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07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docx

我院15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3个非主要江苏农业科学院

附件1

江苏省第四十七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

审定通过的我院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

一、水稻品种

1、扬籼优68

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03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扬籼优668”,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籼6A×R814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三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76.5公斤,较对照Ⅱ优084增产6.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6.5公斤,较对照Ⅱ优084增产9.7%。

株型紧凑,长势旺盛,叶色绿色,叶姿较挺,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

省两年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15.7万,每穗实粒数147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9.1克,株高128厘米,全生育期138天,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

感穗颈瘟、纹枯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

长宽比3.0,整精米率53.0%,垩白粒率12.0%,垩白度1.2%,胶稠度5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种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6月上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

一般每亩大田栽插1.8-2万穴,每亩基本苗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

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注重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

水浆管理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及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

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的防治。

2、扬籼6A

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04

二、来源与类型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珍汕97A为母本,金23B/K17B为父本连续回交转育,于2004年育成,属野败型早籼稻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株型较紧凑,分蘖性强,叶色较深,株高65厘米左右,主茎总叶片数13-14张;穗层整齐,直立穗型,穗长18厘米左右,平均每穗颖花数110粒左右,包颈长约10厘米,对“920”敏感;叶鞘及稃尖紫色,柱头紫色;扬州5月30日播种,播种至始穗历时65天,抗病性较好,抗倒性强。

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自交结实率0%,花粉不育度100%,花粉以典败为主,典败率99.7%。

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正常气候条件下,上午8:

30时始花,9:

30-11:

30时为日开花高峰,14:

00左右终花,阴天会推迟;开颖角度平均30-35度,开闭颖历时90分钟左右,出鞘颖花柱头外露率87%左右,其中双外露率56%左右。

3、镇籼优184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0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A451/镇恢084”。

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籼1A×镇恢084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三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69.8公斤,较对照II优084增产5.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4公斤,较对照增产8.8%。

株型集散适中,穗型较大,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较强。

省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15.5万,每穗实粒数147粒,结实率81.8%,千粒重30.2克,株高122厘米,全生育期140天,较对照迟熟1天;接种鉴定:

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

长宽比2.9,整精米率58.8%,垩白率27.0%,垩白度2.2%,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旱育秧每亩播种量3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6月上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大田栽插1.6-2.0万穴,每亩基本苗5-7万,旱育秧可适当减少基本苗。

3、科学肥水管理。

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重、中控、后稳”的原则,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施好穗肥。

水浆管理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及时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切忌过早断水,确保活熟到老。

4、病虫草害防治。

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的防治。

4、镇籼1A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0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A451”,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D62A为母本,(II-32B/D62B)F1/粤丰B后代作父本回交转育,于2003年育成,属D型中籼稻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片挺拔,叶色适中,叶鞘和稃尖紫色,柱头紫黑色。

株高75厘米左右,地上部伸长节间5个,主茎总叶片数16张左右;穗型较大,穗长20-22厘米,平均每穗颖花数130-150粒,平均单株有效穗9-10个,千粒重28克左右,包颈粒率28.6%,播种至齐穗天数89天左右。

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自交结实率0%,花粉不育度100%,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典败花粉率为67.3%。

开花习性好,花时较集中,正常气候条件下,上午8:

30-9:

00始花,10:

30-11:

30盛花,阴天会推迟;柱头自然外露率70%左右,其中单边外露率30%左右,开颖角度35度左右。

5、连粳7号

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08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连05-45”,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镇稻88×中粳8415)F3为母本,(中粳川-2×武育粳3号)F1为父本杂交,于2005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淮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6.2公斤,比对照镇稻88增产2.7%,2007年增产显著,2008年增产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0.1公斤,较对照镇稻88增产6.9%。

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整齐度好,后期熟期转色较好,抗倒性中等。

省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19.6万,每穗实粒数130粒,结实率90.3%,千粒重26.6克,株高98.6厘米,全生育期153天,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

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茎瘟,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6.7%(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

整精米率72.6%,垩白率19.0%,垩白度2.0%,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亩,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35-40公斤。

2、适时移栽,适当稀植。

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天,每亩大田栽插2.0-2.2万穴,每亩基本苗7万左右。

