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000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docx

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二节 氧化与燃烧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燃烧时,既能发出白光,又有明亮的火焰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2.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B.它们有时不是化学变化

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D.缓慢氧化不是氧化反应

3.如图所示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以说明N2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4.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

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  )

A.水B.氧气C.可燃物D.温度达到着火点

5.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而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的原因是(  )

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

C.气压高不易气化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

6.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7.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B.图甲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C.若将图乙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D.图甲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8.下图是一块蜂窝煤的示意图。

在蜂窝煤中,煤块中间部分制成很多小孔,便于煤的燃烧,其原理是(  )

A.降低煤的着火点B.利于产生的热量散发

C.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防止煤燃烧发生爆炸

9.如图所示,表示可燃物能着火的点是(  )

A.A点B.B点C.C点D.D点

10.下列促进燃烧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烧锅炉是将煤加工成粉末,并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内鼓入空气

B.烧柴时把柴棍支起来

C.增加柴草的用量

D.设法提高氧气的含量

 

11.如图所示,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从发生火灾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伏低身子逃出D.淋湿衣服爬出

12.火灾的危害巨大,引起大家对阻燃剂的重视。

由于重大火灾、焚烧塑料造成的二次污染、二英问题的出现,而且塑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及腐蚀性气体(SO2、NO2、CO2等)的危害较大,迫使塑料工业转向使用无毒、无公害、抑烟的无机阻燃剂(特别是Mg(OH)2和Al(OH)3),而占市场份额较大的溴系阻燃剂逐渐受到限制。

溴系阻燃剂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阻燃剂,主要品种之一“八溴醚”的结构式为

分子简式为C21H19O2Br8。

在美国召开的第八届世界阻燃剂会议指出今后阻燃剂的发展方向集中为高效、低毒、低烟的阻燃剂。

下列有关阻燃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g(OH)2和Al(OH)3受热分解生成气态水,可覆盖火焰,驱逐O2,稀释可燃气体

B.Mg(OH)2和Al(OH)3受热生成的氧化物,可吸收塑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及腐蚀性气体

C.八溴醚是一种有机阻燃剂

D.有机阻燃剂使用时不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13.炒菜时锅里正在加热的油起火燃烧起来,这时你认为采用的最好方法是(  )

A.马上向燃着的油泼水B.赶快把燃着的油锅端离火源

C.立刻向锅内撒砂子D.迅速盖上锅盖,熄灭火源或将锅端离火源

14.住在高层的居户家里发生火灾时,以下处理措施合理的是(  )

①从高楼跳下 ②乘坐电梯到低层安全处 ③从安全通道撤离 ④火小灭火,火大逃生 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吸入较多毒气 ⑥开门窗通风,以驱散烟雾 ⑦拨打119求救电话 ⑧匍匐前进 ⑨连忙取上贵重物品再想办法逃离 ⑩撤离时尽可能贴着墙角

A.④⑤⑦⑧⑨⑩B.②⑤⑥⑦⑧⑩C.④⑤⑥⑦⑧⑩D.③④⑤⑦⑧⑩

15.下列各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的是(  )

A.CO、H2、CH4B.H2、CO、CO2C.CH4、CO、O2D.N2、CO2、O2

16.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变化 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③急速的燃烧一定发生爆炸 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 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⑥D.②③⑤

17.下列消防标志与其文字不相吻合的是(  )

A.①②④B.②C.③D.④

18.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是(  )

A.泡沫灭火器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C.干粉灭火器D.以上三种灭火器均

19.如图所示,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

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点燃或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化学反应一定有热量放出

C.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D.镁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2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

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

A.①和②B.②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22.某学生将燃着的镁条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反应结束后发现瓶内壁附着黑色颗粒,瓶底有白色物质。

对此现象他作如下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提示:

氧化镁、氢氧化镁均为白色固体)(  )

A.CO2一定不能支持燃烧B.黑色颗粒可能是碳

C.白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镁D.白色物质不可能是氢氧化镁

23.将导出H2S气体的导管点燃后伸入盛有一定量O2的集气瓶内,下列3个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2H2S+O2―→2S+2H2O ②2H2S+SO2―→3S+2H2O ③2H2S+3O2―→2SO2+2H2O

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③②①

2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气体安全点燃装置,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 )

A.未经检验纯度的气体通过此装置后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B.要达到安全点燃效果,烧杯内的水可不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

