销售科长马胜利说:

倒过来吧,我上交70万。

于是他当上了厂长,次年即为厂里盈利140万。

这表明 (  )

A.石家庄造纸厂已转变为私营企业

B.石家庄市最早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企业搞活

9.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

“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

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  )

A.清代晚期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0.(2013·镇江模拟)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

这主要反映出 (  )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

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

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

由此可以反映近代旅顺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  )

A.中西合璧B.完全西化

C.主动接受D.被动接受

12.(2013·成都三模)社会风尚打上时代烙印。

以下社会风尚不属于新中国初期的是 (  )

①盛行西装革履

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

④传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清末有人说:

“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

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

”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

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4.1912年,孙中山感叹道:

“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

”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  )

A.《时务报》B.《民报》

C.《新青年》D.《国闻报》

15.有一个时期,天津和上海的茶、粮食、棉制品和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普遍发现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买家减少。

这种典型的经济现象大规模出现于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B.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

16.美国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出版《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从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最不可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 (  )

A.“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

B.“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

C.“浪费性支出严重”

D.“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

17.(2014·江西联考)“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国会批准。

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

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

”这个“罗斯福法院” (  )

A.是罗斯福总统违反宪法的产物

B.虽违宪,但有利于新政的实施

C.反映了总统的实际权力有所扩大

D.是罗斯福总统操作司法权的结果

18.(2013·广元模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C.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013·汕头质检)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十月革命的爆发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20.(2014·邯郸模拟)“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

戈尔巴乔夫所说的“改革”,在俄文中的原意为“改造”“重建”等,其竭力推行的改革与我国新时期所进行的改革有着本质和方向上的不同。

这里的“不同”是指 (  )

A.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是否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C.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是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2.(2014·长春模拟)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3.(2013·宜宾二模)下图反映了某个国际组织逐步发展的历程,它体现的实质内容是 (  )

A.国际政治多极化B.国际贸易自由化

C.区域一体化D.经济全球化

24.(2014·江西联考)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目前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有大约85万家子公司。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

A.多极化B.区域集团化

C.全球化D.一超多强

25.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而是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  )

①不断扩大的世界贸易

②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④全球贫富分化日益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2013·盐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

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

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

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分)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

“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

”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9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27.(2013·大庆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945-1960年间奇迹般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从1945年时1087美元增至1960年的2026美元。

美国华尔街在战后享受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牛市,股市几乎毫无阻力地从1949年一直上涨到1957年。

这种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对于此时美国经济如此迅猛的发展,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国内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客观上调整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经营现代化,每个美国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投资者,也是他们自己命运的投票者等内部因素;也有人认为是美国利用战争因素带动经济发展,建立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等外部因素促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分)

28.(2014·广东六校模拟)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曾说谁占有了黄金,谁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

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

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

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

时期

演变

1870-

1914年

19世纪下半叶,古典金本位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以英镑为中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

1945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终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

1973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

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3分)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分析)(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

(4分)

29.(2014·广东三校模拟)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

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死亡,55万人间接死亡,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6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3分)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题干中所说的“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处于14-20世纪初,西方在15、16世纪出现了新航路的开辟,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的海上商路。

B不符合史实,A、D没有体现题干考查内容。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盛泽镇丝织业繁荣现象。

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不正确;盛泽镇位于江南地区,故B不正确;明代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不正确。

明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小说,故D正确。

4.【解析】选A。

读表可以看出1870年到1913年欧洲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美国上升较快,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C;欧洲占的比重虽然下降,但仍占绝对地位,说明此时欧洲具有“世界工业工厂”的地位,故A说法是正确的。

1913年美国为35.8%,不如欧洲47.7%的比例,所以B错,技术输出促进了经济格局全球化的说法和题干无关,排除D。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了1911-1937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相关史实。

根据所学可知,①②④符合这一时期特点,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只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又卷土重来,排除③。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最关键的信息是“粮票”,这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实行于20世纪50至80年代。

A、B所述时间不符合。

20世纪50年代大陆实行计划经济,香港不会实行。

7.【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上反映了”,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C。

8.【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从题干信息分析,当时是对石家庄造纸厂进行承包经营,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A;B错在“最早”,题干不能反映;C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

D正确。

9.【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材料“窄袖短衣高护领”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选择B。

10.【解析】选B。

本题以婚俗的变化考查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

由“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可以看出是从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的旧式婚俗向自由恋爱、自主结合的近代新式婚俗转变,婚俗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的转型,故选B。

11.【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能力。

“关东神宫”祭奉的是日本的神,而中国人举行典礼和结婚仪式都要受此影响,说明中国传统的习俗被改变,被迫接受日本的习俗。

12.【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初期盛行穿中山装和军装,①符合题意,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风尚,③符合题意,故选A。

13.【解析】选D。

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离不开近代工业的发展,题中材料讲乘坐电车原因之一是不忍心用人力代替畜力,②正确;另一原因是光阴宝贵,③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④的内容。

14.【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成功与报纸的宣传分不开。

此处报纸即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故选B。

A、D是维新派的报纸。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的报纸,1912年时还没创办,排除C。

15.【解析】选B。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A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不会出现题干中的惨淡景象。

C错误,“大跃进”时期不会出现这样的市场行为。

1978-1992年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错误。

中国近代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农产品产生重大影响是可能的,B正确。

16.【解析】选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B错误,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方面、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均关注了劳资关系。

由于罗斯福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干预工农业生产,投资公共工程和建立社会保障,因此A、C、D符合历史事实。

17.【解析】选C。

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具体表现和实施过程。

“罗斯福法院”经总统提名,国会批准,符合三权分立的规定,所以不“违宪”,A、B错误。

这一法院“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为总统实施“新政”提供法律保障,是总统的实际权力扩大的表现,C正确。

这一法院并不完全听命于总统,故D错误。

18.【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是对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弊端的认识。

根据所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国家干预过分强调计划性又会导致经济缺乏活力,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证明。

19.【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苏俄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流通;而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

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

2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迅速和激进方式”“深深的失望”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B正确,A、C、D都是渐进的,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不是“失望”。

2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

我国新时期所进行的改革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正确。

A、B、D都不涉及本质和方向。

22.【解析】选A。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储备的中心货币,因此出现其他国家用商品换美元的情况。

23.【解析】选C。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图片是欧元,因此这个国际组织是欧盟,欧盟是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故选C。

24.【解析】选C。

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在国际技术转移、商品流通和资本流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的跨国公司不断生成、发展和壮大,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活跃、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故选C。

2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全球化的弊端。

贸易的扩大应该是全球化有利的一面,排除①。

其他均是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故选D。

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题注意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分析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2)题注意结合三段材料从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初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证。

答案:

(1)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3分)

(2)论证: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

(3分)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3分)“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

(3分)

27.【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组织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言之有理,语言严谨。

答案:

(1)观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是由内部因素促成的。

(2分)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调整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政府干预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重视科技教育等。

(8分)

(2)观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是由外部因素促成的。

(2分)操纵控制联合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布雷顿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