3、科学肥水管理。

一般每亩施纯氮20-25公斤,其中基蘖肥60-70%、穗粒肥30-40%,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

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适时搁田,每亩高峰苗不超过30万,每亩成穗数20-22万,收获前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

6、徐68优201

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2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68优201”,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以不育系徐91068A为母本,以徐恢201为父本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三系杂交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北、苏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1.4公斤,比对照九优418增产7.7%,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6公斤,比对照增产3.3%。

株型集散适中,穗型较大,长势较旺,叶色较绿,后期熟相好,抗倒性中等。

省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14.1万穗,每穗实粒数177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6.0克,株高119.4厘米,全生育期152天,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

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颈瘟,抗条纹叶枯病,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1.9%(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

整精米率66.8%,垩白粒率26.0%,垩白度2.0%,胶稠度8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25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适宜秧龄30-35天,中高肥条件下每亩2.0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8-10万。

3、科学肥水管理。

一般亩施纯氮20-22公斤,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以4:

4:

2为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早施重施分蘖肥,促前期早生快发,穗肥以保花肥为主,抽穗前15-20天亩施2.5-3.5公斤纯氮,配施磷、钾肥,抽穗期亩施1.0-1.5公斤纯氮作粒肥。

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栽插,深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烤田,抽穗后20天内保持田间薄水层,搁田后干干湿湿,收割前6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穗颈瘟的防治。

7、镇稻11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1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镇稻413”,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稻88/武运粳8号杂交,于2004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39.8公斤,2008年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9.3%,2009年比对照宁粳1号增产10.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0.6公斤,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9.9%。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20.3万,每穗实粒数122粒,结实率92.3%,千粒重26.5克,株高100厘米,全生育期160天,与对照武运粳7号相当。

接种鉴定:

中抗白叶枯病,感穗颈瘟,中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2008-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4.6%(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9年检测:

整精米率71.4%,垩白率12%,垩白度1.2%,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7%,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8万左右。

3、科学肥水管理。

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拔节期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

4为宜。

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当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病的防治。

8、镇稻13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1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镇稻662”,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运粳8号//镇稻88/镇稻72杂交,于2006年育成,属中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太湖稻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84.1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4.8%,2007年增产不显著,2008年增产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7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5.9%。

株型较紧凑,穗型较大,长势较旺,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19.5万,每穗实粒数126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4.3克,株高106厘米,全生育期163天,较武运粳7号迟熟3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2.0%(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

整精米率66.7%,垩白率20%,垩白度3.0%,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6月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6万穴,每亩大田基本苗6万左右。

3、科学肥水管理。

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增施磷钾肥,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

4为宜。

早施分蘖肥,在中期稳健的基础,适时施好穗肥。

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当每亩茎蘖数达到20万,分次适度搁田,亩茎蘖数控制在25-27万;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大田期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二、玉米品种

1、苏玉28

一、审定编号苏审玉201003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苏试50328”,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齐319×JS0251配组,于2003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夏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96.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0%,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

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7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2%。

出苗快而齐,苗势强,叶鞘紫色,生长势强,叶色绿,叶缘紫色。

株型半紧凑。

花药红色,颖片淡红色,花丝红色。

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

省区试平均结果:

株高245厘米,成株叶片20片,穗位98厘米,穗长18.6厘米左右,穗粗5.0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5粒,千粒重311.0克,全生育期约100天,倒伏率5.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9年接种鉴定:

高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

容重764克/升,粗蛋白10.69%,粗脂肪4.24%,粗淀粉72.2%,赖氨酸0.29%。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

夏播一般掌握在6月中旬播种。

2、合理密植。

每亩用种量一般为3公斤左右。

适宜密度每亩为4500株左右。

3、加强肥水管理。

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占60%,穗肥占40%,肥力差的田块可适当增施粒肥。

开好田间一套沟,做到三沟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虫害防治。

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茎腐病等防治工作。

2、苏科糯3号

一、审定编号苏审玉201006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苏试80618”,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JS0581×JS0686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甜糯玉米。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各地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糯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鲜穗平均亩产807.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2.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

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857.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1.7%。

出苗整齐,苗势强,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

株型半紧凑。

花药红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锥形,籽粒花(紫白)色,硬粒型,甜糯。

穗轴白色。

省区试平均结果:

