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37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docx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4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特点(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的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在地图中判读七大洲、四大洋;了解各大洲、大洋的基本概况)

由大到小的顺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个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洲分界线:

亚欧-乌拉尔山脉;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南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3.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分析主要山脉成因)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红海、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版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分为六大板块,版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版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火山地震带。

b、版块与板块的交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形成海洋或峡谷,比如大西洋海岭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板块、非洲版块的分界,红海是印度洋版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消亡边界则要分开看,在大陆板块方面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或岛弧链,大洋版块多形成海沟等。

c、版块交界处的地理事物,从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向东依次亚欧版块和非洲板块(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印度洋版块(红海)亚欧板块和印度洋版块(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爪洼岛,爪哇海沟等);太平洋版块和亚欧板块(菲律宾群岛——菲律宾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台湾列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太平洋板块和美洲版块(阿留申群岛,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即落基山为中心的山脉,中美地峡);美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即安第斯山脉),这些地区多火山地震。

二.中国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说出中国四至的经纬位置;说出中国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读图辨识部分行政区的经纬度位置特点或地形分布特点)

a.位置:

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b.我国的经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东9区)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东5区)时差4小时多。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南北跨纬度广(近50个纬度,致使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临太平洋,使东部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业生产,还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

又由于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及对外交往。

西靠亚欧大陆,陆上交通便利,利于与各国直接往来。

d.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为:

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N)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东西跨度大,当东部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阳光的时候,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两地存在着晨昏差异,即时间差;南北跨度大,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存在着季节差异。

e.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20000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内陆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壤。

南接缅甸、老挝、越南。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

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

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最大群岛)、南海诸岛等岛屿。

最大的盐场:

长芦盐场(渤海),最大的渔场:

舟山渔场(东海)。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群岛国家—千岛之国)六国。

f.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重点:

简称、行政中心。

2.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国策(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说出中国人口增长特点;说出中国人口政策)

 a.人口:

2012年人口普查为13.5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分布是大致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部多(密集),西部少(稀疏)。

造成原因:

地形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

气候东部是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西部是非季风区,气候干燥。

农业工商业,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交通运输,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城镇分布,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历史原因,东部开发历史悠久,西部开发较晚。

有关各省区之最:

面积最大、邻国最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河南省;民族成分最多——云南省;人口密度最大——澳门特别行政区;最大的城市——重庆市;跨经度最多——内蒙古自治区;跨纬度最多——海南省;人口密度最小——西藏自治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

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b.人口特点和基本国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大约6‰,但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快。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其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观:

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3.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了解中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说出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

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朝鲜族——长鼓舞、荡秋千、跷跷板;蒙古族——摔跤、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节)

4.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说出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分布;说出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说出中国主要高原的特点;利用经纬定位、地理单元判读地形区)

a、地势特征及地形分布:

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和第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和第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一阶梯上的地形:

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上的地形: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上的地形: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②河流: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交通:

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b、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

①有利影响: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具有优势。

②不利影响:

山区多,平原少,不利于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山地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c、主要山脉分布: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主要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

  东西走向的三列:

由北而南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

贺兰山、横断山。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弧形山脉:

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图在P26。

d、地形区: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岩溶地形广布。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北部的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水面海拔-154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准噶尔盆地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海拔最高(第一阶梯);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最大的平原(三江、松嫩、辽河),黑土地;华北平原主要是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也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析中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布特点、界线;分析中国季风气候的类型、成因、特点及分布地区)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

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习惯上把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

其界线大致是: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降水丰富。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类型:

锋面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梅雨,7、8月—伏旱。

6.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分析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分析季风进退与雨带进退对气候的影响)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主要原因:

海陆位置。

  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夏秋季节)。

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即夏秋多,冬春少。

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雨季长,河流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雨季短,河流汛期短)。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

冬季风(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陆→海,寒冷干燥);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海→陆,温暖湿润)。

7.外流区和内流区(了解内流、外流的概念;说出中国内流区、外流区的界线)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怒江、雅鲁藏布江,多数注入太平洋。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

最终不流入海洋,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内流河。

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

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别明显:

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较短,含沙量大。

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

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内流河。

高山冰雪融水是内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季节密切相关。

8.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说出中国主要河流的源头、流向、入海;说出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划分;分类说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分析成因)

a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从源头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能丰富,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滩多流急的川江就位于长江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如“九曲回肠”的荆江;从湖口以下到长江口为下游,支流少,江阔水深。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素有“水能宝库”之称。

洪涝发生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③社会原因:

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b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头约古宗列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青四甘宁内蒙古,直下陕晋拐豫鲁),注入渤海,从源头至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水能丰富、提供水源——“塞上江南”:

宁夏平原;从河口镇到河南孟津为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宽水缓,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

每年秋末和冬初,黄河的上游和下游(低纬流向高纬段)常有冰坝阻塞水流的凌汛现象。

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上游——湟水、洮河中游——汾河、渭河

河段

黄河的忧患

治理措施

表现

成因

上游

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有凌汛

降水少,放牧过度,植被破坏,

造林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水电站,及时疏通河道

中游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乱伐森林、滥垦草地、流经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下游

形成“地上河”,洪水泛滥,

大量泥沙入河,下游河床抬高而形成

加固大堤,引黄淤灌,疏通河道

c湖泊

  我国的湖泊众多,主要的淡水湖有:

江西的鄱阳湖(最大)、湖南的洞庭湖、江苏的太湖和洪泽湖、安徽的巢湖。

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

位于西藏中部的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高的湖泊。

三.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说出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1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差异性)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如:

行政区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可变性)如:

干湿地区

③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整体性)如:

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④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

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比较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说出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导致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例: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3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3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相对落后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所给区域资料,分析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导致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

a、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

b、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出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运用所给实例,概括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及迁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及调入区及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

a.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b.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

(2)发挥了经济、技术,推动力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④.对环境的影响

(1)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2)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发生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主要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域森林、湿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说出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知识点: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2、分析思路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风力大,蒸发旺盛;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②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危害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3)、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采取生物措施(如营造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工程)构筑防护体系;③退耕还林、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

3、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本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草原、

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少。

(2)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本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主要表现在: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4)措施:

见第2(3)题。

(5)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有多层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牧、防沙治沙等。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结合所给流域,分析说明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所采取的综合治理的措施)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征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2、分析思路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资源等方面分析。

(2)、流域的开发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3)、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有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等。

3、案例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1)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部,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地理条件

①地形:

多山,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航运作用显著。

②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③水文特征: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通航里程长,但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田纳西河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该合理开发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

1、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

2、分析思路

(1)、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区域资源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

(2)、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图文材料中挖掘。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如何开发资源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科学技术、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入手。

3、案例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

(1)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