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319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 古诗鉴赏第六章 专题一.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第六章古诗鉴赏第六章专题一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

[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

一是明白表层意思:

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呢?

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

一、标题切入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

2017年高考卷中诗歌标题除浙江卷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了交代,如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江苏卷“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了明显的提示或概括。

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

“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

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

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

“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

“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

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3)以人物为标题

如:

“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身世之感。

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

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早上五盘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的中心事件。

②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采地黄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3)惜牡丹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咏物诗。

②情态是“惜”。

(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结构

1.看诗中景与情的结构布局。

古人云:

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首、颔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颈、尾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颈、尾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为两层。

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2.如果是近体诗,尤其注意把握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

起承转合。

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

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3)“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4)“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

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

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

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

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

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4.抓住尾句尾联,把握题旨。

古诗大都有“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通常在结尾点明题旨。

要善于品读尾句尾联。

(二)语言

其实,古诗难懂不只是因为距离我们时代、生活较远,更在于难懂“诗家语”。

古诗语言高度凝炼、跳跃省略,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障碍。

对此需要:

(1)反复咀嚼。

古诗言少意丰,对于习惯“快餐阅读”的考生来说很不习惯,要打破这个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把每个字放在嘴中嚼三遍,嚼出汁、味来。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鉴赏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同时也寄寓着词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

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

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

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

女主人公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

“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

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

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

”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

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纳兰性德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鉴赏 这一首词是抒写金陵所见,苍凉兴废之情溢于言表。

词中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在明清易代之际,孝陵毁于兵火,陵中苑囿里放养的梅花鹿遭到世人肆意的捕杀,断壁残垣,一派萧瑟,只有陵前石马空空伫立,无言无泪黯然神伤。

词中所谓“铜驼”,本是洛阳之物。

当初,汉皇铸造铜驼一对,精工巧细,堪为极品,因此铜驼伫立之处便被称为铜驼街,慢慢成为洛阳城最为繁华的街道。

但时移事易,风光变幻,索靖在一个飘摇风雨之夕隐隐然预感到天下将乱,繁华将逝,手抚铜驼长太息:

“将来再见到你的时候,你该已经被嚣张的荆棘深深埋没了吧?

铜驼以喻兴亡,当初汉家繁华地,遗踪只有旧铜驼。

纳兰性德虽是满清新贵,但汉化日深,浸淫日久,对此纵无家山黍离之悲,亦当有几分弹指兴亡之叹。

“玉树”依然用典,是为南朝陈后主亲手谱制之《玉树后庭花》,淫靡哀婉,世称亡国第一音。

不多时,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国陨落,红颜委顿。

那六朝金粉之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历历又重现在不久之前。

这,便是兴亡。

试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词表达了昔盛今衰、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哀伤。

开头写“江南好”“城阙尚嵯峨”,仿佛美好、威严的景象呼之欲出,但一个“尚”字,一个“惟”字,一个“有”字,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

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

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

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

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

“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

“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

四、借题懂诗

2017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改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其中选择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读懂能力,虽说是“五选二式”,但还是有不少信息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可谓是“借题解诗”的极好抓手。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

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

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

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

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融于景物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热爱自然,对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