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17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1课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目标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斗争、为捍卫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2.掌握同盟会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等史实,理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3.分析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一、追寻救国之路

1.背景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压迫和清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无数志士仁人对民族的出路进行了探索。

2.过程

(1)走上革命道路:

1894年,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未获成功。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2)建立革命团体

①概况: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②意义:

标志着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始。

3.策划广州起义

(1)概况:

兴中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建立香港兴中会,筹划广州反清武装起义遭到失败。

(2)意义:

广州起义表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已同清王朝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4.考察欧美,为革命深入发展做准备

(1)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并在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

(2)伦敦蒙难脱险后,孙中山增强了革命信心,更加积极地展开反对清王朝的斗争。

[深度点拨] 孙中山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目睹了清朝统治的黑暗,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认清了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组建革命大同盟——中国同盟会

1.背景:

兴中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2.成立: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3.评价:

同盟会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重点精讲]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归纳总结]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以及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缔造资产阶级共和国

1.背景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占领武昌,12月孙中山从美国回到上海与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讨论新政府问题时,孙中山力主实行总统制。

(2)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建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庄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宣布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2)选举临时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3.措施

(1)颁布了三十多项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的法令。

(2)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并确保建立实行议会民主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4.意义

(1)创建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此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2)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归纳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是与美国三权分立制政体相同的地方。

[易错提醒] 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徒有形式;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四、再造共和

1.背景

(1)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袁世凯梦想建立专制独裁统治。

(3)1913年3月,袁世凯破坏共和,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2.努力

(1)发动兴师讨袁的“二次革命”。

(2)1914年6月,组建新党——中华革命党。

(3)1916年先后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进行反袁斗争。

(4)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以捍卫共和制度和《临时约法》的权威。

(5)1919年10月,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6)1921年组织第二次护法运动。

[史论要旨]

1.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2.革命派的斗争都失败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晚年转变)

1.背景

(1)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斗争屡屡失败。

(2)苏联政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认识到以往斗争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力量,决定联合中国共产党,改组国民党。

(4)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国共合作

(1)标志: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内容: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影响:

是孙中山晚年推进中国革命的一大历史功绩。

3.创建军队:

组建黄埔军校和新式革命武装。

4.扶病北上,谋求统一

(1)背景:

1924年11月,北京政局出现变动。

(2)目的:

宣传国民革命。

5.北京病逝:

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易错提醒] 三民主义包括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

[思维点拨]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反民主共和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的斗争历程,突出体现了孙中山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高贵品质。

知识图示

主题一 孙中山一生的伟大转变

史料一 (孙中山认为)①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②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③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史料二 ①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②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③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史料三 ①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②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②可知孙中山认为救国救民的关键是进行政治革新。

由①③可知孙中山从“医人”转向“医国”。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

②说明民众尚未觉醒。

③说明民族危机严重。

(3)史料三中的①说明北洋军阀的统治更加腐败。

②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俄国革命的先进性,准备效仿俄国革命,体现了孙中山思想的重大转变。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据史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据史料三,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关键:

改革政治。

选择:

从改良到革命。

(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

(2)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中日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严重。

(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

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理论发展:

提出新三民主义。

原因:

捍卫共和的斗争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任答两点即可)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2)从“改良”到“革命”:

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开始革命时反对封建清王朝,没有明确反帝,是因为还未意识到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这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的过程。

主题二 孙中山的革命贡献和革命精神

史料 历史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列宁(俄)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鲁迅

[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三位历史名人都对孙中山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及革命精神。

列宁、鲁迅赞扬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贾卡尔肯定了孙中山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贡献。

[问题思考]

(1)以上三位历史名人都肯定了孙中山哪一方面的贡献?

