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16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docx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1

一定性分析

判断异构体:

紫外吸收光谱的重要应用在于测定共轭分子。

共轭体系越大,吸收强度越大,波长红移。

  

如:

    和

  前者有紫外吸收,后者的lmax<200nm。

同样,CH3COCH2CH2COCH3的最大吸收波长要短于CH3CH2CO-COCH2CH3。

下面两个酮式和烯醇式异构体中,烯醇式结构的摩尔吸光系数要远大于酮式,也是由于烯醇式结构中有双键共轭之故。

        CH2COCH2COOC2H5       CH3C(OH)=CHCOOC2H5

酮式(lmax=275nm,e=100)  烯醇式(lmax=245nm,e=18,000)

判断共轭状态:

可以判断共轭生色团的所有原子是否共平面等。

如二苯乙烯(ph-CH=CH-ph)顺式比反式不易共平面,因此反式结构的最大吸收波长及摩尔吸光系数要大于顺式。

  顺式:

lmax=280nm,e=13,500;反式:

lmax=295nm,e=27,000

已知化合物的验证:

与标准谱图比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作为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一种辅助手段。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2

单组分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进行定量分析最广泛使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尤其在医院的常规化验中,95%的定量分析都用此法。

其用于定量分析的优点是:

可用于无机及有机体系。

一般可检测10-4-10-5mol/l的微量组分,通过某些特殊方法(如胶束增溶)可检测10-6-10-7mol/l的组分。

准确度高,一般相对误差1-3%,有时可降至百分之零点几。

  2.1分析条件的选择

    2.1.1溶剂的选择

    2.1.2测定浓度的选择

  2.1.3测定波长的选择  

  2.2定量分析方法

  2.2.1标准曲线法

  2.2.2标准加入法

接下来咱们分别看一下:

2.1.1溶剂的选择

所选择的溶剂应易于溶解样品并不与样品作用,且在测定波长区间内吸收小,不易挥发。

下表为某些常见溶剂可用于测定的最短波长。

可用于测定的最短波长(nm)

常见溶剂

200

蒸馏水,乙腈,环己烷

220

甲醇,乙醇,异丙醇,醚

250

二氧六环,氯仿,醋酸

270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乙酸乙酯,四氯化碳(275)

290

苯,甲苯,二甲苯

335

丙酮,甲乙酮,吡啶,二硫化碳(380)

2.1.2浓度的选择

溶液吸光度值在0.2-0.8范围内误差小(A=0.434时误差最小),因此可根据样品的摩尔吸光系数确定最佳浓度。

根据吸收定律,(方程1,  2,  3)

  要使测定浓度的相对误差最小,应满足条件

(1)

  即吸光度A=0.4343时,吸光度测量误差最小。

(方程1,2,3及要满足的条件1见下一帖)

2.1.3波长的选择

一般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以获得高的灵敏度及测定精度。

但所选择的测定波长下其他组分不应有吸收,否则需选择其他吸收峰。

2.2.1标准曲线法

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由低浓度至高浓度依次测定其吸收光谱,作一定波长下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应得到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标准曲线。

通过标准曲线可求得未知样品的浓度。

2.2.2标准加入法

样品组成比较复杂,难于制备组成匹配的标样时用标准加入法。

将待测试样分成若干等份,分别加入不同已知量0,C1,C2…,Cn的待测组分配制溶液。

由加入待测试样浓度由低至高依次测定上述溶液的吸收光谱,作一定波长下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得到一条直线。

若直线通过原点,则样品中不含待测组分;若不通过原点,将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延长与横轴相交,交点离开原点的距离为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浓度。

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们讲"混合物分析"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3

混合物分析

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测定混合物中n个组分的浓度,可在n个不同波长处测量n个吸光度值,列出n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组。

如三组分体系:

    A1=e11C1+e12C2+e13C3

      A2=e21C1+e22C2+e23C3

    A3=e31C1+e32C2+e33C3

      

  式中eij为在波长i测定组分j的摩尔吸收系数,Ai为在波长i测得的该体系的总吸光度,Cj为第j组分的浓度。

上述方程组的解为

          Cj=Dj/D,  j=1,2,3   式中  

          e11e12e13

D=      e21e22e23

          e31e32e33

  

            A1e12e13

  D1=    A2e22e23

            A3e32e33  

          

            e11A1e13

  D2=    e21A2e23

            e31A3e33

  

            e11e12A1

D3=      e21e22A2

            e31e32A3

    方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定波长。

在某一测定波长下其他组分的贡献要小。

分别测定纯组分1,2,3及混合物的吸收光谱,可得A1,A2,A3,e11,e12,e13,e21,e22,e23,e31,e32,e33。

在下一讲我们将讲到如何用紫外法进行平衡常数的测定.[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4

平衡常数的测定

在化学平衡研究、分子识别中常常需要测定酸解离常数、pH值、氢键结合度等等。

设均一水溶液中酸解离及其与金属的络合平衡如下:

(1)      

  

(2)        

  (3)    

(4)

由物料平衡,

    [(HL)t]=[HL]+[MHL]+[L-]+[ML]=[HLt]+[Lt]   (5)  

    [HLt]=[HL]+[MHL]=[HL](1+KMHL[M+1)         (6)      

    [Lt]=[L-]+[ML]=[L-](1+KML[M+])         (7)      

(1),(5),(6),(7)式得:

  (8)

只考虑酸解离型体的吸收时,酸解离引起的吸光度增加

 ∆AL=A-Aun=εL-[L-]+εML[ML]=[L-](εL-+εMLKML[M+])=B[L-]    (9)

Aun为低pH下酸性型体HL,MHL的吸收,为一常数。

根据(8),(9)式,得

      (10)

由此得到

(11)

因此,以[H+]DAL对DAL作图得直线,从直线斜率可求得表观酸解离常数Kaapp:

  (12)

若不加金属离子,只存在酸解离平衡时,(11)式简化为:

    

(13)

从直线斜率可直接求得Ka。

这一讲到此结束,下一讲我们将讲到  "络合物结合比的测定".再见.