C.此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不纯的气体不与燃着气体直接接触

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

25.下表为某实验小组记录的不同体积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的实验现象。

H2体积分数%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4

空气体

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6

点燃现象

安静燃烧

安静燃烧

弱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弱爆炸

不燃烧不爆炸

根据上表数据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积分数为10%~70%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会发生爆炸

B.收集的H2能安静燃烧,说明H2的纯度为100%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果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表示收集的H2已纯净

D.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一定发生爆炸

26.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某同学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放、吸热情况进行探究。

步骤为:

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②再加入试剂3,搅拌、测温。

记录数据如下:

试剂1

试剂2温度/℃

溶解后温度/℃

静置后温度/℃

试剂3温度/℃

混合后温度/℃

0.5gNa2CO3

10mLH2O20.0

23.3

20.0

10mLHCl(20%)20.0

23.7

0.5gNaHCO3

10mLH2O20.0

18.5

20.0

10mLHCl(20%)20.0

20.8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也有吸热、放热现象

B.若无步骤②,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C.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的热量一定比碳酸氢钠反应放出的多

D.若将实验中所用盐酸换成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

二、解答题

27.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

燃烧的产物可能有。

实验一: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

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

碳含量

一氧化碳

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

28.结合下列材料填空:

材料一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系统提出燃素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

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

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

材料二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

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

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

(1)材料一中,金属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失去“燃素”的“死灰”是(填化学式),木炭燃烧释放出“燃素”的文字表达式为。

(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

①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

②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铝,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

(3)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请根据下列事实,对初中所学的物质燃烧条件提出新的认识。

①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

②木炭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

③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新认识:

29.稀薄燃烧发动机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和普通汽车发动机对比如下表:

发动机类型

发动机混合气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

发动机运转时温度

尾气中CO的含量

尾气中NOx的含量

普通发动机

1∶15

较高

较高

较高

稀薄燃烧发动机

1∶40

较低

较低

较低

(1)根据上表的数据可知“稀薄”的含义是。

A.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B.发动机混合气中的空气含量低

C.发动机混合气中氧气的含量低D.发动机混合气中氮气的含量低

(2)为何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CO含量会减少?

30.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下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写出一种即可)。

31.镁带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会产生一些灰白色固体(以下简称A样品)。

为了弄清A样品的成分,小明、小亮、小红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小明(图甲):

用分析天平称取三份经砂纸打磨的镁带,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待燃烧产物冷却后,称重。

相关数据见表:

反应前镁带的质量/g

反应后的固体产物的质量/g

2.4024

3.8839

【分析】2.4024gMg在足量纯氧中燃烧,根据理论上应生成MgO的量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断A样品中,除MgO外(选填“存在”或“不存在”)其他物质。

小亮(图乙):

取少量A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出现白色沉淀;微热,发现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生成。

继续加足量水,仔细观察,发现试管中除白色沉淀外,还有极少量的黑色不溶物。

结合空气组成,小亮推测A样品中有MgO、(填两种物质的化学式)三种物质。

小红(图丙):

先用足量的红磷做燃烧实验,冷却后,打开止水阀,发现烧杯中的水倒流入广口瓶;关闭止水阀,取出连带橡皮塞的燃烧匙,迅速塞上备用橡皮塞,向燃烧匙中加入镁带并引燃,取下备用橡皮塞,将燃烧匙迅速插入瓶中,并将橡皮塞塞紧,发现镁带继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冷却后,打开止水阀,结果发现烧杯中的水依然倒流入广口瓶中。

小红的结论是。

综合上述探究,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极少数黑色不溶物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相对原子质量:

H:

1 Mg:

24 O:

16 N:

14 C:

12)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 3.C4.B 5.D 6.A 7.C 8.C 9.D10.C 11.B 

12.D13.D 14.D 15.C16.C 17.A 18.B 19.B 20.C 

21.D 22.A 23.B 24.B 25.A 26.C 

二、解答题

27.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B;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C、CO2、H2O和CO

28.

(1)Fe3O4;碳+氧气

二氧化碳

(2)①充足的氧气②氢氧化铝

水蒸气+氧化铝;分解时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生成的水蒸气能够稀释氧气

(3)①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②只有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③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9.

(1)A

(2)发动机内氧气含量相对较高,有利于发生完全燃烧

30.

(1)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2)①②(3)禁止烟火

31.存在;Mg3N2、C;镁带能在氮气中燃烧;镁+二氧化碳

氧化镁+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