(2)结合史料和所学,说一说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辉煌的一生。

提示 

(1)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他系统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仍奋斗不息,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展了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

(1)历史功绩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2)革命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1.表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已同清王朝彻底决裂的事件是(  )

A.上书李鸿章B.兴中会成立

C.广州起义D.惠州起义

答案 C

解析 广州起义表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已同清王朝彻底决裂,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步。

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 C

解析 从时间上排除A项,从“创举”的角度排除B项(因为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王朝被推翻的事件),从“变局”的角度排除D项(“变局”的含义是政局变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排除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一直没有真正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排除④。

4.(2018·株洲高二检测)孙中山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为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

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

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

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

他反对鼓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

简言之,他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

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式的奇怪人物,但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

——[美]史扶邻著《孙中山:

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1)怎样的“环境”将孙中山造就成为一位“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2)试举一例说明孙中山“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

(3)“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在思想上表现为怎样的转变?

(4)作为一位“纯粹的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西方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让给袁世凯。

(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决定与中共合作,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新三民主义。

(4)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

解析 第

(1)题实际上回答孙中山发动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第

(2)题最恰当的例子就是孙中山为了达成革命成果而又不愿采取武力最终不惜辞去大总统而转让给袁世凯的做法;第(3)题首先要准确读出设问的含义,然后回答出孙中山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第(4)题关于孙中山的精神要注意答出其众多的伟大品质。

(一)

学习思考

1.提示 孙中山走上革命之路的原因:

(1)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试图通过“改良”拯救中国,上书李鸿章却石沉大海。

(2)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2.提示 三民主义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

3.提示 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当时并不在国内,他的高票当选,说明了孙中山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从而获得了众多代表的一致首肯。

自我测评

提示 说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因为:

(1)有全国统一的政党组织体系,孙中山为总理,国内外设有众多分部。

(2)有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国人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

(二)

学习思考

1.提示 主观:

孙中山曾经的承诺;革命阵营内部的压力;避免使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的战乱之中。

客观:

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帝国主义的支持;既镇压又议和的两面派手法。

2.提示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仿效的是美国政治体制即总统制,《临时约法》则采取的是内阁制的政治体制,目的是以此来限制和削弱袁世凯的权力。

3.提示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原因是:

护法运动的失败深深刺激了孙中山,使他感到国民党的失败在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革命力量。

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他看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更使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所在。

因此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为国民党增加新鲜血液和生命力。

[基础达标]

1.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各地分散的斗争迫切需要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由此可知选B项。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它(  )

A.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要求

B.明确提出了民族、民主、反帝思想

C.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

D.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彻底的土地纲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性质的认识。

三民主义不可能体现各阶层的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反帝思想,更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故排除A、B、D三项,只有C项符合要求。

3.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主要是由于它 (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的统治

C.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易误选D。

一说到近代化,学生往往想到近代企业、资本主义经济,从而认为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作用。

其实辛亥革命在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突出体现在政治方面,即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

4.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发出了“非护约法无以维持国本,非讨国贼无以荡涤瑕秽”的呼吁。

他所说的“国贼”是指(  )

A.袁世凯B.张勋

C.溥仪D.段祺瑞

答案 D

解析 1917年,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但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因此,孙中山掀起了护法运动。

5.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主张,主要表现在(  )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B.提出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D.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答案 C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B、D两项为新、旧三民主义所共有的,而A项新、旧三民主义均未提出,故选C项。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其原因是(  )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答案 C

解析 A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表述错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具有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使得中国不具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

“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

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

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

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答案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解析 第

(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材料一只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强调中俄关系。

材料二中“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说明孙中山认识到有必要联俄。

结合材料概括即可。

(2)问要求评价孙中山的观点,切忌只回答“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

评价要从两方面来回答,注意不要忽视观点的局限性。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摘编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二 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

孟子说:

“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

——摘编自梁启超《孙文的价值》

(1)概括两则材料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之处。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孙中山。

答案 

(1)不同:

材料一认为孙中山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材料二认为孙中山政治道德不高。

(2)评价:

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评价;以是否推动社会发展为依据等。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一中的三个“纪念”和材料二中的“政治家道德”“不为也”几个关键词中对比分析其评价的不同之处。

(2)问,首先应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的角度来评价,是推动还是阻碍中国社会的前进,然后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