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5

络合物结合比的测定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可以求得主客体络合物的结合比。

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摩尔比法

 2.连续变换法或Job法

 3.斜率比法

 4.B-H方程(Benesi-HildbrandMethod)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

1.摩尔比法

    设有络合反应mM+nY=MmYn,固定一个组分(如M)的浓度不变,改变另一组分(如Y)的浓度,求得一系列[Y]/[M]比,在络合物MmYn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的变化。

则开始时,随[Y]/[M]的增加,溶液吸光度线性增加,到达络合物的组成比后,继续增加[Y]/[M],会有三种不同情况:

 吸光度达到饱和,不再增加。

说明试剂Y无吸收,吸光度的增加只是络合物的单独贡献。

如Fe(III)-钛铁试剂络合物。

  

 吸光度出现一转折点后继续增加。

说明试剂Y在络合物的lmax处稍有吸收。

如Zn-PAN络合物。

PAN:

1-(2-吡啶基偶氮)-2-萘酚。

 吸光度出现一转折点后呈直线下降。

说明分步生成了摩尔吸光系数小于络合物e的高次络合物。

如Bi-二甲酚橙络合物。

2.连续变换法或Job法

保持金属离子M和络合剂Y的总摩尔数不变,连续改变两组分的比例,并逐一测定体系的吸光度A。

以A对摩尔分数fY=[Y]/([M]+[Y])或fM=[M]/([M]+[Y])作图,曲线拐点即为络合物的组成比。

但此法对n/m>4的体系不适用。

3.斜率比法

配制两个系列的溶液,其一是络合剂的初始浓度[Y]0保持过量且恒定,改变金属离子M的浓度形成络合物MmYn,测定相应溶液的吸光度,以A对[M]作图得直线1;另一系列是使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M]0保持过量且恒定,改变络合剂Y的浓度形成络合物MmYn,测相应的吸光度,以A对[Y]作图得直线2。

两直线的斜率分别是SM和SY。

则:

[Y]0过量时,平衡状态下,

    [M]=[M]0-m[MmYn]=0,A=eb[MmYn]=eb[M]0/m       

(1)

A对[M]0作图时直线斜率为 

                    SM=eb/m                                        

(2)

[M]过量时,平衡状态下,

    [Y]=[Y]0-n[MmYn]=0,A=eb[MmYn]=eb[Y]0/n          (3)

A对[Y]0作图时直线斜率为 

                  SY=eb/n                                              (4)

        则 n/m=SM/SY                     (5)

这一讲此结束,至于"4.B-H方程(Benesi-HildbrandMethod)"由于内容较多,我们放在下一次讲.

再见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6

4.B-H方程(Benesi-HildbrandMethod  

若络合反应、酸碱反应、二聚体生成、主-客体反应等可用反应物A(分析浓度CA)与反应物B(分析浓度CB)按1:

1生成C(平衡浓度)表示,

则平衡常数  :

    

(1)

以光路长为bcm的吸收池测定该溶液的吸收光谱,波长l下测得的吸光度为D。

各组分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以

表示时,

  

(2)

令:

  (3)

    (4)

则:

(5)

因此:

  (6)

(7)

(8)

代入

(1),得:

(9)

若组分B在l处几乎无吸收(eB=0),使加入的B组分大大过量(CB>>CA),则(9)式简化为:

(10)

变形后得:

(11)

(11)式称扩充的Benesi-Hildbrand方程。

固定组分A的分析浓度,改变组分B的分析浓度并测定相应的吸光度,以CA/(d-d0)对1/CB作图得一直线。

由直线斜率及截距可求得K。

但上式只在CB>>CA或K值较大时成立。

若A和B都无吸收,则(11)式可简化为:

(12)

(12)式称Benesi-Hildbrand方程。

Benesi-Hildbrand方程也适合用荧光法、核磁共振法测定平衡常数。

本来该课程到此结束语,可是后面"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内容不太多,就在下一次再讲一次吧.

[原创]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讲座-7

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这一节本不属于紫外法应用的内容,不过我还是在此讲一下吧,内容不多.

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统称为发光分析(luminescence)。

荧光和磷光是分子吸光成为激发态分子,在返回基态时的发光现象,又称光致发光分析(photoluminescence)。

发光分析具有如下特点:

  

 灵敏度高。

检测限比吸收光谱法低1-3个数量级。

通常在ppb级。

 发光参数多,可进行动力学分析。

而吸收光谱法只能研究基态分子的反应。

 分析线性范围比吸收光谱法宽许多。

 选择性比吸收光谱法好。

能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分子不一定发射荧光或磷光。

 由于能进行发光分析的体系有限,故应用范围不及吸收光谱法广。

但采用探针 

  技术可大大拓宽发光分析的应用范围。

具体内容大家可参考其它的专业书.至此关于紫外的应用就告一段落了,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