株高180厘米,穗位8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穗长16.3厘米,穗粗4.6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1粒,全生育期春播约85天,倒伏率1.2%。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2009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抗茎腐病,感纹枯病,高感粗缩病。

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

扬州大学农学院检测:

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8.17%,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

根据上市时间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

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

2、合理密植。

纯作适宜密度每亩为4500株左右,每亩用种量2.5公斤左右,注意隔离种植。

3、加强肥水管理。

有机肥及氮、磷、钾搭配合理,每亩施肥总量一般不低于纯氮20公斤、五氧化二磷10公斤、氧化钾15公斤。

肥料运筹比例一般基肥占40%,苗肥占20%,穗肥占40%。

开好田间一套沟,做到三沟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虫害防治。

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食叶害虫、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等。

5、适时采收。

一般在授粉后20-25天采收青穗。

三、大豆品种

1、通豆8号

一、审定编号苏审豆201002

二、品种来源与类型原名“通98-066”,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通豆1号/苏豆4号,于2005年育成,属淮南中晚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试,三年平均亩产172.4公斤,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8.4%,2006年增产不显著,2007年和2008年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

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5.7公斤,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5.3%。

出苗势强,幼苗基部紫色,生长稳健,叶片中等大小,椭圆形,叶色深。

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

紫花,成熟荚灰褐色,弯镰形。

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脐淡褐色,商品性好。

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

省区试平均结果:

生育期117天,比对照长3天,株高74.4厘米,结荚高度20.1厘米,主茎16.8节,有效分枝3.4个,单株结荚60.8个,每荚1.7粒,百粒重19.9克。

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40.9%,粗脂肪含量16.7%。

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

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期。

一般在6月10日-7月16日,最适播期6月15-25日。

3、种植密度。

每亩1.0-1.5万株,行距40厘米,株距13.3厘米左右,一般每亩用种量6公斤,迟播适当增加播种量。

4、肥水管理。

一般基肥每亩施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2.5公斤、氧化钾1公斤左右。

花期根据苗情每亩追施纯氮2.5公斤左右。

花荚期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

四、西瓜品种

1、苏蜜6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瓜201003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SZ02”,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20-207×20-WS-3-1配组,于2002年育成,属早熟红瓤中果型西瓜。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586.2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6.3%;2008年省区试,平均亩产2451.0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减产0.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01.7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3.4%。

植株生长势强,第一雌花节位7-8节,座果性强,春季保护地栽培从座果到采收28-31天,全生育期95天左右。

果实高圆形,果形指数1.1,果皮浅黑色(深墨绿)覆黑色隐细条纹,皮厚约1.0厘米,单果重约3.3公斤。

中心折光糖含量10.5%左右,边缘折光糖含量8.1%左右,单果籽粒数约270粒,种子褐色,果肉红色,汁多爽口,风味好。

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

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为1月下旬,爬地栽培亩用种量40克。

2、适宜密度。

株距0.6米左右,行距2米左右,亩栽600株左右,三蔓整枝。

3、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45%硫酸钾型复合肥25公斤左右;果实膨大期适时适量追施膨瓜肥。

视墒情浇水。

4、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注意防治蚜虫。

五、辣椒品种

1、扬椒1号

一、审定编号苏审椒201002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翠丰”,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95079-3-2×94041-3-55配组,于2002年育成,属早熟长灯笼型辣椒。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586.7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减产0.4%,总产量平均每亩2889.7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7.3%;2009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每亩1932.3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11.6%,总产量每亩3413.5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6.3%。

早熟,始花节位10-11节。

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淡绿,株高60厘米左右,开展度64厘米左右。

嫩果长灯笼型,嫩绿色,果面平滑有光泽,微辣,果长14.0厘米左右,果肩宽4.6厘米左右,果形指数3.1,果肉厚0.31厘米左右,单果重60.8克左右。

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4.1,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

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

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约3500株。

3、合理施肥。

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2、扬椒2号

一、审定编号苏审椒201003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太保”,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96104-2-1-51×94047-4-1-3-51配组,于2002年育成,属中早熟牛角型辣椒。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省区试,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713.4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12.0%,总产量平均每亩3098.2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6.7%;2009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848.7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9.0%,总产量平均每亩3402.9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5.3%。

中早熟,始花节位11-12节。

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